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1篇
  免费   416篇
  国内免费   338篇
测绘学   394篇
大气科学   549篇
地球物理   735篇
地质学   595篇
海洋学   370篇
天文学   230篇
综合类   264篇
自然地理   25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1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11.
张荣华  胡书敏  张雪彤 《地质学报》2016,90(9):2437-2453
热液金属矿床成因研究过程中,观测与实验始终是密切结合的。上世纪70年代,平衡热力学的实验数据的快速积累,使人们用热力学理论计算可以预测和反演矿石和岩石的成因。但是,没有矿物-水溶液的反应速率数据,又没有与流体力学的结合,搞清楚矿石成因是困难的。七、八十年代,开始研究矿物与水溶液的反应动力学实验。科学家们开始瞄准了从平衡-封闭-静态转向非平衡-开放-动力学研究的这个大方向。1992年我们建立地球化学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研究高温高压矿物与水反应速率,发现固液的开放体系的自组织现象。实验发现温度影响矿物的各个元素反应速率改变,发现在跨越水临界态时矿物与水反应速率涨落、在近临界的气-液两相不混溶区一些金属进入气相、超临界流体的氧化作用及特别的溶剂性能影响矿物溶解性质。实验证实:临界态区流体与矿石成因有关。水岩相互作用的反应动力学实验温度从低温到550度,揭示矿石的金属来源、迁移、金属与蚀变分带机制。一大批大于300度的矿物与水反应动力学实验在国际界是少有报道的。九十年代,超高压的科学发展,与同步辐射光源的技术进步的结合,使固体地球科学又迈向了地球深内部。我们发展了高温高压流体性质的原位直测(测量850℃水溶液)红外谱,发现深部流体的新性质:气液两相流体的新结构,在临界温度区(300~400℃),水分子氢键网络的破坏受压力影响不大(23MPa~3GPa),同时,出现水的高电导率。研发新仪器为开放-流动-非平衡的反应动力学实验与极端条件下物质性质的直接观测结合,在科学前沿领域开辟了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112.
艾青松  徐天河  孙大伟  任磊 《测绘学报》2016,45(Z2):132-138
根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星载原子钟自身的物理特性,采用武汉大学IGS数据中心发布的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1日共306天的事后钟差产品进行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3类卫星钟都存在一定的周期特性;其中GEO和IGSO卫星钟的主周期相对较为明显;GEO卫星钟的主周期依次为12、24、8和6h;IGSO的主周期为24、12、8和6h;而MEO的3个主周期为12.9、6.4和24h。依据各类原子钟的周期特性,同时对各天之间钟差的起始点偏差进行修正,并利用修正模型对北斗卫星钟差进行预报和精度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预报模型能显著提升北斗卫星的钟差预报精度,北斗卫星钟差24h、12h、6h的平均预报精度分别能达到6.55ns、3.17ns和1.76ns。  相似文献   
113.
首先对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编号的查询与转换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然后利用JAVA语言编程实现了根据经纬度查询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新、旧编号、根据地形图新、旧编号查询地形图图幅范围、地形图新、旧图幅编号的相互转换等功能,最后利用Eclipse软件生成*.apk文件,将其安装在Android手机中,生成地形图编号查询与转换系统,为相关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4.
针对基于面模型的战场环境建模难以展现战场环境要素的内部属性和规律等的不足,该文提出了利用体素模型实现战场环境建模的基本方法。该方法能够记录战场环境各要素的不同属性,反映其内部属性和规律,准确地模拟战场地理环境的变换过程,可实现战场环境各要素的统一建模。文章利用体素模型实现了对战场环境的认知与抽象,对战场环境体素数据模型进行了分类。最后以战场地形环境要素为例,利用战场环境基本体元实现了对战场地形环境的体素建模。  相似文献   
115.
针对南通境内常见的大跨度混凝土变截面连续箱梁桥和系杆拱桥的变形监测技术进行了研究,从监测网点布设、监测周期、监测精度、变形指标控制、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监测方案实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已完成的工程项目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6.
针对矿井涌水量时间序列的分形与灰色特征,采用重标极差分析法(R/S分析法)确定涌水量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和平均循环周期,在一个周期内建立等维灰数递补动态GM(1,1)预测模型。充分利用最新信息,提高模型预测精度。运用基于R/S分析法的GM(1,1)模型对陕北某矿矿井涌水量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模型拟合程度好,预测精度高,能够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7.
岩石地层数字化与可视化是数字地层研究的基础, 是地层学从传统离散式描述中解脱出来探索简明的、科学的描述模式的开始.以基本岩石地层单元为“地层细胞”, 探索了一个简单的沉积单元是如何经历侵蚀、改造、埋藏、成岩, 最终形成多种复杂成层岩系的地质过程, 并以自主研发的一维岩石地层数字描述系统为平台实现了对亮甲山组岩石地层的一维数字描述.经调查证实, 虚拟运算的结论符合野外地质调查所观察到的现象.亮甲山组岩石地层的数字描述揭示, 尽管不同地区亮甲山组地层记录表象差异显著, 但它们都源自于相同的基本岩石地层单元, 为定义亮甲山组岩石地层单位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程序与技术方法, 同时为定量描述古盆地系统的运动幅度、速率等细节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既节省了野外及室内研究的重复工作量, 还可实现对岩石地层蕴藏信息的深度挖掘.   相似文献   
118.
为研究南京站多年来年最高潮位的变化特征,根据水文变异综合诊断方法,分析检验了长江南京站近百年高潮潮位变化的整体趋势;利用db N系列小波变换分析了年高潮潮位变化的局部趋势;利用复数Morlet小波分析了年最高潮位的周期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南京站年最高潮位序列总体上无明显趋势变化,局部变化趋势明显;年最高潮位存在5a、11a、42a和63a时间尺度四个主要变化周期。分析结果为认识南京站年最高潮位变化、做好水安全工作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19.
高月  卞建民  宋超  丛璐 《水文》2016,36(2):35-40
大气降水是抚松县矿泉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来源,探究其变化规律及极值概率对泉流量是否能够得到持续补给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首先利用1960~2013年的降水资料和1981~2008年部分泉流量观测数据,对抚松县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年际变化和不同年代降水量均值变化进行降水特征分析;之后,运用皮尔逊Ⅲ型模型分析最大年降水量的概率分布;接着,利用1981年7月~2008年11月期间降水量和部分泉的泉流量监测数据,采用连续小波分析法对二者周期进行分析;最后,运用交叉小波变换法对同一时段内降水量和泉流量多时间尺度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3年的54间,研究区内年降水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变差系数为1.017×10-17,降水稳定,未发生异常变化。降水量和泉流量均存在约11个月的主震荡周期,二者属于同相位(即泉流量对降水量的变化产生即刻反应),降水量作为本区矿泉水补给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为矿泉水资源得到有效补给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20.
随着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的启动,国土资源部提出了国家、省、市新的三级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要求。该文介绍了各级地下水监测站网的基本概念、主要建设内容,各级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服务对象、基本要求,细化了各级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要求,规范了建设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