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2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47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南大巴山冲断构造及其剪切挤压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大巴山是一个形成于T3-K1,滑脱深度小于8-10km 的扬于板块北缘薄皮冲断锲它主要由发育在显生宙地层中台阶状逆断层及断层相关褶皱构成的逆冲岩席、双重推覆体和冲起构造等组成。变形扩展以前列式为主。经平衡地质剖面制作,因冲断南大巴山地壳缩短率平均达49.3%。并以每年约1.28mm 的速率总体缩短约64km,它的成因受控于秦岭碰撞造山过程中扬于板块北缘A型俯冲所提供挤压应力,在向南扩展时,由于古大陆边缘形态不一所诱发的右旋剪切挤压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12.
广义的秦岭西起甘、青两省边境,东到河南省中部,包括秦岭、岷山、大巴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等,全长约1500千米,其山势西高东低。狭义的秦岭在陕西境内,海拨在1500-2500来之间。  相似文献   
113.
陕西紫阳县柞木沟矿床位于北大巴山腹地,赋矿岩体岩性为辉绿岩,从岩体的下盘到上盘,未见大规模层状侵入体所具有的层状构造及堆晶结构。矿体赋存于岩体中部暗色含矿带内,矿体的产状与赋矿辉绿岩体产状一致,矿石为典型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为钛磁铁矿、钛铁矿,脉石矿物为辉石、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蚀变矿物为绿泥石、绿帘石、钠长石及榍石等。本文运用全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对柞木沟矿床赋矿岩体和矿石分别进行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赋矿辉绿岩与矿体具有相似的矿物组成,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地幔源区特征相近,二者具有相近的岩浆来源,为同一岩浆作用下的产物。矿区的地幔源区性质为软流圈地幔与富集岩石圈地幔混合源区,且指示矿区岩浆活动可能与俯冲消减作用存在着内在的成因联系。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共同指示柞木沟矿床属于岩浆型铁矿床。矿床形成构造环境为弧后板内拉张环境,早志留世弧后拉张作用导致下部岩浆上涌进而完成该矿床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14.
由于大巴山地区处于独特的构造背景,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正吸引人们开展日益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有限差分方法,利用平面应变的二维弹塑性本构模型,对大巴山前陆冲断带开展了系列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前陆区拥有相对软弱的滑脱层(含膏盐岩的中下三叠统),是大巴山前陆冲断带主滑脱面由后陆向前陆逐渐抬升的主控因素。该滑脱层的分布以及同构造沉积的分布限定了主前缘逆冲断裂(镇巴断裂)的位置,通过该断裂,大巴山后陆的强烈缩短应变由深滑脱层(震旦系下部)向南传递至浅滑脱层(三叠系中下统)。镇巴断裂和城口断裂一起,它们的长期活动性,可能调节了大巴山一半以上的总缩短应变。同构造沉积发生后,前陆区浅层侏罗山式褶皱往前扩展的同时,后陆的先成断裂也继续活动并发生顺时针旋转,构成无序逆冲扩展序列。主要断层的逆冲扩展和经典背驮式不同,缩短应变主要由主断层下盘向后陆深部俯冲来实现。模拟结果和大巴山地质原型的近似程度,说明了利用有限差分软件对地质构造进行模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5.
滔河岩体位于北大巴山地区岚皋县,滔河镁铁质岩的岩石类型与区域镁铁质岩石类型一致,主要为辉绿岩、辉长岩、辉长辉绿岩及富含钛闪石的闪长岩,各相邻镁铁质岩呈明显的渐变过渡状态,指示为同期岩浆作用的产物。闪长岩内部角闪石呈细长条状、针状巨晶产出,粒径为1~3 cm不等,自形程度较高,具有明显的高铝(Al=1.93~2.06)、高钛(Ti O2=4.54%~5.50%)特征,其种属为钛闪石。钛闪石结晶温度为1 062~1 129℃,形成深度为19.11~22.64 km,氧逸度变化范围为-0.36~-0.01,说明岩浆来源较深且上侵速度较快。钛闪石的存在指示岩体的源区在部分熔融前发生了明显的地幔交代作用,地幔交代和岩体形成都与俯冲消减作用存在内在的成因联系。岩体具有明显的深源特征、与俯冲消减作用有关及区域岩体的地壳混染特征,共同指示滔河岩体可能形成于与俯冲相关的弧后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116.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推覆作用的古地磁学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四川达县、万源 (本文数据 )和湖北兴山 (吴汉宁等 ,1999)的早、中侏罗世古地磁学结果为基础 ,并以安徽合肥 (方大钧等 ,1990 )、霍山 (程国良等 ,1980 )同时代古地磁学数据为参考 ,定量讨论大巴山构造带对其南突弧形前锋两侧的下、中侏罗统地层的推覆作用。采样剖面选择于四川达县 (剖面中心位置N31.4 3° ,E10 7.5 5°)及四川万源 (剖面中心位置N32 .0 4° ,E10 8.19°)。标本经室内加工 ,制成圆柱形剩磁测试样品 35 4个。剩磁测试使用 2G超导磁力仪及其配套热退磁仪 ,各测试样品的剩磁数据在经过现代地磁偏…  相似文献   
117.
对北大巴山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毒重石矿床的顶、底板硅质岩及顶板上覆地层中的硅质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和部分样品的硅、氧、锶及钕同位素研究 ,结果表明 ,赋矿硅质岩为叠加在正常陆源沉积背景上的生物及热水混合成因硅质岩 ;矿体底板、顶板与顶板上覆地层中硅质岩的沉积环境不同。矿体底板硅质岩沉积于受同生断裂控制的热水喷口的附近 ,类似于洋中脊附近环境下沉积的硅质岩 ;矿体顶板硅质岩沉积于热水活动明显减弱的环境 ,类似于大洋盆地构造环境下沉积的硅质岩 ;矿体顶板上覆地层中的硅质岩基本没有受到热水活动的影响 ,沉积于盆地边缘的构造环境 ;而矿床在时间上形成于盆地强烈扩张的高峰期 ,在空间上产于盆地内内生作用 (火山作用或热水活动 )与外生作用 (沉积作用 )相互叠加所形成的“礁硅岩套”。矿体硅质岩围岩记录了热水盆地的完整发育历史 ,并显示出矿床的形成与热水活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8.
南华纪华南发育一系列裂谷及其相关的沉积盆地,在扬子地块的西部康滇地区、中部四川盆地及东部湘桂地区皆有裂谷盆地的直接证据.扬子地块北缘大巴山地区地形复杂、研究基础薄弱,对裂谷盆地是否存在尚未有清楚的认识.该研究有助于正确了解大巴山地区南华纪裂谷的空间展布规律,并对扬子北缘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针对大巴山地区利用重力异常及野外露头资料开展了综合研究,揭示了扬子北缘大巴山南华裂谷的东西向展布形态,裂谷从南秦岭中部延伸到四川盆地东北部.同时构建出裂谷内与裂谷肩的地层充填序列及空间格架.基于上述盆地格架与沉积填充特征,提出大巴山地区弧后裂谷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19.
奥陶系-志留系之交的钾质斑脱岩分布范围广,发育层位多,是研究该时期地层年代学、事件地层对比、生物大灭绝和冰期事件及源区构造背景分析的理想对象。本文对南大巴山东段鄂渝交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地层中的斑脱岩开展了锆石U-Pb测年,栗子坪剖面(LZP)黑色泥岩中钾质斑脱岩获得了447.9±2.9Ma年龄,燕子剖面(YZ)黑色硅质岩中钾质斑脱岩年龄为450.9±1.6Ma,间接地限定和约束了地层的沉积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燕子剖面斑脱岩SiO_2为53.61%~56.34%,而栗子坪剖面SiO_2为35.56%~43.81%,其低值可能与高铁含量和高烧失量有关;K_2O含量为5.61%~5.47%,且K_2ONa_2O,属钾质斑脱岩。燕子剖面和栗子坪剖面钾质斑脱岩稀土元素含量变化较大,前者ΣREE为46.48×10~(-6)~73.70×10~(-6),平均值63.08×10~(-6),后者ΣREE介于113.34×10~(-6)~356.98×10~(-6)之间,平均值164.08×10~(-6),LREE/HREE和La_N/Yb_N均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太明显,轻稀土轻微富集的特点;两者均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Ba、U、Nb和Ti微量元素分异明显,前者微量元素明显亏损Nb、Ta和Ti(TNT异常)。原岩恢复结果表明LZP钾质斑脱岩的原始岩浆为过碱性粗面安山岩,YZ钾质斑脱岩为高钾碱性流纹岩,表明两者可能属不同期次或不同来源的岩浆岩。构造背景判别图解显示,LZP样品主要落入板内花岗岩内;YZ样品落在火山弧花岗岩/同碰撞花岗岩内。结合大巴山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笔者认为~450.9Ma钾质斑脱岩可能与古秦岭洋壳向北的俯冲有关,其火山凝灰质可能源自沿古秦岭洋盆北缘的火山弧喷发;~447.9Ma钾质斑脱岩与板内拉张有关,火山物质可能主要以板内火山喷发为主。  相似文献   
120.
北大巴山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长林  何将启 《地球科学》1999,24(3):246-250
大巴山地区早古生代产有两类硅质岩,一类为层状硅质岩,富Cu,Zn,Ba,U,P,Ni而贫Mn,ω值很高,ω(LREE)/ω(HREE)值低(0.330-0.990),负Ce异常明显,稀土分布曲线呈V字形,其成因与火山活动有关,形成于深海环境,另一类为硅质结核,贫Cu,Zn,Be,U,P,Ni而富Mn,ω(ΣREE)值 ,ω(LREE)/ω(HREE)值高(3.390-3.920),无负Ce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