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2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47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大巴山前陆冲断带自北向南发育了根带、中带和锋带三条构造带。通过对处于中带的木瓜口-明月乡、城口-龙田乡两段剖面地质考察,结果表明该剖面叠瓦断层带经历了七期运动:三期NE-SW向的前展式逆冲运动,一期SE-NW右旋剪切运动,一期EW逆冲右旋运动,一期NE-SW向的左旋走滑运动及NE-SW向的正断运动,同时受到NW-SE的右旋剪切作用。结合前人年代学研究结果,初步探讨了剖面的变形机制,研究结果对南大巴山前陆褶断带的构造格架、矿产形成及油气分布远景研究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2.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来自砂箱实验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砂箱实验方法,本文对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大巴山弧形构造的形成,这些要素包括:早期伸展背景下形成的弧形边界、两侧基底地块的砥柱作用、底部滑脱层等.此外,北大巴山早期的伸展构造对随后挤压背景下的构造组合可能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结合前人研究,大巴山弧形构造的演化可分为...  相似文献   
83.
大巴山弧形构造的成因 ——来自数值模拟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瑞瑞  许志琴  梁凤华 《地质学报》2013,87(10):1489-1497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位于秦岭南缘,以其醒目的几何形态而获得广泛的关注。对于大巴山弧形构造的成因向来是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大巴山弧形构造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模拟结果表明,大巴山地区印支-燕山主造山期的最大水平主应力轨迹受城口-房县弧形断裂和前缘两侧隆起所控制。大巴山弧形构造是在早期伸展背景下形成的城口-房县弧形断裂、前缘两侧隆起的砥柱作用、滑脱作用为主要控制因素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84.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98711300003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Dabashan orocline is situ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central Yangtze block,central China.Previous studies have defined the orthogonal superposed folds growing in its central-western segment thereby confirming its two-stage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Geological mapping has revealed that more types of superposed folds have developed 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orocline,which probably provides more clues for probing the structure and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Dabashan orocline.In this paper,based on geological mapping,structural measurements and analyses of deformation,we have identified three groups of folds with different trends (e.g.NW-,NE-and nearly E-trending folds) and three types of structural patterns of superposed folds in the eastern Dabashan foreland (e.g.syn-axial,oblique,and conjunctional superposed folds).In combination with geochronological data,we propose that the synaxial superposed folds are due to two stages of ~N-S shortening in the west and north of the Shennongjia massif,and that oblique superposed folds have been resulted from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NW-and NE-trending folds onto the early ~ E-W folds in the east of the Shennongjia massif in the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The conjunctional folds are composed of the NW-and NE-trending folds,corresponding to the regional-scale dual-orocline in the eastern Sichuan as a result of the southwestward expansion of the Dabashan foreland during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coeval with the northwe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Xuefengshan foreland.Integra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belt shows that the Dabashan orocline is a combined deformation belt primarily experiencing a twostage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in Mesozoic,initiation of the Dabashan orocline as a foreland basin along the front of the Qinling orogen in late Triassic to early Jurassic due to collisional orogeny,and the final formation of the Dabashan orocline owing to the southwe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Qinling orogen during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Our studies provide some evidenc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and deformation of the Dabashan orocline.  相似文献   
85.
大巴山前陆构造的抬升剥蚀与保存条件对其矿床和油气藏勘探潜力评价极为重要。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通过研究大巴山前陆构造热演化史,恢复构造隆升过程,确定其中—新生代构造抬升剥蚀量,探讨大巴山前陆晚期构造隆升对矿床和油气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巴山前陆构造在152Ma以前快速沉降,沉降速率平均高达150m·Ma-1,此后便长期处于隆升过程;136~152Ma时期为快速隆升阶段,隆升速率平均为56.3m·Ma-1,隆升量约为900m,是燕山运动导致秦岭造山期后的一次陆内挤压;70~136Ma时期为较缓慢隆升阶段,隆升速率平均为39.4m·Ma-1,隆升量约为2 600m,是秦岭造山晚期挤压的结果;0~70Ma时期的隆升速率为42.8m·Ma-1,持续时间较长,隆升幅度约3 000m,是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结果。中生代构造隆升对本区低温热液矿体和油气保存极为不利;上新统以来(8Ma或5Ma),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向东扩展的远程效应对大巴山前陆构造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6.
通过对大巴山前樊哙剖面与龙门山前小塘子村剖面上三叠统沉积相垂向演化分析、砂泥岩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储集层微观薄片研究,认为川东北与川西北地区上三叠统的沉积环境、沉积水体的深度和盐度及砂岩碎屑组分与印支晚幕构造运动有紧密的关系。印支晚幕运动早期,大巴山与龙门山前的小塘子组沉积水体盐度较高,属温暖潮湿气候下的潮坪沉积;须家河组二段沉积时期,随着大巴山与龙门山的低幅隆升,古气候由温暖潮湿逐渐变为较干冷,沉积水体变浅且盐度高,属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须三段沉积时期,大巴山与龙门山前古气候又演变为温暖潮湿,沉积水体加深,湖泊沉积较发育,水体盐度逐渐降低。印支晚幕安县运动发生后,大巴山前与龙门山前的古气候变得干冷,沉积水体变浅,盐度降低,沉积物属典型的陆相淡水沉积。同时,小塘子组-须家河组砂岩碎屑成分也随着构造运动的演化具有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87.
大巴山西北缘叠加褶皱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忠义 《地质学报》2009,83(7):923-936
大巴山晚侏罗纪叠加褶皱可能是世界上区域规模或填图规模最典型的褶皱叠加构造之一,具有完美的干涉图像。作者在两期褶皱近乎正交的大巴山西北缘开展1/万填图和构造分析,重点研究露头尺度上的横跨褶皱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厘定了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两期构造运动及其两期褶皱变形,确定地壳浅层发育的纵弯褶皱机制,在三维几何形态研究基础上,特别是根据同褶皱层间滑动线理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及其相互配置关系,基于叠加褶皱力学作用方式和变形干涉图像将区内叠加褶皱划分为3类10种基本样式。研究表明晚侏罗世近南北-北北西向褶皱(F2)近垂直地跨过晚三叠世近东西-北东向褶皱(F1),是大巴山地区最主要的定型构造,构成大巴山晚侏罗纪弧形前陆褶皱山系主体;而北西向褶皱(F3)与近南北-北北西向褶皱(F2)在其中-西部以小的角度相交,总体具非共轴的旋转应变特征,并主要表现为并置或重褶作用。  相似文献   
88.
大巴山前陆北西向褶皱的厘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巴山位于南秦岭造山带与上扬子前陆交接部位,其西北缘地区发育规模大、方向各异、叠加特征明显的褶皱构造体系。通过关键地区的褶皱及其叠加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时空序列的研究鉴别出至少是三期褶皱构造,包括北东—近东西向、近南北—北北西向和北西向褶皱。本文详细介绍北西向褶皱的厘定依据和空间构造要素,研究其对晚侏罗世形成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的叠加改造及过程。根据区域变形的特征分析,以及下白垩统地层卷入北西向褶皱变形的事实,推测这组褶皱形成与早白垩世晚期或其后的收缩变形事件有关,但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仍需进一步探讨。大巴山地区北西—南东向褶皱的厘定有助于完善和深化大巴山西缘地区构造演化及地壳变形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89.
南大巴山前缘黄龙组古岩溶储层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巴山前缘黄龙组古岩溶储层划分为弱溶蚀岩溶岩、中等溶蚀多孔状岩溶岩、强溶蚀角砾状岩溶岩和强溶蚀交代的次生灰质岩溶岩等4种类型,以非溶蚀岩为对比参照物,系统分析了各类岩溶岩的锶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岩溶过程中的87Sr/86Sr值,具有从渗流-活跃潜流带的正偏移,至静滞潜流带逐渐转化为强烈负偏移的演化趋势;在同一岩溶水流体的水-岩反应体系中,基质组分相比角砾对87Sr的富集作用更强,而次生灰质岩溶岩相比白云质岩溶岩缺乏富集87Sr的锶同位素分馏效应;不同成因类型和溶蚀强度的岩溶岩具有高87Sr/86Sr值特征,主要与参与古岩溶作用水-岩反应的古陆地下水富87Sr壳源锶的注入以及白云质基质岩对87Sr具有强富集作用有关.各类岩溶岩锶同位素特征,可为预测和评价研究区黄龙组古岩溶储层发育条件及时空展布规律提供地球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90.
通过对四川达州大巴山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色的评价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为地质公园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创新思路与园区建设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