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139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2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61.
王翠丽  曹明明 《地下水》2012,(2):183-185
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可反映某个区域的土壤侵蚀状况,也是水土保持研究的内容之一。通过运用遥感影像得出榆阳区土壤侵蚀分级图,并根据公式得出土壤侵蚀严重指数。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水田、平缓旱地、坡耕地、林地、草地、水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在土壤侵蚀强度评价中所占权重。通过对2005-2008年榆阳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值的分析得出榆阳区土壤侵蚀有所好转,为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开发整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2.
灰色关联法和德尔菲法是对系统中各因子的价值或贡献率进行评估的有效方法.土壤侵蚀敏感性的评价涉及自然界诸多因素,包括定性因素和定量因素,因此采用灰色关联法和德尔菲法进行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将提高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金沙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地理环境差异大,采用灰色关联法和德尔菲法对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露天矿区进行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有助于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别在该流域(云南部分)高山峡谷区、宽谷湖盆区、喀斯特中山丘陵区等3种地理环境下选取3个典型露天矿区为研究对象,以土壤质地、地形起伏度、坡度、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降水等6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德尔菲法,在GIS软件平台下对3个典型露天矿区进行了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得出了3个典型露天矿区的土壤侵蚀敏感性.实践证明,两种方法与GIS相结合是实现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363.
对我国水土流失调查评价方法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时3 a(2010—2012年)的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圆满结束,同步开展的我国水土保持情况普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为了使今后的普查工作更符合我国实际、科学性,提出5点需要加强研究及改进的建议。1.建议分类调查评价,自然侵蚀区开展"潜在土壤侵蚀危险度"调查,20 a为一个调查周期,加速侵蚀区则应缩短调查周期;2.建议水蚀调查将点、面结合,将实地单元格调查、模型评价法与遥感调查结合,优势互补,完成区域土壤侵蚀强度空间格局分布图;3.将坡面侵蚀调查与侵蚀沟道调查结合,纠正侵蚀沟道发育区可能产生的侵蚀强度偏低的问题;4.建议加强水、风、冻复合侵蚀区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方法的研究;5.建议加强冻融作用对土壤侵蚀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364.
Hyper-spectral data is widely used to determine soil properties.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soil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as response to soil erosion. This study analysed the spectral response of different eroded soils in subtropical China, and then identify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il properties that better discriminate softs with different erosion degrees. Two methods were compared: direct identification by inherent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direct identification by predictions of critical soft properti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ectral curves for different degrees of erosion were similar in morphology, while overall reflect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fic absorption peaks were different. When the first method is applied, some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eroded groups were found by integration of associated indicators. However, the index of such indicators showed apparent mixing and crossover among different groups, which reduced the accuracy of identification. For the second metho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ritical soil properties, such as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iron and aluminium oxides and reflectance spectra, was analyse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for the moderate eroded group were primarily between -0.3 to -0.5, which were worse than the other twogroups. However, the maximum value of R2 was obtained as 0.86 and 0.94 for the non-apparent eroded and the severe group. Furthermore, these two groups also showed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spectral response of iron complex state (Fep), Aluminium amorphous state (Alo) and the modelling results for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The study proved that it is feasible to identify different degrees of soil erosion by hyperspectral data, and that indirect identification by modelling critical soil properties and reflectance spectra is much better than direct identificat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yper-spectral data may represent a promising tool in monitoring and modelling soil erosion.  相似文献   
365.
切沟中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切沟侵蚀不仅破坏土地资源,而且影响下游地区环境。目前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没有包括切沟侵蚀,因此研究切沟中土壤水分空间变化是建立切沟侵蚀模型的基础,也是恢复植被的基础。在陕西省安塞大南沟流域选择一个切沟,从1998-2000年连续 3年在 4~10月间对切沟不同部位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切沟中浅层土壤水分空间分异规律明显,沟顶土壤水分状况较好,土壤容积湿度达到10.3%。沟坡则较差,但沿沟坡向下到沟底,土壤水分不断增加,分别为 6.3%、6.4%和10.4%。沟坡陡崖的土壤水分条件最差,接近凋萎湿度,容积含水量仅为4.6%~5.9%。沟底土壤湿度有所好转,为 7.7%。从雨季开始到结束,整体上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但随降雨事件发生波动。季节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土壤水分条件好的部位,如沟顶、沟坡底部和沟底。尤以沟底变化最大。沟坡陡崖土壤湿度随季节没有任何变化。从1998-2000年,随降水量减少,切沟所有部位土壤湿度持续下降,即使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沟顶和沟坡下部,土壤湿度也仅为 8.1%~8.8%,其它部位则都接近于凋萎湿度。土壤水分亏缺相当严重。切沟不同部位土壤水分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主要受降雨入渗补给影响,而沟底则与径流的产生有关。因此应进一步研究不同降雨类型与径流产生、以及土壤湿度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66.
Application of GIS to estimate soil erosion using RUSLE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se of the Arc/Info and ArcView GIS tools to estimate soil erosion with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USLE).Calculations are be done by using capabilities available.This study start with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of Shaanxi,which was created by digitizing contour and spot heights from the topographic map on 1:250000 scale and grid themes for the USLE K and C factors.It is note worthy that USLE K can be obtained by adding the K factor as an attribute to a soil theme‘s table.The C can be obtained from tables or using the information about land use and management given by USLE program.A land use theme can be used to add the C factors as an attribute field.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stablish spatial information of soil erosion using USLE and GIS and discuss the analysis of the soil erosion and slope failures in GIS and formulate the possible framework.  相似文献   
367.
137Cs示踪农耕地土壤侵蚀速率模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37Cs示踪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农耕地土壤侵蚀研究,目前已建立了许多运用^137Cs估算土壤侵蚀速率的模型。这些模型主要分为两类:经验模型与理论模型。其中理论模型中的质量平衡模型应用较多。质量平衡模型主要有:Walling模型、张信宝模型、杨浩模型和周维芝模型。重点讨论这4种质量平衡模型的异同。详细阐述了这四种模型的建立过程,并用图形模拟的方法给出各个模型所刻画的土壤侵蚀速率与土壤剖面中^137Cs相对损失率的关系。分析表明,尽管各个模型在建立的假设和方法上以及对^137Cs沉降过程的处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各个模型所刻画的土壤侵蚀速率与土壤剖面中^137Cs相对损失率的关系实质上都是幂函数的形式,而且这4条曲线的走势基本一致,各自计算的土壤侵蚀速率差异也较小。因此,在利用^137Cs技术示踪农耕地土壤侵蚀速率时,这4个模型都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368.
基于多源地图信息重组的土壤侵蚀背景值图编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土地利用图进行信息的挖掘,结合岛状地的界定,提取了其中的岛状地信息;与天然性程度的信息源进行融合,得到了天然岛状地信息;再与土壤侵蚀图、地貌图信息重组,最终得到了土壤侵蚀背景值信息,生成土壤侵蚀背景值图。通过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内的试验研究,说明基于土地利用图、土壤侵蚀图和地貌图的多源地图信息重组,编制土壤侵蚀背景值图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69.
对云南新平大红山铁矿区土壤侵蚀预测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3S技术的定量遥感方法,探索获得了云南新平大红山铁矿区土壤流失预测方法,主要包括预测模型和侵蚀因子算式与算法的雏形。结果表明,全区土壤流失面积5.53km2,占矿区总面积的65.07%,年土壤流失量4.83×104t。矿区50年之后,土壤流失面积变化不大,年流失量下降为2.74×104t,减少了43.27%。完成土地生物复垦后的土壤流失变化趋势是强度及其以上级别的土壤侵蚀量降低,中度及其以下的侵蚀量增加。本预测技术有快速、经济的特点,经过补充、完善后在云南矿区有广阔的运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370.
植被—侵蚀状态图在典型流域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运用植被—侵蚀动力学耦合方程组,研究了流域植被与侵蚀在人类活动特别是植树造林和工程治理影响下的演变。动力学方程组中的4个参数由实测植被侵蚀资料算出,利用这些参数发展出植被—侵蚀状态图作为分析工具,分析在停止人类干预后植被和土壤侵蚀的发展趋势。流域的植被—侵蚀状态有4种,即向着侵蚀模数增大和植被覆盖度降低方向发展的A区,向着侵蚀模数降低和植被完善方向发展的C区,植被和侵蚀模数都增长的B区,植被和侵蚀模数都减少的D区。将耦合方程组和植被—侵蚀状态图应用于黄土高原王家沟、安家沟流域,云南小江流域和北京西山地区,结果表明动力学方程组准确地模拟了植被和滑动侵蚀模数的演变过程。对植被侵蚀状态图的分析表明,在干旱寒冷的黄土高原增加植被对于减少侵蚀的作用显著,治理应该首先增加植被使其进入D区,再结合控制侵蚀进入C区,治理后仍应加强管理和防止人为破坏;在雨量较丰、气温较高的小江流域,减少侵蚀对改善植被的作用大,治理措施首选控制侵蚀;北京西山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