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129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渡口及其邻近地区地壳浅层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攀枝花-西昌构造带的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结构,在西起丽江东至者海全长350km的测线上进行了爆炸地震探测。本文利用所取得的六条地震记录剖面的Pg波组,研究测线下方地壳浅层结构。采用层状垂直梯度和横向不均匀模型,用理论走时和射线追踪方法来拟合实测Pg走时资料。得到深度为10km范围的地壳浅层结构和速度分布。 结果表明,该区地表P波速度以渡口至华坪一带为最高,达6.00km/s。向东西两侧逐步减小,东至者海为5.20km/s,西至丽江降为3.50km/s。局部地段因构造影响速度值有些起伏。从浅层结构和速度分布可见,该区存在箐河-程海、绿汁江、安宁河和甘洛-小江等深断裂带,并向地壳深部延伸。等速度线图表明,该区上地壳中有一高速岩体存在。攀枝花钒、钛、铁矿的富集以及其他热液型矿床的分布很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22.
攀西地区的深部地壳结构与构造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84-1985年地震测深资料,论述了攀西地区的深部地质特征。该区地壳厚50-60km;具高、低速相间的多层结构及断块构造;五个主要速度界面中,界面R4稳定且清晰,为上、下地壳的分界面,R6稳定并有较强的能量反射,为壳、幔之间的界面(莫霍面),莫霍面沿构造带北深南浅(56-50km),横穿构造带西深东浅(60-48km)。构造带内的上地壳较薄,纵横速度变化均较大,而下地壳较厚,速度较均匀,上地壳底部的低速层,在构造带内较带外薄而浅,Pn速度较低,为7.54-7.80km/s,属壳-幔过渡带,厚13-22km。小江、四开、安宁河及金河等断裂为超壳型或壳内断裂,多为逆冲断层。该构造带的各种深部特征表明它为大陆高原型年轻构造带。  相似文献   
123.
我们分析了中国华北平原以及沙特阿拉伯深地震测深的记录,发现Pn可以连续追踪到500公里以上,中间并无间断现象,而且在接收距离350-500公里之间,Pn后面有一到两个很强的续至震相,它们的速度与Pn相似,而能量比Pn更强。经与沉积层中薄层的野外实验结果以及室内超声波模型实验的结果相比较,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岩石圈下部存在一至数个高速薄层,其厚度不超过一公里。地幔顶部物质的正常速度可能比薄层略低。岩石圈中薄层的存在对于岩石圈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4.
为了确定唐山地震区的地壳速度结构,进一步研究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本文对穿过唐山地震区的宁河—涿鹿剖面的深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了新的解释。在资料分析中,为了提高结果的精度而做了高程校正和沉积层校正,明确指出,在横向非均匀性显著的地区,资料的预处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理论地震图、射线追踪方法对该剖面资料进行了分析,最终的结果表明:整个测线的地壳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各种类型的结构有着明显不同的差异和特征;唐山到北京之间的平原地区的莫霍界面的深度为33公里左右,平原区的莫霍面整体隆起的宽度为150公里;唐山地震区附近没有发现较厚的壳内低速层。  相似文献   
125.
DZSS-1型深层数字地震仪由三分量检波器CDJ-6B、数据采集单元、磁带机、编码钟和回放装置组成。它采用循环浮点放大-A/D转换技术、低噪音运算放大器、CMOS器件,使仪器噪音小于0.3μV(折合到前级放大器输入端,均值),动态范围大于96dB,采用调相制、串码、单轨盒式数字磁带记录。仪器频带范围1-30Hz,浮点72dB。有钟差显示(±1ms)、噪音和误操作显示。仪器主要技术指标(道间一致性、漂移、噪音、串音、误码率、主放台阶精度)可用微机进行检测,能满足地震测深和其它低频数字测量之用。  相似文献   
126.
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测深研究成果回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回顾了在青藏高原东北缘(32°-40°N,100°-108°E)地区深地震测深研究的主要成果,给出了这一地区地壳中地震波速度结构的特征和莫霍面的形态。  相似文献   
127.
在华南连县-博罗-港口地区200多个观测点上取得700多道地震记录,并绘制成6张地震记录剖面图.经过分析处理,识别出下列波组:来自地壳浅层的P波组,地壳中各界面的反射组有:P_1,P_2,P_3和P_4,莫霍面的反射波组P_m,以及上地幔顶部的折射波组P_n.经分析解释得出初步结果:①通过P震相的处理,构制了测线下方浅层地壳结构和速度分布图,它与测线穿过的断裂构造带有较好的相关性。②该地区莫霍面的反射波组P_m清晰,求得地壳平均速度为6.25km/s左右.在清远至连县之间,地壳厚度为32-34km.博罗、惠东一带地壳厚度为30km,惠东至港口之间为29.5km,说明该地区莫霍面起伏不大.地壳厚度由北向南和由西向东有逐步变薄的趋势。③观测距离较长的地震剖面图上清晰地记录到上地幔顶部的P_n民震相,该震相从140km处开始以初动出现,能量强,可追踪到200km,求得的P_n速度分别为:港口-惠东-博罗一带为8.05km/s,博罗-从化-清远一带为8.06km/s,由西向南的大湾-清远-从化-博罗一带为8.13km/s,考虑到莫霍面的起伏因素,该区P_n速度值以取8.06km/s为宜。④得到该区地壳5层结构和速度分布模型,并结合该测区的地质、地震、地热和矿产分布等资料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8.
利用二维重力正演拟合的方法,导出湖北武当山地区地下地层的可能分布,认为该地区是老地层覆盖在新地层之上,从而佐证了推覆体的存在。同时还得出:在川陕鄂地区的地壳中普遍存在低密度体,该低密度体可能是麻粒岩受压后折出自由水发生破碎所致。  相似文献   
129.
山西临汾震区地壳上地幔构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郑州-临汾-靖边深地震测深剖面临汾,阳城炮点所获得的太行山至靖边段的观测资料,在以往解释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对比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临汾与其东西两侧壳幔结构与构造的差异是极其明显的,其主要特征如下:(1)对仅在临汾以西出现的强震相P2进行了解释,并在PM波之前识别出一组来自下地壳的反射波P5;(2)根据临汾以西Pg与P2波的特征,我们确认在临汾盆地下方及其西侧,中地壳的上部8-12km深度内存在  相似文献   
130.
玉树震区及邻近地区壳幔速度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获得的玉树震区的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利用正演拟合地震测深方法进行处理与计算,获得了玉树震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 地壳呈层状结构,研究区结晶基底界面起伏较大,玉树附近下方较厚达8km左右,在400.0km桩号向北至温泉方向基底结构逐渐减薄为2.5km。基底界面的凹陷、隆起与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壳厚度由囊谦、玉树附近的72km向南、北逐渐减薄为62km。在200.0~400.0km桩号之间二维速度等值线及壳内界面起伏变化较大,在玉树附近下方莫霍面有一弧形凹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