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310篇
海洋学   57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李雷 《地质与勘探》2016,52(3):594-600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南缘极具油气开采潜力的凹陷,本文揭示该凹陷新生代埋藏史、热史及烃源岩演化史.利用凹陷各构造单元18口井的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恢复其埋藏史、热史.结果显示,东濮凹陷经历“一升两降”的构造沉降,并具有“马鞍型”的热演化特征.自沙四段沉积开始至沙三段,地温梯度逐渐增加,在沙三段沉积末期达到最大,为45.2℃~48℃/km.自沙二段沉积开始至今,地温梯度总体逐渐降低,仅在东营组沉积时期出现微弱回升,现今地温梯度为30℃~ 34℃/km.以埋藏史和热史为基础,结合构造及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对东濮凹陷18口井烃源岩演化史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烃源岩热演化受东营组沉积时期的古地温控制,3套烃源岩成熟度均在27Ma(东营组沉积时期)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92.
区别于DSDP-ODP的深海保压保温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心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任何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原位岩心样品的钻探、取心技术都离不开ODP(大洋钻探计划)或DSDP(深海钻探计划)专用船舶钻探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从工作母船上连接几百到几千米钻杆到海底,实现500—1000m的钻探,再通过不同类型PCS(保压取心器)与PTCS(保压保温取心器)取心工具实现样品采集。重要特点是投入经费巨大。新型保压保温取心钻具是将钻具直接固定在深海海底,实现样品的原位保真采集,针对国内外两类着底式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心技术进行了分析,对于深海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原位样品采集作业反映了创新的思维、技术模式、设计方案与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93.
《海洋地质》2005,(4):36-75
古溶洞系统是碳酸盐岩储层的一种重要的类型,它是近地表的喀斯特作用和后期的埋藏压实作用与成岩作用的产物。在现代和古代溶洞系统中,地质家们已经研究了与古溶洞储层有关的裂缝、角砾岩和沉积充填物等的特征与起源。在本文中,本人就利用这种古溶洞储层的相关信息,对古溶洞储层以及与它们相关的规模、孔隙网络和空间复杂性等的一般演化过程进行了重建。 古溶洞储层中的空间复杂性是由近地表作用及埋藏作用造成的。近地表作用包括溶解侵蚀作用、碎屑沉积作用、化学沉淀作用和局部发育的裂缝作用、角砾岩化作用和洞顶与洞壁的坍塌作用等。当溶洞系统沉人地下之后,埋藏作用就开始了。残余的溶洞通道通常会发生坍塌,而早期形成的角砾碎屑也会发生再角砾岩化。通道周围及上方地层的差异压实作用会形成裂缝、裂纹角砾岩和镶嵌角砾岩等。近地表作用和埋藏作用的共同作用产生了典型的具有多种级别上的非均质性的复杂储层。 具有古溶洞起源的含油气储层一般都是合并的坍塌古溶洞系统的产物。在一个溶洞系统中,通道合并成为更大的、连通的孔隙带是复杂不整合面上的多个溶洞形成期的联合作用以及埋藏过程中围岩内发生了裂缝和角砾岩化的溶洞系统的坍塌作用的结果。这种联合作用所产生的空间复杂的储层的宽度可以达到几百米至几千米,并且常常能够形成大型的勘探目标。合并的坍塌古溶洞系统的最终规模、孔隙网络类型和空间复杂性等都是它们从近地表的演化到埋藏至更深的地下的演化过程的结果。合并坍塌储层的假说解释了所观察到的储层的规模及其空间复杂性。  相似文献   
94.
山东荣成沿岸晚第四纪埋藏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钻孔资料表明,山东荣成沿海的第四纪地层中,全新世沙坝─泻湖沉积体系之下,大多埋藏着晚第四纪冲积扇,其中的粗粒沉积层常常是很好的含水层。鉴于沉积构造在钻孔中有时显示的并不明显,本文书以岩性及旋回性、粒度、分选、磨园度、矿物组成以及大型相序等方面讨论和识别埋藏冲积扇沉积物。荣成的埋藏冲积扇形成于晚第四纪低海面时期,分布于沿海丘陵坡麓直到滨海地带。目前,冲积扇的中、上部是淡水补给区,其中部或前缘以隔水层和上覆的海水或沙坝─泻湖体系隔开,使冲积扇中的淡水得以保存。充分认识埋藏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和标志,对于荣成沿海或与其条件类似的其他沿海地带的地下水勘探和开发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5.
广东汕头南部近海晚第四纪埋藏古河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EOPULBE甚高分辨率地震地层记录的研究表明,广东省汕头市南部近海埋藏有古河曲,曲率半径为6—7.km;发育有主河道和主、支汊道。主河道宽2—3km,最深约25m;汉道宽200—1500m,深4—5m。在弯道处,主槽强烈东凸,侧向侵蚀显著。古河曲的形成在距今14kaB.P.之后,随着晚第四纪末次海面上升,在距今约12.3kaB.P.,古河曲的远岸部分开始淤浅,距今约11kaB.P.时整个河曲被淤平而消失;尔后,古河曲的近岸部分被韩江现代水下三角洲所掩埋。古河曲为古练江的一部分:从现在的练江口附近向东流去,在企望湾口转向南,再顺时针拐弯流向海洋。  相似文献   
96.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区百口泉组发育低孔、低渗强非均质性砂砾岩储层,溶蚀作用显著,但溶蚀作用影响因素不明确。采用质量浓度2%的乙酸溶液代替埋藏条件下的有机酸,开展开放体系、高温高压溶蚀物理模拟实验。为研究有机酸溶蚀砂砾岩后储层物性、孔隙结构的变化,以及温度和泥质含量对溶蚀作用的影响,开展了两组溶蚀实验。结果表明:1)开放体系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酸溶蚀砂砾岩中长石组分可以有效提高储层孔隙度以及渗透率,溶蚀显著增加半径10 μm左右的小孔隙和小喉道,对渗透率的改善效果尤为显著;2)有机酸溶蚀模拟实验反应后溶液中析出的主要阳离子(Al3+、Si4+、Na+、K+、Ca2+)表明斜长石和钾长石发生溶蚀,并且温度越高,泥质含量越低,长石溶蚀量越大。综合分析认为,在开放体系下,较高地温、较低泥杂基含量的砂砾岩有机酸溶蚀增孔效率更高,这一认识可为下一步寻找有利储层发育区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7.
【研究目的】 开展渤海湾北部滦河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不同沉积环境的划分,计算分析碳埋藏速率的大小和控制因素,进一步评价区域碳储能力。【研究方法】 本文对BXZK03孔岩芯开展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沉积环境恢复,并取样分析了包括粒度、年代(AMS14C 和OSL)、含水量、有机碳、总碳和其他营养成分等在内的测试指标。【研究结果】 该孔晚更新世以来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泛滥平原、海滩沙脊、浅海、障壁沙坝(三角洲前缘)和潟湖的沉积环境单元,各沉积单元平均有机碳埋藏速率大小依次为:障壁沙坝51.47 g/(m2·a)>海滩沙脊32.59 g/(m2·a)>浅海7.82 g/(m2·a)>潟湖4.66 g/(m2·a)。总碳、有机碳与各营养元素具有显著(P< 0.01)线性相关关系,方差分析显示沉积速率和碳浓度分别是滦河三角洲碳埋藏速率的主要控制因素。【结论】 滦河三角洲沉积物中有机碳浓度相对较低,但是在全新世三角洲沉积速率较高,使得有机碳埋藏速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具有一定的碳储能力。  相似文献   
98.
《四川地质学报》2022,(3):402-405
为了能对渝西区块深层页岩气赋存条件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认识,本文从静态地质参数、埋藏热演化史、粘土矿物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地层厚度展布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渝西区块静态指标好,具有形成大型页岩气藏的条件。渝西区块五峰组具有分段性,上段为有机质含量大于2%的层较薄,下段为有机质小于2%的层较厚;四次构造运动复杂有别,使得地层缺失较多,主要生气期介于早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之间;地层向南向东地层加厚;脆性矿物含量高,利于工程压裂;粘土矿物中的伊利石含量高、绿泥石含量次之,伊/蒙混层含量较少。  相似文献   
99.
牛圈沟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岑家湾台地的北缘,化石埋藏在泥河湾组的河湖相堆积中,年代约1.4 Ma。2016年,在面积约2 m2的化石透镜体内出土了123件哺乳动物化石。牛圈沟动物群的成员有:犬科未定种、猛犸象属未定种、马属未定种、泥河湾披毛犀、布氏真枝角鹿、中国羚羊、麝牛族未定种和古中华野牛,其中马属动物为优势类群。形态学研究显示,牛圈沟的真马体型中等、肢骨纤细,未见于泥河湾动物群(狭义);真枝角鹿与麋鹿下颌骨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颊齿较宽;另外,在泥河湾盆地首次发现了带完整颊齿列的麝牛族下颌骨。埋藏学分析表明,骨骼风化程度极浅,可能形成于同一次死亡事件;食肉动物消费和水流搬运是主要的埋藏因素,并由此导致了骨骼部位的保存偏差。牛圈沟地点的发现丰富了岑家湾台地的早更新世生物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