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09篇
  免费   2063篇
  国内免费   3154篇
测绘学   945篇
大气科学   303篇
地球物理   2610篇
地质学   8975篇
海洋学   674篇
天文学   595篇
综合类   851篇
自然地理   673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283篇
  2022年   351篇
  2021年   478篇
  2020年   335篇
  2019年   449篇
  2018年   308篇
  2017年   309篇
  2016年   346篇
  2015年   383篇
  2014年   792篇
  2013年   571篇
  2012年   839篇
  2011年   767篇
  2010年   682篇
  2009年   741篇
  2008年   711篇
  2007年   616篇
  2006年   603篇
  2005年   611篇
  2004年   468篇
  2003年   429篇
  2002年   426篇
  2001年   405篇
  2000年   349篇
  1999年   323篇
  1998年   321篇
  1997年   347篇
  1996年   332篇
  1995年   342篇
  1994年   312篇
  1993年   286篇
  1992年   291篇
  1991年   185篇
  1990年   161篇
  1989年   148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6篇
  1975年   6篇
  1974年   6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12.
地球自转速率的潮汐变化可由无量纲参数k/cm)(k和cm分别为壳幔的有效Love数和有效极转动惯量)来表征。对于一个具有弹性地幔、平衡海潮和核幔不耦合的地球k/cm=0.944,且与潮波频率无关。海潮的非平衡扰动使k/cm为复数,且与频率有关。大气对自转速率有效勒夫数的贡献约为Δkat=0.0075。同时地幔滞弹性对勒夫数也产生扰动。利用本文得到的理论公式和最新的潮汐数据计算了地球自转速率的潮汐变化,及其有关地球物理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同时采用4个台站的国际超导重力仪长期连续重力观测资料和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中心提供的同步地球自转参数,研究了极移引起的地球重力场变化特征。利用自回归模型估计了各序列的功率谱密度和积谱密度,结果表明极移导致的重力效应的主要能量集中在Chandler摆动和周年项附近,叠积后实际重力观测与极移重力信号理论值之间的差异分别为0.4%和3.9%,说明超导重力仪可有效监测极移导致的重力变化。  相似文献   
14.
15.
16.
利用 12年的Lageos 1卫星激光测距资料 (1990 - 2 0 0 1)解算得到了地球定向参数 (EOP) ,将该序列的结果与同期的EOP(IERS)C0 4进行比较 ,其外符精度为 :极移XP— 0 .4 0mas,YP— 0 .4 2mas ,日长变化Dr— 0 .0 35ms。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红外天文卫星(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RAS天空巡天图(ISSA),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0S141和S142SharplessHII区-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强度、温度及其光深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对各HII区的一些物理参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总光度以及复合体中尘埃的分布情况,对小尺度尘埃(VSG)的丰度进行了分析.并对各恒星形成区中的致密团块进行了研究,揭示出其中一些可能的恒星形成区域.同时,对S140区中的有关红外点源作出了能谱分析,并对S141区的激发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高布锡 《天文学报》2005,46(3):322-330
月日潮汐摩擦和地球惯量矩变化是日长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本文中,利用最新的地球物理和古生物钟数据,对过去15亿年以来的月日潮汐摩擦、地球惯量矩变化和日长长期变化等作了数值对比研究.由此得到二个重要结论:一是仅利用地球的自转形变不能解释J2的变化,这说明地球的重力分异现象至今仍存在着;其二是在几亿年前的潮汐摩擦比现在大得多,若取潮汐耗散与距离的立方成反比时,理论结果与由古生物钟得到的回归年日数和朔望月日数数据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