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139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2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481.
土壤可蚀性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评价了现有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可蚀性评价指标的优缺点,提出了建立适用于土壤侵蚀预报的可蚀性评价指标的原则。并运用野外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我国黑土、黄土,以及日本火山灰土等土壤可蚀性的季节变化规律,深入研究了土壤可蚀性随次降雨强度、不同强度段降雨组合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单位降雨侵蚀力所对应的土壤流失量是反映土壤性质与流失量之间定量关系的最好指标,但不能把目前使用的土壤可蚀性指标直接移植于次降雨模型中。土壤可蚀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其变化规律还存在地域差异性。采用最大30分钟雨强大于25-30mm/hr降雨的侵蚀产沙资料,计算的土壤可蚀性值比较稳定且接近该土类可蚀性的多年平均值。  相似文献   
482.
中国土壤侵蚀与其地理环境背景的空间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侵蚀是地理环境各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比较不同单元之间的土壤侵蚀与其地理环境背景的空间关系 ,在计算土壤侵蚀综合指数的基础上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 ,对不同地理环境背景下的土壤侵蚀进行了空间分析 ,主要参与的地理环境背景因子为 :降雨量、植被、坡度、地貌类型、高程、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对土壤侵蚀不同类型及强度等级下的各地理环境背景分析 ,揭示出中国土壤侵蚀与其地理环境背景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483.
我国主要土壤侵蚀产沙模型研究评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唐政洪  蔡强国 《山地学报》2002,20(4):466-475
近年来,我国在土壤侵蚀产沙模型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建立大量的坡面,流域及区域侵蚀产沙模型。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地貌条件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侵蚀产沙有不同于欧美的特点,因此我国的侵蚀产沙模型研究有明显不同于国外土壤侵蚀模型的特点。本文对我国近年来主要的土壤侵蚀经验性模型,理论性模型进行了评述,并讨论了新理论,新技术以及国外一些土壤侵蚀产沙模型在我国土壤侵蚀模型研究中的应用;本文指出了我国土壤侵蚀产沙模型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84.
485.
王家宪 《河南地质》1996,14(1):75-79
鲁山县自然条件复杂,地质灾害种类较多,水地流失是其主要的一种,本文在阐明水土流失概况,形成机制的基础上,进行了趋势性预测和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86.
坡面径流侵蚀量随坡度变化规律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光科  方铎 《水文》1996,(6):45-48
在论述了坡面径流侵蚀机理的基础上,根据河流动力学的原理,分析了坡面上泥沙颗粒在径流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导出了坡面径流非均匀沙侵蚀的临界坡度为3/4ψ。最后用湖北省-径流实验站某次实测资料,对坡面径流量随坡度的变化规律作出了完整的描述。  相似文献   
487.
淳化县泥河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果动态变化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不同年代的航空遥感图像,在编制淳化县泥河沟两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果评价图》的基础上,编制一种新的图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果动态变化图》。试验研究表明,动态变化图能直观、简明、定位、定量地反映调查区域两个时期间综合治理成果在空间分布上的动态变化特征。对区域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利用、动态研究等十分有用。  相似文献   
488.
The stability of riverbanks subject to seepage is studied experimentally and theoretically in this paper. By including seepage in a 3-dimensional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study first shows how the critical slope or angle of repose of a cohesionless material is related to the ratio of the hydraulic gradient of seepage to its critical value under the fluidization condition. The critical stable slope is shown to be related to not only the hydraulic gradient but also the seepage direction. Measured laboratory data reasonably fit well with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 for the case of injection and suction. The data reveal that the slope is reduced with injection and increased with suction, respectively. Additionally, the study identifies the seepage direction which results in a minimum critical stable slope for a certain hydraulic gradient of seepage.  相似文献   
489.
Sedimentation from soil erosion is a critical reservoir watershed management issue.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field investigations, empirical formulas are commonly used to estimate the soil erosion rate. However, these estimations are often far from accurate. An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estimating soil erosion is to analyze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137Cs inventory in the soil. 137Cs can be adsorbed by the soil and is widely assumed to change its distribution only when disturbed by rainfall and human activities. Thus, 137Cs distributed in soils can be a useful environmental tracer to estimate soil erosion. In this study, the net soil loss estimate is 108,346 t/yr and the gross erosion and net erosion rates are 10.1 and 9 t/ha yr respectively. The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is therefore estimated to be 0.9 based on the two erosion rates. Because of the steep hillsides in the watershed, only 10% of the sediment yield stayed in the deposition sites and 90% was transported to the river as the sediment output. Soil erosion estimates from 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137Cs activity in the Baishi river watershed showed satisfactory accuracy when compared to sediment yield data. Using soil 137Cs concentrations is therefore a feasible method for estimating soil loss or deposition in Taiwan. Data sampling, analysis and result of this approach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490.
土壤侵蚀模型是定量研究土壤侵蚀的有效工具,探讨土壤侵蚀模型研究中的有关问题对于土壤侵蚀模型的发展及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模型的过程模拟、模型时空尺度变异、模型验证和不确定性几方面对模型研究现状及局限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认为:不同过程的模拟及其模拟方法的不同导致了各具特色的土壤侵蚀模型的出现;大多水蚀模型是对不同时空尺度上的水流及相应侵蚀过程进行模拟预测,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不同的侵蚀过程占主导地位;现实过程和现象的复杂性、观测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以及模型的自身的局限性是导致土壤侵蚀模型预测的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与GIS结合的强预测力、低数据要求的模型是土壤侵蚀模型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