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127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101篇
海洋学   88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6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 毫秒
151.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 Introduction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or Madden- Julian Oscillation, MJO) in the tropical atmosphere has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including its existence,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propagation (Madden and Ju- lian, 1971; Murakami, et al., 198…  相似文献   
152.
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年平均地温是冻土分带划分的主要指标之一,本利用青海高原气象台站的年平均地温资料,建立了年平均地温与海拔和经纬度的关系模型,结合地理信息分析系统和DEM数据模似出青海高原的冻土分布图。分析了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已引起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的减少和冻土下界的升高,特别是在多年冻土边缘不衔接或岛状冻土区发生比较明显的退化。二十世纪60年代与90年代相比,高原多年冻土下界分布高度上升约71米,季节性冻土厚度平均减小19cm。年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青海高原年近40a来气温变化的空间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3.
岁差     
米兰柯维奇地球轨道要素包括地轴倾斜度、地球轨道偏心率和岁差。岁差即分点与近日点经度的差,夏至在近日点附近时太阳辐射季节性增强,冬至在近日点时,太阳辐射季节性减弱,岁差周期长度集中于19ka和23ka。  相似文献   
154.
沙宏杰  张东  崔丹丹  吕林  倪鹏 《海洋学报》2019,41(9):170-180
淤泥质海岸冲淤变化大,岸滩剖面形态多样。本文首先根据多时相遥感水边线之间的潮差关系自动判断岸滩剖面形态,进而分别采用不同的函数进行剖面拟合,构建了一种剖面形态自适应的海岸线遥感推算新方法,并在江苏中部淤泥质海岸进行了实证应用。研究表明:下凹形侵蚀岸段、斜坡形平缓岸段和上凸形淤长岸段分别采用三指数衰减函数、线性函数和二阶多项式函数具有良好的剖面拟合效果,利用3条水边线数据拟合所得剖面平均坡度绝对误差分别为0.20‰、–0.17‰和0.13‰,小于剖面实测平均坡度一个数量级。利用5条水边线数据拟合进行海岸线推算时,侵蚀岸段、平缓岸段的海岸线平面位置误差分别为6.5 m和–91.96 m,与平均坡度法相比,误差减小约82.4%。进一步考虑岸滩季节性变化时,使用冬季的水边线数据推算海岸线,对侵蚀岸段和淤长岸段影响不大,但对斜坡形平缓岸段,误差减小约63.65%,因此使用冬季的水边线数据比不区分季节具有更高的海岸线推算精度。  相似文献   
155.
赵臣  陈扬乐  张凯  申文灿 《地理科学》2020,40(12):2064-2072
以旅游消费移民的代表性群体——季节性旅游移民为对象,构建季节性旅游移民社会融合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概念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以典型的旅居城市三亚为案例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季节性旅游移民的文化融合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小,仅对正面情绪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心理融合和身份融合均正向显著作用于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和正面情绪2个维度,且对负面情绪有显著抑制作用。基于实证分析,从文化融合、身份融合、心理融合等层面提出季节性旅游移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56.
查明地下水中砷的时间变异性规律及机理是高砷地下水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也是防控地下水砷污染的根本.选择在雨季前后对浅层潜水和孔隙承压水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表明地下水砷含量和形态与地下水位波动存在明显的响应关系: 雨季开始后随着地下水位抬升, 地下水还原环境增强, As(Ⅴ)和Asp转化成As(Ⅲ), 颗粒态铁大幅降低, 导致水中溶解的砷和铁大幅增加, 地下水砷含量在雨季达到最高且As(Ⅲ)所占比例达到90%;雨季结束后随着水位逐渐降低, 地下水中As(Ⅲ)所占比例和溶解的砷含量下降.农业活动对浅层潜水砷形态季节性变化有明显的影响.孔隙承压水的砷形态分布变化较浅层潜水幅度大, 其变化与水位波动存在滞后效应.自然或人为活动引起的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改变了含水层的氧化还原环境, 补给水源与地下水之间的混合过程带来新的物质输入促进地下水系统中砷的迁移转化.   相似文献   
157.
流域水文平衡不仅决定于降水和潜在蒸散发总量,而且还受到其年内季节性变化特征的影响。收集1956—2010年中国743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气候资料,采用FAO-Penman公式计算潜在蒸散发量,插值计算10 km网格日降水和潜在蒸发,进行水热季节性特征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82.8%的区域潜在蒸散发量均值有下降趋势,但减少量不大,同时其年内季节性特征没有显著变化。表征降水年内波动振幅的季节性指数在全国范围均有显著下降趋势,且北方流域更为明显,变化率最大的西北诸河达到6.4%/10 a;峰值时间和雨季长度则变化不显著。这种水热季节性的变化被认为会导致流域径流的减少,在今后中国径流变化的归因研究中,应该考虑降水季节性变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8.
采用大夏河2006—2013年的水质数据,应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分别对大夏河干流3个水质监测控制断面的主要污染指标TP、NH3-N、BOD5、CODMn进行水质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大夏河水质参数浓度趋势以下降变化为主,总体水质状况8a来基本趋于好转;流域氨氮污染较为严重,且呈下降变化趋势,还应加强对其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  相似文献   
159.
定居是人类从高度移动的游猎生活发展到全年固定于一处居住的漫长过程。定居的发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技术演化和文明起源具有深远影响,而定居的产生受到气候变化、人口增长、资源压力、技术革新等多种因素影响。青藏高原是研究人类适应和定居高寒缺氧极端环境的理想区域,对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的定居过程关注较多亦争议颇多。通过梳理已发表的考古学、地理学、遗传学等相关学科文献,发现目前对于史前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研究,侧重于讨论低海拔人群或者农作物扩散的影响,对动物资源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则关注较少,定居高原的年代和驱动机制仍存在争议。遗址使用的季节性分析,是判断古人是否全年定居的关键。本文总结了如何利用青藏高原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遗存因地制宜进行遗址季节性分析以及建立高原遗址动物资源利用时间表的方法。本文认为,开展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定居与动物资源利用研究,首先,应全面建立和完善青藏高原现生动物骨骼形态、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数据库,为考古遗址动物遗存物种鉴定提供基础;其次,在物种鉴定的基础上,研究人—动物—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后,评估人类在遗址活动的季节性以及动物资源在人类定居青藏高原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0.
邓霞林 《地理教学》2014,(23):29-32
一、教学内容与地位 1.教学内容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二分二至节气。2.地位与作用人类生产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季节性特征,如: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的春播秋收。自然界的很多变化也呈现季节轮回,如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候鸟等动物的季节性迁徙等。季节的更替是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南北移动,而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南北移动的根源在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