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2篇
  免费   727篇
  国内免费   1122篇
测绘学   131篇
大气科学   117篇
地球物理   772篇
地质学   2939篇
海洋学   387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65篇
自然地理   139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200篇
  2004年   163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155篇
  1995年   159篇
  1994年   131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3篇
  1950年   1篇
  1941年   3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三维变形必定与斜向板块汇聚有关,三维变形通常也引起反块边缘处收缩和横推分量之间的变形的分块,转换挤压和转换拉张的走滑分块运动学模式确定了3 个关键参数之间的准确关系。对两个构造环境的应用证实这个参数存在明显的一致性,同时还表明这两个地区的变形应用走滑分块转换挤压这一模式是很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2.
本研究对地球起源与海陆成因及变迁等问题进行论证,以物质运动基本原理;提出:“地球中间膨胀造陆,大陆向两极移动”的新学说。认为地球成因与演变同其它天体一样,是在星际物质集中下发生的能量释主过程。由于地球水分子多,能量释放缓慢亦使陆地生成缓慢亦使陆地是其后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3.
东亚陆缘扩张带──一条离散式大陆边缘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19  
亚洲东部大陆边缘,介于大陆与大洋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型的“沟弧盆”地带。该构造带的出现是亚洲大陆岩石圈演化-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的成因问题流行假说颇多,本文侧重从亚洲东部壳体演化运动历史背景的分析入手,探讨该构造带形成时期的历史动力环境,地壳结构及性质、壳体演化过程的特点,以及壳体增生扩展过程等,阐明了它是由于东亚陆缘扩张所成。并探讨了该陆线扩张带的形成与壳体演化运动的关系及其扩张机因。研究表明:亚洲陆缘扩张带的形成机理,并非“洋壳俯冲、弧后引张”所致。它们主要是陆缘壳体上的大陆类型活动区(华夏地洼型造山带),在其发展的余动期,由于陆缘扩张及陆壳薄化所致。作者认为,从壳体大地构造学这一新思路入手,对该陆缘扩张带成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该大陆架上广泛分布的有色、稀有金属内生矿床,以及泥炭、褐煤、油气田的构造类型、特点、分布规律及其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54.
裂谷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含油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澳大利亚南部的吉普斯兰盆地和中国东北部的松辽盆地为例,通过对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内部结构构造特征,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的分布特征,生储盖特征以及形成时代的比较,对纵向拼合成式裂谷盆地形成动力学机制及其含油气性作了探讨,阐明了具有相似结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同一时期处于相近地理环境中的沉积盆地,应具有相似的含油气远景;而这一切都是由近似的成盆动力学机制,即:地球深部动力所诱发的远源板内应力,地幔底辟  相似文献   
155.
沉降量约束下的黄骅裂谷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计算覆盖整个黄骅裂谷200口人工井沉降量的基础上,总结本区二种基本沉降曲线模式,统计出热沉降与初始沉降之比为0.6,依此为约束条件与大陆岩石圈伸展的地球动力学正演模式进行对比,与简单剪切模式预测的热沉降与初始沉降之比值及几何效应更接近,进一步证实黄骅裂谷以简单剪切机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更合理,这与著名的纯剪模式形成的北海伸展盆地不同。  相似文献   
156.
构造层次与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构造层次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把大陆壳划分为深部,中部,浅部和浅-表部四个构造层次。依据各自所处特定的构造位置、组成构造岩类型、形成的制约因素和地质时代等方面的区别,各构造层次分别是壳-幔间滑动,大陆张裂、隆-滑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等多种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过程中的产物。构造层次与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关系的确定,更有利于古老板构造连续性、整体性的研究以及多期、多层次、多旋回大陆地壳演化模式的建  相似文献   
157.
江苏东海—中国第一口大陆科学钻探的最佳选区之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永康 《江苏地质》1997,21(3):129-137
江苏东海位于中国巨型秦岭一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段,在该地区实施中国第一口大陆科学钻探既具有了解古变质造山带动力学机制和壳幔作用的重大理论意义,也具有探索榈矿化和郯庐断裂带及其对地震影响的现实意义。苏北工海选区具有构造位置独特,变质造山带根部暴露最浅,超高压岩石及矿物最为丰富,构造层次多,无中生代花岗岩类分布,矿床种类多,勘查程度高,已有大量钻孔成果,施工条件优越等优点。作为大别-苏鲁超高压带最  相似文献   
158.
对近代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板内浅源强震空间分布的大尺度不均匀性进行研究,得出:(1)该区存在4个主要的高地震活动区,即华北地震区(30°~42°N)、东南沿海地震区(19°~25°N)、南北地震区(缅甸—中国—蒙古)和中亚地震区(帕米尔—天山—贝加尔湖);(2)这4个地震区与该区周围板块(欧亚板块与北美—太平洋—菲律宾海—印度板块)之间边界上地震耦合强度大的段落大致垂直;(3)作用于板块边界不同段落上的应力水平差异,可能是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板内近代大尺度强震活动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9.
世纪之交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大陆地震震源的观测研究、震源力学的理论研究和震源物理实验三个方面,评述了90年代以来中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大陆地震的震源参数测定;利用数字地震资料进行的“现代”震源参数的反演;地震断裂力学的应用和发展;非线性物理学在震源研究中的应用;岩石破裂实验的发展;地震前兆的物理机制的实验研究等.指出了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对90年代以来震源物理研究的重要影响.展望了跨世纪的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指出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必将在大陆地震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0.
以澳大利亚南部的吉普斯兰盆地和中国东北部的松辽盆地为例,通过对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内部结构构造特征、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的分布特征、生储盖特征以及形成时代的比较,对纵向拼合式裂谷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含油气性作了探讨。阐明了具有相似结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同一时期处于相近地理环境中的沉积盆地,应具有相似的含油气远景;而这一切都是由近似的成盆动力学机制,即:地球深部动力所诱发的远源板内应力、地幔底辟等因素所控制的,再一次证明了裂谷类型的沉积盆地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性;指明了在我国东部原裂谷系中开展油气普查勘探工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