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9篇
  免费   426篇
  国内免费   340篇
测绘学   193篇
大气科学   482篇
地球物理   298篇
地质学   1346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77篇
自然地理   1129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51年   2篇
  1948年   2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4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3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1 毫秒
201.
岩溶断陷盆地不同海拔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海拔高度的养分、环境要素与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的关系,以岩溶断陷盆地云南小江流域的乔木、灌木、草本为研究对象,分析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养分浓度随海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海拔2 000 m处的草本植物的叶片δ13C值最高,2 200 m处的乔木的叶片δ13C值最低;(2)海拔高度对乔木、灌木的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大于草本植物,草本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甚微,两者之间的拟合度较小;高值区出现在海拔为2 200 m处的乔木;低值区出现在海拔为2 000 m处的草本植物;(3)不同海拔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片N、P浓度的相关性较弱(与叶片的N浓度呈弱正相关,与叶片的P浓度呈弱负相关);(4)不同海拔水分利用效率与各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较弱,与多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降雨量、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均呈弱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2.
德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建立与保护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在德国,饮用水被确定为生活中的第一物质材料,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建立与保护是一项法律程序。德国人经过100多年的长期实践,迄今为止已建立近20000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在水源地保护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被欧美工业国吸收采纳。本文介绍了德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政策、规范与模型;保护区的划定原则与方法,以及利用岩石土壤对水污染的过滤净化能力或者水体自然净化功能,分区分级保护和利用水源保护区的实用哲学。本文还描述了全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与水源保护区的关系,东德与西德水源保护工作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3.
流域地形自动分割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提供了基于栅格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流域空间结构,进行流域自动分割的技术方法。该方法包括地貌形态结构定义、流域结构定义和算法设计3个部分。基于本文设计的算法,可以从DEM提取完整的汇流网络和分水线网络,两者组成的多边形集把流域分割成具有拓扑结构的多个子汇流区,这个子汇流区集作为存贮流域信息的基本地貌单元,是流域信息进入地学数据库的框架,也是进行空间分布式机理──过程流域分析模型的基础。并以山西离石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王家沟流域为试验区,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4.
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与中国东部汛期降水   总被引:57,自引:3,他引:5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欧洲中心1980~1989年逐日200hPa、850hPa风场及日本气象研究所提供的GMS观测的TBB逐日资料,探讨了夏季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的强弱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指出东亚夏季风系统中的两条辐合带热带辐合带(热带季风槽)和副热带辐合带(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的变化呈相反趋势,即热带季风槽偏弱时(弱季风),副热带梅雨锋偏强;反之热带季风槽偏强时(强季风),副热带梅雨锋偏弱.江淮流域的降水与热带季风槽、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密切相关,即热带季风槽偏弱(弱季风),梅雨锋偏强时,江淮流域的降水偏多;热带季风槽偏强(强季风),梅雨锋偏弱时,江淮流域的降水偏少.研究表明:热带季风槽和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与偏西气流的加强密切相关.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高,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偏低,黑潮地区的海温偏高时,赤道东西太平洋上空的Walker环流和西太平洋中纬度Hadley环流的下沉支气流减弱,东亚季风槽较弱(弱季风),梅雨锋较强;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西太平洋海温偏高,黑潮地区的海温偏低时,赤道东西太平洋上空的Walker环流和西太平洋中纬度Hadley环流的下沉支气流加强,东亚季风槽较强(强季风),梅雨锋较弱.  相似文献   
205.
丹江口水库流域伏旱及其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70~1994年7~8月丹江口水库流域50个站平均雨量资料如同期500hPa历史天气图资料,对丹江口水库流域盛夏伏旱的时空分布,强度及其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6.
从防汛服务的需要出发,考虑陆水全流域性暴雨与洪峰的关系,先对流域内九个代表站与其中的三个气象站的雨量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出致洪暴雨标准。然后利用天气学和统计学方法,结合气象预报和水文预报,建立陆水流域梅雨期致洪暴雨预报服务系统。通过试验和应用,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7.
世界古文明诞生于新石器时期,日本考古学者根据文明发源地所处气候和地理位置分为旱作畜牧文明和稻作渔捞文明。前者处于干燥湿润之间的大河流域,如两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尼罗河文明和黄河文明;后者处于湿润森林地带的大河流域,如长江文明。  相似文献   
208.
一月一月为苦寒之月,但在本年中国各地大抵较往昔温暖,绥西气候反常,黄河解冻,冰凌下流,其未解冻之处,冰面淹水二三尺深,阻断交通,华中与华南亦显有温度之增进,惟东北一带气候转寒。月之二十四日及三十日吉林附近清晨之气温皆达摄氏冰点下三十度,寒冷之甚可以想见。欧洲方面月初亦觉奇寒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北冰洋寒流所袭,波罗的海海上有大风雨,法境大雪,维琪气温降至冰点下二十度,称这一八八○年来未有之奇寒。天气之演变大有东西相映之局。  相似文献   
209.
210.
随着中国西部暖湿化进程加快,冰川流域孕灾环境快速变化,冰川灾害多发频发.因冰川流域地形极端复杂、地表覆盖变化迅速,冰川流域灾害具有链式发展的特点且物源区远程高位、地势险峻,面向普通地质滑坡和露天矿边坡的天空地协同监测技术难以直接或有效应用.本文基于冰川流域空间环境与灾害的监测内容及技术难点,分析了可用的现代测绘遥感技术及其局限性.针对监测对象、几何要素和质量要求,提出了基于天空地协同的冰川流域孕灾环境与灾害智能监测内涵,即平台协同、时间协同、参数协同和尺度协同,设计了任务驱动、知识引导的智能监测技术模式.面向3类基本监测任务,即个体冰川流域灾变过程情景模拟、冰川流域群孕灾环境差异分析与风险识别、冰川流域灾害事件应急响应,提出相应的天空地协同智能监测初步方案.最后,讨论了基于天空地协同的冰川流域孕灾环境与灾害智能监测关键问题,提出未来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