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139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2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41.
由于光学遥感穿透性差,不能穿透林冠层识别林下植被,基于单一光学遥感提取的植被覆盖度,难以反映林下植被信息,从而无法为土壤侵蚀评价提供有效植被覆盖因子。针对此问题,本文以白洋淀–大清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实测数据,探究不同光子点分类下光子计数ICESat-2/ATLAS植被覆盖度采样的能力,并实现了研究区内星地协同植被覆盖度采样。在此基础上,联合Sentinel-2和Sentinel-1以及DEM等多源数据,基于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方法实现植被覆盖度反演,并与传统常用的NDVI像元二分法提取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NDVI像元二分法提取的反演结果,利用本研究中构建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估算的植被覆盖度精度更高,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茂密森林的林下植被进行监测,避免了光学遥感存在的林下植被信号缺失的问题。在0.05、0.1和0.15不同的植被覆盖度误差容忍范围内,精度分别提升–4.1%、5.3%和9.4%,分别达到55.6%、71.1%和94.3%。  相似文献   
442.
对形成于1851~1861年的靖边(JB)聚湫内22.75 m沉积序列进行完整钻探,并基于XRF Core Scanning的元素分布划分旋回和年际冻融层,在高精度定年的基础上计算旋回及年际产沙量和产沙模数。结果表明:JB聚湫沉积序列由126个旋回叠加而成,且形成于1855~2014年的78 个年份中。JB聚湫内旋回产沙量和产沙模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27×10 4~22.44×10 4t和0.09×10 4~7.82×10 4t/km 2;年际产沙量和产沙模数范围分别为0.27×10 4~90.73×10 4t/a和0.09×10 4~23.40×10 4t/(km 2·a)。 ENSO事件显著影响JB流域强降水作用下的侵蚀产沙,且在El Ni?o次年和La Ni?a年份发生侵蚀产沙的频率较高,可能是这些年份中东亚季风增强后带来更多强降水事件的结果。研究结果有效延长了黄土高原北部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壤侵蚀演变历史,充分理解ENSO事件驱动下该地区侵蚀产沙的响应,为黄土高原北部坝库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和防洪减灾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43.
为了研究黄土高原南部植被覆盖较高地区在退耕还林后的土壤侵蚀变化特征,利用RUSLE模型,结合GIS、RS技术,定量估算了2000~2013年石川河流域的土壤侵蚀量,分析了不同植被覆盖条件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壤侵蚀等级与降雨侵蚀力、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关系密切;②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耕地所占比重由51.44%减少到48.37%,草地所占比重由24.51%减少到12.48%,林地所占比重由19.45%增加到33.20%;③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还林初期(2000年)的1 473.7 t/(km~2·a)减少到2013年的806.12 t/(km~2·a),总侵蚀量减少到217.91×10~4 t。土地利用类型的水土保持效益从大到小分别为林地、草地和耕地,说明还林还草工程后石川河流域土壤侵蚀呈总量减少、侵蚀强度降低的趋势,还林还草工程取得了水土保持效益。石川河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可以代表相似水热条件地区的土壤侵蚀情况,相同纬度地区的土壤侵蚀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相似文献   
444.
利用RUSLE土壤侵蚀模型,定量估算了2 000 a来西汉康陵的封土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2 000 a来帝陵土壤侵蚀约123 563.63 t,约占帝陵封土的9.65%,康陵封土总质量约1 403 753.23 t。按照西汉帝陵覆斗形封土的外观,2 000 a以来封土土壤侵蚀高度在1.22~1.59 m之间。研究结果为秦汉帝陵封土壤侵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45.
殷水清  王文婷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0):1747-1757
土壤侵蚀是中国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土壤侵蚀模型是诊断和防治土壤侵蚀问题的有力工具。降雨随机模拟模型可以弥补观测资料在时空尺度上的不足,满足土壤侵蚀模型对降雨过程数据的需求。论文总结了降雨过程基本特征、随机模拟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结论有:① 最小降雨间歇(Minimum Inter-event Time, MIT)为分割次降雨的最小时间间隔,当干期小于该临界值,则合并为1次降雨;否则分割为2次独立的次降雨事件。采用指数方法计算得到中国中东部最小降雨间歇变化于7.6~16.6 h 之间,平均值为10.7 h;当MIT值较小时,次降雨过程参数如次雨量、历时、平均雨强与峰值雨强等对MIT的变化敏感。② 降雨的时程分配特征反映次降雨量在降雨过程中的分配,是降雨过程随机模拟的重要方面。采用Huff雨型分析方法得到中国降雨以峰值出现在前期的降雨为主,峰值出现在前1/2时段的降雨占65.1%;峰值出现在前期的降雨事件,与峰值出现在后期的降雨事件相比,历时较短、雨强较大。③ 美国农业部水蚀预报项目WEPP中自带的天气随机模型CLIGEN能较好地模拟日雨量,整体上低估次降雨历时,高估峰值雨强;且对于不同大小的日雨量等级,次降雨历时和峰值雨强的偏差方向和程度不一致。④ CLIGEN的参数输入需要降雨过程观测资料,难以获取,小时降雨观测资料相对更易获取,基于此,发展了使用小时降雨数据计算CLIGEN中2个与降雨过程相关的参数TimePk和MX.5P的方法。未来需加强随机模型对极值的模拟能力,以及建立多站点、多气象要素相关的天气条件约束型随机模型。  相似文献   
446.
魏江 《地球》2011,(4):121-122
土地资源退化的主要类型包括:水土流失(或称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以及土壤污染等。当前,由于全球人口数量的急速增长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的土地生产力衰减、土地退化.可耕种土地被侵占的现象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447.
侵蚀性降雨识别的模糊隶属度模型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降雨及其引发土壤侵蚀是一个连续变化过程的特点,基于次降雨雨量(P)和最大30 min雨强(I30)建立了侵蚀性降雨识别的模糊隶属度模型.模型分为3个部分:①推求次降雨各物理参数的模糊隶属度;②将各物理参数的模糊隶属度有机结合起来,获得次降雨的模糊隶属度;③依据次降雨模糊隶属度对自然降雨事件进行判别,筛选出其中的侵蚀...  相似文献   
448.
国内外风蚀监测方法回顾与评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准确认识风沙运动规律、建立风蚀模型,必须对风沙过程进行野外实地监测.鉴于风沙过程的复杂性,目前风蚀监测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监测目的和原理的差异,将现有的主要风蚀监测方法分为风蚀量监测和输沙率监测两大类分别评述.风蚀量监测主要包括集沙盘法,降尘缸法,风蚀盘法,风蚀圈法,示踪法,遥感法,侵蚀针法等;输沙率的监测主要使用...  相似文献   
449.
宇洁  罗新杰  王现国 《地下水》2011,(6):109-111
豫西黄河流域是黄河泥沙的产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下游泥沙、洪水问题更加严峻.通过对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地质环境及形态类型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研究区控制土壤侵蚀的主要地质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地质环境特征,主要考虑地形地貌类型和地层岩性等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将研究区土壤侵蚀环境类型划分为基岩山地丘陵侵蚀、黄土塬梁峁...  相似文献   
450.
区域土壤侵蚀演化风险分析——以泾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勋贵  魏霞 《地理研究》2011,30(8):1361-1369
土壤侵蚀演化风险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土壤侵蚀风险的时间变化关系,是发生土壤侵蚀可能性的动态演变过程,其对于评价不同时空尺度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性及其效益意义重大。以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泾河流域为例,基于1986年、1995年和2000年的三期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数据,利用GIS技术和信息熵理论,结合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n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