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57篇
  免费   3213篇
  国内免费   5223篇
测绘学   1090篇
大气科学   13657篇
地球物理   1002篇
地质学   3522篇
海洋学   1418篇
天文学   376篇
综合类   725篇
自然地理   1603篇
  2024年   180篇
  2023年   529篇
  2022年   652篇
  2021年   741篇
  2020年   578篇
  2019年   716篇
  2018年   502篇
  2017年   537篇
  2016年   482篇
  2015年   682篇
  2014年   1006篇
  2013年   873篇
  2012年   861篇
  2011年   906篇
  2010年   904篇
  2009年   964篇
  2008年   1002篇
  2007年   978篇
  2006年   821篇
  2005年   882篇
  2004年   728篇
  2003年   801篇
  2002年   785篇
  2001年   738篇
  2000年   671篇
  1999年   493篇
  1998年   566篇
  1997年   599篇
  1996年   573篇
  1995年   518篇
  1994年   473篇
  1993年   385篇
  1992年   341篇
  1991年   354篇
  1990年   238篇
  1989年   214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3篇
  1943年   3篇
  1941年   4篇
  193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华清4#泉水溶气体百分含量合计的强震远场前兆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华清4#泉水溶气体百分含量合计(QB)的取值范围为100±5.按4舍5入法取整数值,将其分为11个区段.以年为单位,统计QB落在每个区段内的频次.频率分布直方图显示,在QB取值区间内,分区段频率呈近似正态分布.将落入QB频率最高的区段称为轴,将轴在不同区段上位置的变化称为轴漂.研究表明,QB在不同区段上轴的漂移,反映了区域应力场的不同状态.轴落入99区段上,反映的是区域应力场的增强,与远场M≥7.0地震及伴生中强地震、鄂尔多斯块体周边后继中强地震有很好的相关性;轴落入98区段上,反映的是区域应力场的相对稳定;轴落入97区段上,反映的是巨大地震后,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及中强地震活动格局的变化.文中还阐述了99区段轴值与地震对应关系的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972.
2004年11月9日凌晨2时许,深圳市龙岗区同乐居委会水流田村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倒房1栋,所幸无人伤亡。本文在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对此次塌陷的特征及形成机理作了初步探讨,提出深埋岩溶地面塌陷,除有溶洞、地下水等必要条件,还与第四系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透水性密切相关,同时地质构造也起着控制作用。深埋岩溶地面塌陷与浅层地下水的多寡及垂直活动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73.
不同粒级土壤中的碳有着不同的周转规律,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它们含量的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碳是累积还是减少,对明确土壤碳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采用田间培养试验初步模拟研究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土壤不同粒级碳的分布.结果表明,加入秸秆培养1年,由于CO2浓度升高的原因导致在低氮(LN)、常规氮(NN)和高氮(HN)水平下土壤中碳分别增加0.01、1.10、1.22g/kg,表现为粒级<53 μm土壤颗粒中碳分别增加1.53、2.19、2.70 g/kg.粒级<53 μm土壤颗粒碳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其重量分配百分数显著增加36.2%,碳浓度增加5.4%;粒级>250μm和250~53μm土壤颗粒部分虽然其碳浓度分别增加20.8%和17.3%(P<0.05),但由于重量分配百分数分别显著降低22.8%和36.1%,结果碳量降低.试验表明高CO2浓度导致不同粒级土壤的分配及碳浓度的变化;高氮施肥水平下有增加土壤碳量特别是小粒级土壤碳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74.
城市大气污染及其引起的健康效应一直是关注的热点.本研究对2018年春季西北五省省会城市PM2.5、PM10、NO2、SO2、CO和O3浓度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估了PM2...  相似文献   
975.
中国东部水分收支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利用中国160站降水资料、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探空资料、NCEP/NCAR提供的再分析资料(简称NCEP资料)和ECMWF提供的再分析资料(简称ERA40资料), 根据水汽平衡方程, 估算了1990~1999年中国东部的陆表水分收支, 分析了华北、 长江流域和华南三个典型区域的陆表水分收支, 同时对NCEP、ERA40资料在东亚地区的陆表水分收支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在中国东部区域, 年平均和夏季是水汽汇区, 冬季降水与蒸发基本平衡;华北在年平均、夏季以及冬季均为水汽源区;长江流域在年平均、夏季及冬季均为水汽汇区;华南在年平均和冬季为弱水汽汇区, 夏季为水汽源区。两套再分析资料基本揭示出了上述特征。就区域平均的蒸发和降水的年际变化而言, 两套再分析资料的结果与观测都存在显著相关, 但估算的蒸发NCEP好于ERA40; 相对于气候态的定量比较而言, 由两套再分析资料得到的陆表水分收支距平(即降水减去蒸发的距平)的年际变化基本与观测一致。  相似文献   
976.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对冬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3,自引:8,他引:35  
孙继松  舒文军 《大气科学》2007,31(2):311-320
利用北京地区20个气象观测站最近30年(1975~2004年)冬季(12~2月)、夏季(6~8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降水日数资料,研究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最近30年来,北京城区与北部山区之间的温度梯度在明显加大,其中,冬季温度梯度的平均增幅为0.6℃/10 a,夏季约为0.2℃/10 a。(2)在北京城区南北两侧,冬季和夏季的降水日数、降水量的相对变化趋势明显不同:相对区域平均而言,在城区及南部近郊区,冬季降水日数和降水量都在明显增加;夏季,城区北侧的降水日数呈加速增长趋势,尽管南部平原郊区的相对降水日数变化不大,但降水量在相对减少。(3)城市热岛效应对不同季节降水分布的影响,可能是城乡温度梯度与盛行风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北京地区而言,地形的存在,强化了城区与北部郊区之间的温度梯度:冬季盛行北风气流,在北部郊区,热岛效应强迫产生的边界层下沉运动有可能造成局地降水天气过程相对减少,城区及其南侧则相反;夏季盛行南风气流,随着城市热岛效应的增强, 发生在北部近郊区的弱降水天气过程趋于增多。  相似文献   
977.
舍入误差对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王鹏飞  王在志  黄刚 《大气科学》2007,31(5):815-825
此文旨在研究气候数值模式的长期计算时受舍入误差的影响。通过对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采用不同CPU数计算时获得的长时间积分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使用不同CPU数进行单精度计算时,其十年平均月平均500 hPa高度场随机误差在正负6~8 gpm范围内,而使用双精度计算时相应的误差为正负3~4 gpm。对于气候平均场而言,作者的试验表明SAMIL在并行计算时由于计算顺序改变而引起的误差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然而,虽然舍入误差的全球平均值不大,但其误差分布的差别范围并不小。数值试验得到的不同模拟结果之间误差大小与模拟结果的自身年际变化大小在同样的量级,因此对于“年际变化”这样的问题来说,其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必须要使用集合预报的办法来减小误差的影响。文中列出了3种研究复杂数值模式舍入误差的实验方法,指出其一定条件下的等效性和不同适用范围,对于其他模式的舍入误差影响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舍入误差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新型的专门针对舍入误差的集合预报方法(舍入误差平均集合,RME),指出了其在气候模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8.
东亚季风涌对我国东部大尺度降水过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琚建华  孙丹  吕俊梅 《大气科学》2007,31(6):1129-1139
将NECP/NCAR资料中850 hPa纬向风分量进行30~60天带通滤波,用大气季节内振荡(ISO)来表征东亚夏季风涌的活动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分别出现涝年时,都伴有很显著的季风涌向北传播的特征。季风涌的北传实质就是季风中来自热带地区ISO的向北传播。季风涌北传过程中,得到来自东西两侧纬向传播的ISO补充。纬向传播的ISO在110°E~120°E附近汇合后增强自热带地区向北传的季风涌,使得季风涌在经向上可以继续向北传播,并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大尺度降水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纬向补充的ISO特征差异对我国东部大尺度降水位置会产生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79.
中国夏季降水对南印度洋偶极子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杨明珠  丁一汇 《大气科学》2007,31(4):685-694
分析了春季印度洋海表温度(SST)与中国160个站夏季降水的关系,得到:印度洋全海盆的增温趋势与我国夏季降水的气候线性变化趋势是十分一致的。另外,热带外南印度洋出现西南印度洋为正(负)、其东北部出现(负)正海温异常的分布模态时,定义为正(负)南印度洋偶极子PSIOD(NSIOD)事件。SIOD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具有重要影响,PSIOD年,5月份中国江南和西南以及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偏多;6~8月份华北、东北区域、长江中游以及华南地区降水增多,华南与华北之间的区域降水偏少,即主要为两条雨带的分布。NSIOD年,5月份中国大部降水偏少; 6~8月中国西南、江南地区以及黄淮地区降水偏多。不同时段SIOD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5月,SIOD主要通过改变马斯克林局地环流的变化,影响印度洋低层越赤道的水汽通量输送;6~8月,通过改变海洋大陆下垫面SST热状态,改变其上空对流强度以及水汽输送方向,并间接影响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南北位置,进而对中国雨带的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80.
张庆云  吕俊梅  杨莲梅 《大气科学》2007,31(6):1290-1300
根据中国160站月平均降水、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1900~1999年全球1°×1°格点月平均海表温度距平资料,利用物理量诊断、EOF分析等方法,探讨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内部动力过程与大气外强迫因子(海温)年代际变化及对中国夏季降水型的影响。分析发现,中国东部地区、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型有各自不同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及东亚夏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趋势与大气外强迫因子北太平洋中纬度海温年代际变化(PDO)关系密切;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与大气内部动力过程中纬度西风带扰动动能年代际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