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81篇
  免费   6629篇
  国内免费   1521篇
测绘学   1454篇
大气科学   210篇
地球物理   28853篇
地质学   6771篇
海洋学   974篇
天文学   60篇
综合类   1780篇
自然地理   429篇
  2024年   150篇
  2023年   724篇
  2022年   777篇
  2021年   1094篇
  2020年   776篇
  2019年   975篇
  2018年   623篇
  2017年   644篇
  2016年   547篇
  2015年   878篇
  2014年   1499篇
  2013年   1336篇
  2012年   1726篇
  2011年   1513篇
  2010年   1469篇
  2009年   1702篇
  2008年   1697篇
  2007年   1284篇
  2006年   1331篇
  2005年   1290篇
  2004年   1252篇
  2003年   1248篇
  2002年   1375篇
  2001年   1271篇
  2000年   1114篇
  1999年   1091篇
  1998年   1045篇
  1997年   1096篇
  1996年   1169篇
  1995年   1231篇
  1994年   1116篇
  1993年   1151篇
  1992年   1163篇
  1991年   1005篇
  1990年   907篇
  1989年   627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44篇
  1981年   37篇
  1980年   39篇
  1979年   42篇
  1977年   19篇
  1976年   18篇
  1974年   20篇
  1954年   2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受地物影响,炮点的理论变观方法(恢复性放炮法)只能是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的一种补救措施而已,它只保证了设计覆盖次数不变的目的,而不能保证道集内炮检距和方位角不变的目的。一方面,变观后要求所有的炮检距均满足最大炮检距的限定条件显得过于苛刻;另一方面,对地层倾角较大或煤层埋藏较浅的勘探区,一个区的最大炮检距允许值也不一定是一个确定的值,通常的做法是取平均值。据此,提出了三维变观80原则,即在变观炮点不多或不集中时,只要变观炮点记录中有80%的炮检距或不低于80%的道满足最大炮检距要求,就可认为变观是成功的。这种实用的变观方法,对三维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工作有较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2.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通过按地域和构造作用过程等形式划分11个专题会场,展示了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其成果主要包括特提斯域构造演化及其不同阶段的块体裂解、拼合及后期改造的细节过程,地质历史中的超大陆分布和成因,俯冲—碰撞带深部构造和变质机制,安第斯山(Andes)缓倾角平坦式俯冲过程及其地壳变形和岩浆作用的响应,显微构造对动力作用过程的影响和控制,地壳和上地幔熔融、流变学和动力学意义,大洋岩石圈构造与演化,大陆地盾区构造和再活动,稳定大陆区地震,空间大地测量学和现代板块运动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充分显示了地球动力学研究具有多学科、多手段(如古地磁、超深钻、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和GPS等)、多尺度(宏观、微观)和多时期、全面、综合、并逐步接近定时、定位和定量地探索和研究的特点,它从地球(主要为上地幔和地壳)的组成、结构构造入手,逐步认识地球(主要为地球岩石圈)的演化和动力学。  相似文献   
993.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秋杭  黄文胜 《铀矿地质》2004,20(3):188-192
本文简要介绍了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内容及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 ;阐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认为应坚持从企业实际出发 ,进行整体规划 ,注意开发和利用并重 ,使信息化适合企业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994.
西藏高原西、中、东的分段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进  马宗晋 《地质学报》2004,78(2):218-227
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已经普遍认为青藏高原是由几条近东西向的块体先后拼贴而成,大型的东西向构造是高原内部最明显的构造特征。然而根据最近所获得的有关西藏高原以及附近地区的重力场、地震层析成像、地震活动性、水平位移速度场以及地质等资料,发现整个西藏高原内部存在着明显的两条重要的南北向或近南北向构造和一些小型的南北向构造,它们将西藏高原划分为西、中、东三个有各自构造特点的部分;西侧的南北向构造沿84°~85°E延伸,东侧的近南北向构造位于92°~94°E之间。这两个构造带在上述的多种地球物理资料中均有良好的显示,是重要的重力异常变异带、重要的热结构边界带、重要的地震活动带,也是明显的地貌陡变带,等等。高原西部地形崎岖,剥蚀最深,布格重力异常最高,目前向北北西方向运动;中部地区地表平坦,发育众多的南北向地堑裂谷,东西向伸展活动最明显,海拔最高,集中分布了7座超过8000m的高峰,目前向北东东方向运动;而东部地区地形也比较崎岖,发育许多目前仍在强烈活动的走滑断层,在这些断层之间,地块相对转动,目前向北东甚至南东方向运动。造成西藏高原东西分段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笔者等倾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的印度板块在横向上也是西、中、东分段的,印度  相似文献   
995.
小波分析在地壳形变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波变换的时频分析和奇异性检测特性 ,使得其在非稳态信号处理中有不可抵挡的优势 ,本文用已知的合成信号对这两个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对几次地震前的形变时间序列资料 (定点潮汐形变观测、GPS观测 )作了小波变换 .结果发现 :地震前约 4个月左右 ,震中周围的几个定点形变台站都接收到周期为几天到十几天的异常信号 ;而地震前震中周围的几个GPS观测站均同时接收到周期为 3个月到半年左右的异常信号 ,不同的地震异常出现的时间不一样 .这些同时出现在多个台站或观测站的同频段的异常信号是可能的地震前兆 .  相似文献   
996.
基于双树复小波包变换的地震信号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尝试性地将一种双树复小波包变换方法应用于地震信号分析中 .复小波包变换综合了实小波包变换与连续复小波变换各自的优点 ,不但能提取信号的相位信息 ,而且选取与被分析信号相频特性相匹配的复小波包 ,可以对信号产生更好的“聚焦”作用 .本文描述了一种双树复小波包变换算法 ,并给出了模拟信号及实际地震记录的分析实例 .研究结果表明 ,双树复小波包变换是分析具有非线性相位地震信号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997.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doing one‘s best at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seismic fortification of lifeblood engineering was expounded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blood engineering was put forword.  相似文献   
998.
发现在最初被认为不活动的北卡斯凯迪亚消减带的深部界面观测到的重复性缓慢滑动事件具有独特的非地震性地震学特征。颤动状的地震信号与用跨越过去6年的地壳运动数据识别出的滑动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关。在滑动事件之间的时段内,颤动活动要么不存在,要么很小。我们称这种颤动和滑动相关现象为幕式颤动和滑动(ETS)。我们认为幕式颤动和滑动的活动可以作为卡斯凯迪亚特大逆冲地震区应力加载的实时指标。  相似文献   
999.
从1985年到2000年间,中国及其邻近地区大约10%的地震事件属于重复性地震事件,并且彼此间不超过1km。我们对约14000个地震和爆炸的地震图做互相关,计算了相对到时约0.01 s,并使横向定位精度达到了100m~300m。这样的精度对于地震危险性研究、地震物理、禁止核试验的核查都非常重要。通过对已有的资料重复性信号的识别和测量,提高了定位精度,改进了在读取初至到时和定位方面目前程序的不精确性。  相似文献   
1000.
业已证实,发生在地壳中的地震能够’触发后续地震,但对于更深的地震这种触发机制是否存在还未见文献说明。浅断层相互作用的模型表明,静态(永久)应力变化能够触发附近的地震,一般在距原发地震几个断层长度的范围内(King et al,1994;Harris,1998;Stein,1993)。而由地震波携带的动态(瞬态)应力既可以触发附近的地震,也可以触发远震(Hill et al,1993;Harris and Day,1993;Belardinelli et al,1999;Kilb et al,2000;Gomberg et al,1997)。本文中,我们对2002年8月19日发生在汤加的深源地震序列做了深入的分析,并给出静态触发作用和动态触发作用的证据。一次深度为598km的7.6级地震发生后7min,在相距300km的以前无震区发生了一次7.7级的地震(深度664km)。我们发现在第一个主震后,附近的余震往往集中在主震引发的静态应力升高的地区。但是第二次主震和其他的被触发的地震发生在距离第一次地震很远的地方,在那里静态应力的增加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这表明是动态应力触发机制在起作用。被触发地震的发震时间同主震的主要地震波到时并不对应,并且这种动态触发的地震通常发生在地震区下面或附近的无震区。我们认为这些地震是在接近临界状态的地区由瞬变效应触发的,而在这些地区,如果没有外部影响,地震起始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