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活化构造理论(地洼学说)冲破了百年来由欧美学者创建的地槽-地台学说的传统观点,提出并阐明了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一种新型活动区,即活化区,又名地洼区;总结并论证了地壳演化是活动区与稳定区相互转换,交替更迭,由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螺旋式的上升发展,这就是地壳演化动"定”转化递进律.为研究地壳演化运动规律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活化构造理论的创建是陈国达坚持自主创新的结晶.他尊重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客观、科学地继承了前人的科学成果,又不为已有的发现所约束.知识创新始于问题,孕于积累,厚积而薄发.创新的过程往往是锲而不舍的长期奋斗,而创新结果正是长期积累的能量的瞬间释放.陈国达院士在50年代创建的活化构造理论(地洼学说),正如陈国达院士曾经说过的那样:主要受惠于无数前人的劳动成果,以及科学研究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的要诀,是中国地质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国大陆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科研成果的集成.从研究中国大陆大地构造演化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理论,并对全球大地构造科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这是中国地质科学家在地球科学领域做出的独特贡献,是一种真正具有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的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活化构造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国际地学界的关注,受到了中国科学界的重视.中国科学院于1961年在湖南长沙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研究室;1978年科学大会后,定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2.
103.
下扬子区三叠纪古生物和古地理变迁及其主要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钱迈平  郭佩霞 《江苏地质》1996,20(3):156-165
根据下扬子区三叠系生物化石和沉积相的研究,该区三叠纪古地理环境先后经历陆表海,萨布哈潮坪-泻湖,下三角洲平原滨海河口湾及三角洲平原河,湖和沼泽一系列变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扬子板块从赤道以南附近持续向北进行跨气候带漂移抵达北回归线以北附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4.
沉积盆地学说的发展及主要的含油气盆地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骏鸟.  СА 《世界地质》1996,15(2):75-80
从科学史观出发,介绍了含油气盆地概念及其学说的发展。展示主要的盆地分类方案,论述含油气盆地分类研究在盆的含油气性评价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指出盆地分类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分类方案所应具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5.
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自古典区位论开创空间结构分析的先河 ,空间学派已成为现代地理学的四大学派之一。从理论上考察 ,归根到底是由地理学的特性 ,即区域性所决定的。区域性决定了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但区域性本身与理论模型的提炼确实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冲突。因此 ,从区域性中剥离出空间性 ,就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模型提炼的前提。然而 ,仅有空间性并不解决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全部问题。可以认为 ,正确协调空间与区域的关系是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性理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地理学界一方面已有数十年的实证分析积累 ,另一方面也充分意识到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在空间结构模型的归纳与提炼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对此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 ,对今后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领域、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为空间结构模型、空间思维、分析技术、区域应用等 ,构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四大领域。参照自然地理学空间结构模型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认为区域空间结构模型的提炼可在水平至垂直谱系、空间至区域谱系等两个基本层面上展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学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6.
用板块构造学说对中国部分地区构造发展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便于在大陆上研究板块构造,作者提出了几项原则,作为参考:1.板块接触带时常表现为一条大断层或断裂带,延伸至少数百公里,经常超过一千公里;2.在两个相邻的板块上,沉积岩相和古生物群有显著的划分;3.有混杂堆积的出现;4.有蛇绿岩带的出现;5.有蓝片岩的出现;6.侵入岩与喷出岩具有规律性的分布;7.地震震中的分布;8.两个相邻板块所指极向的不同移动轨迹. 根据上述原则,结合中国地质情况进行分析,作者认为我国有几条山脉和地区可能是板块构造接触带.这些是:1.秦岭东西构造带,2.台湾省东岸,3.西藏的雅鲁藏布江,4.金沙江上游,5.龙门山及“康滇地轴”,6.祁连山北部边缘. 在工作中也遇到了以下几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大陆板块对大陆板块互相碰撞的说法,似应作一定的修改.因为几乎所有大陆上的俯冲带都是沿着地槽的一边或两边发生的,而不是两个大陆板块直接相互接触.它和大陆边缘的海洋板块对大陆板块的移动,极为相似。2.超基性岩是否能侵入到大陆地壳,还是只能生成于地幔?3.如果说超基性岩只出现于地槽,则古老地块中有超基性岩出现时,是否可以说,这是以前地槽沉积的变质岩,而不是古老的岩浆岩体,例如秦岭的大华群和大别山的淮阳地盾等。  相似文献   
107.
变形构造分析的定量化与摩尔圆的引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60年代,与板块构造学说建立的同时,在构造地质学中还有一项革新,就是变形构造分析的定量化,从定性描述走向定量计算。定量化的重要标志就是将力学中的摩尔圆引入构造地质学,并且使其改进和发展,在构造地质分析中建立了有限应变摩尔圆,适应了大变形的分析,又建立了极摩尔圆,适应一般剪切的分析。我国地质学家在其中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8.
基于全球板块运动模型分析大西洋扩张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现代空间测量技术SLR、VLBI和GPS实测资料,解算出大西洋中脊海底扩张速率,其中北大西洋的东西向扩张速率平均为35mm/a,赤道大西洋东西向扩张速度分别为20-25mm/a,南大西洋东西向扩张速率为22-28mm/a,证实全球板块运动的存在及大西洋扩张学说,并基于全球几百万年地质模型NNR-NUVEL1A,北大西洋的东西向扩张速率平均为24.3mm/a,基于最新全球板块运动模型ITRF2000VEL,北大西洋的东西向扩张速率平均为20.8mm/a,总体上大西洋实测东西扩张速度与根据地学资料推出的地球板块运动模型和最新ITRF2000VEL模型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9.
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等各个学科都有不少论文论述假说对其学科发展的贡献,但测绘科学方面与此有关的论文则不多见。以地扁说、地壳均衡学说、最小二乘法等为例的假说在测绘科学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0.
正在设计新的海底地幔动力学计划以借助新一代海洋高分辨率观测设备检验板块构造和对流的地球动力学模型。革命性的板块构造学说为描述固体地球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了定量的运动学框架。该革命性学说以来35年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观测结果,结合逐步完善的地幔动力学数字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