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87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255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1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对中国真马尾藻亚属SubgenusSargassum刺托组SectionAcanthocarpicae宾德系SeriesBinderiana斯氏种群SpeciesgroupSwartzia的研究中,发现该种群新种4个,它们是原始马尾藻Sargassumprimitivum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92年4月10日采自海南省文昌县,模式标本号AST92-0296;海南马尾藻Sargassumhainan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5年3月25日采自海南省文昌县清澜港,模式标本号AST55-0714;文昌马尾藻Sargassumwenchang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8年6月22日采自海南省文昌县,模式标本号A5T58-6059;微小马尾藻SARGASSUMPUSILLUM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5年4月28日采自广西涠洲岛,模式标本号AST55-1973。  相似文献   
112.
本文基于1987和1988年夏季在古镇口港同步连续观测的波浪、波压力和浮托力资料,分析研究了浮托力的概率特征、浮托力沿堤底面的变化及其谱特征。结果表明,浮托力幅度和周期的累积分布实际上不随测点在堤底面上的位置变化,可用公式表示。浮托力沿堤底面宽度近似呈线性衰减,前趾浮托力最大,后趾不为零,呈梯形状。文中还给出了计算最大峰、谷总浮托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3.
地埋管是岩体热泵系统与地层直接交换冷热量的部分。岩溶地区含水构造复杂多样,对地埋管群换热储热有明显影响。对27根垂直地埋管群在无岩溶构造、岩溶裂隙构造、岩溶管道构造以及混合岩溶构造4种地质构造类型中的换热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对比了岩体内温度场、埋管出口水温、热泵机组制冷系数(COP)以及单位井深换热量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制冷工况下,不同模型温度场中,岩体中存在岩溶裂隙构造或岩溶管道构造时,地下水流动对岩体热堆积有明显缓解作用;岩溶导水构造与地埋管的距离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模型运行到第1个制冷周期末期时,含岩溶裂隙构造岩体和含岩溶管道构造岩体的进出口水温差比混合岩溶构造岩体的分别升高了0.87、4.00 K;无岩溶构造岩体进出口水温差比混合岩溶构造岩体的下降了1.16 K。无岩溶构造岩体、岩溶裂隙构造岩体、岩溶管道构造岩体和混合岩溶构造岩体的COP分别为7.2、7.4、7.8和7.3;单位井深换热量分别为64.1、90.3、130.7和79.1 W/m。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导水构造明显增强了地埋管群的换热效率,不同的地质构造类型对地埋管换热效率的影响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14.
托阿尔期早期早侏罗世大洋缺氧事件(T-OAE,~183.8 Ma)是一次全球性的地质事件,鄂尔多斯盆地下侏罗统富县组记录了此次地质事件的陆地响应过程。主要基于盆地东缘野外地质调查、扫描电镜及薄片分析,本次研究描述了盆地东北部富县组岩性、颜色和沉积序列,利用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富县期岩相古地理变化规律及沉积模式,认为富县期经历了由干旱到湿润的古气候变化: 富县组下部含植物化石较为丰富的白色砂砾岩及黑色、灰色泥页岩沉积于湿润气候时期,对应着盆地下切河谷发育期和填平补齐期; 而上覆的罕见植物化石的杂色、红色泥页岩为(富县期晚期)相对平坦地形条件下的沉积,对应着早、中侏罗世湿润气候背景下的一次干旱气候脉动,为托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在陆相环境的气候响应,可由此进行富县组区域等时性对比。研究认为“粗富县”为下切谷内河流充填沉积, “细富县”形成于湖泊环境或河漫环境, “黑富县”和“白富县”是湿润气候条件下沉积产物,而“红富县”和“杂富县”为T-OAE期后干旱条件下形成。  相似文献   
115.
阿芳托娃戈拉(Afontova Gora)遗址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右岸的3级阶地,地理坐标北纬55.9°94′83″,东经92.5°08′31″。该遗址出土有晚期智人化石和丰富的打制石器、骨制品、动物化石等,是西伯利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遗址之一。遗址剖面第12层约17.0 ka B. P.。从该层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中,鉴定出4个个体的西伯利亚旱獭(Marmota sibirica)化石材料。西伯利亚旱獭颅骨呈松鼠型,眶上突和矢状嵴发达;腭面宽大,左右颊齿间距在M1处最宽;下颌骨粗壮,水平支较高,冠状突较短而粗壮;颅骨全长113.5 mm,眶间距28.8 mm, P4~M3长27.8 mm。从颅骨、颊齿测量数据上比较发现,西伯利亚旱獭(M.sibirica)明显大于早更新世绝灭种小旱獭(Marmota parva)和现生种草原旱獭(Marmota bobak)。牙齿形态特征上,西伯利亚旱獭具有一定原始性,其下颊齿下中尖粗壮,与早更新世小旱獭有一定相似性;但与小旱獭相比也有明显进步性,如P4臼齿化、下颊齿下后脊高度退化等。遗址动物群生态和地层堆积综合分析显示,阿芳托娃戈...  相似文献   
116.
2014年底,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施工的新疆沙克斯汗—托云一带煤炭资源二维地震勘探项目圆满落下帷幕。30多名年轻的地勘队员经过100多天的艰苦奋战,克服了难以忍受的高原反应,战胜了防暴恐的心理负担,应对了变化无常的恶劣天气,谱写出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赞歌。想方设法战"高反"新疆托云二维地震勘探项目处于帕米尔高原的东缘,工地平均海拔3200米,局部达到4200米。初到工地时,有一大部分队员出现高原反应,头痛、胸闷、气短、心悸、恶心呕吐、口唇紫绀、失眠、多梦、血压升高。项目  相似文献   
117.
根据导航通信融合系统的特点,通过伪随机序列码与混沌序列码的复合得到GC(Gold-Chebyshev)序列码,新序列码克服了混沌序列平衡性差的缺点,满足了系统短码的要求,得到的GC序列具有码组数量几乎无限多和序列线性复杂度好的优点。系统以伪随机跳变的方式更换码序列集合,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对换码模式和系统性能进行实验验证,表明复合新码GC序列采用换码模式易于实现可靠通信,还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保密性能。  相似文献   
118.
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澳化按作为柱化剂制备的有机累托石,以聚醚二元醇、甲苯-2,4-二异氛酸醋,2,2-二经甲基丙酸为基本原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有机累托石/水性聚氨醋乳液.考察了乳液中有机累托石加入的质量分数对水性聚氨醋涂料防沉降性能和触变性能的影响,并对有机累托石和乳胶膜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当乳液中有机累托石加入的质量分数为3%时,水性聚氨醋涂料的防沉降性能与触变性能得到显著提高.FTIR和TGDSC分析显示柱化剂进入了累托石层间.XRD分析表明累托石有机化前后的d001由2.438 nm增至3.562 nm.  相似文献   
119.
张宏飞  赵志丹 《岩石学报》1995,11(2):160-170
北秦岭各岩类116个样品Sm-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变化于0.9~2.4Ga之间,反映北秦岭地壳主要形成于元古代,0.9Ga之后没有明显大规模新生地壳的形成。在Nd模式年龄分布图上出现2.05Ga、1.40Ga和1.05Ga三个明显的峰值,它们相应地代表北秦岭地壳的三个增生期。与华北克拉通南缘地壳存在2.65Ga、2.10Ga和1.40Ga三个增生期相对比,表明从华北克拉通南缘到北秦岭,地壳侧向增生是逐渐发展的,这是一个统一典型陆块的地壳增长过程,而北秦岭原来应属于华北的一部分。另外,从北秦岭花岗岩揭示的北秦岭地壳深部性质看,北秦岭地壳深部在1.0Ga~1.2Ga左右的板底垫托作用是相当明显的,而在晚古生代后可能又受到区域折离层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0.
累托石中晶层含量及规则度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直接付里叶交换法测定我国产出的10个累托石样品结构中两类晶层(A云母层、B蒙皂石层)含量(A%、B%)及规则度(Re%)。测定结果表明天然累托石中,A/B不等于1,1.27>A/B>1.01。A%为50.5%—55.8%,B%为44.2%—49.5%;A、B层也不是严格规则交替堆垛,规则度Re%为72%—9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