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5篇
  免费   301篇
  国内免费   499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1130篇
地球物理   128篇
地质学   122篇
海洋学   396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20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43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951.
青海湖东克土沙区风沙运动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起沙风况、输沙势和输沙量是反映风沙活动强度的3个重要指标。以青海湖东克土流沙区的风况资料为依据,结合实地风沙观测数据,分析了区域的风沙活动特征。结果表明:(1)3\,4\,5月(主要风沙活动期)起沙风出现的比率分别是0.40、0.47\,0.53,起沙风速集中于6~16 m·s-1,占统计时段的91%,高能起沙风速(达到16 m·s-1及其以上的风速)集中在16:00-20:00。(2)研究区域总体上属于高能风况环境,3月和5月输沙势的风向变率都小于0.3,表明风向变幅大,风能不集中,对于沙区周围公路和草原的危害从不同的方向推进。(3)观测期间各方位输沙量总和为503.67 kg,NE、ENE、E和ESE 4个方位的输沙量最大,占总输沙量的43.56%。  相似文献   
952.
海滩养护工程实施后,在保护海岸抵御侵蚀的同时往往还产生其他的环境问题。尤其在强风区海岸,海滩养护造成了滩面环境的改变,使滩面风沙搬运和沉积特征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对福建平潭岛龙凤头海滩养护工程实施前后的风沙沉积对比研究表明,养护后海滩的干滩宽度、滩面沉积物粒径、表层湿度、海滩高程等环境要素变化对滩面风沙搬运与沉积过程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养护海滩干滩滩肩高程的提高增加了滩面风速,增大了滩面风沙输沙率;(2)养护海滩干滩宽度的增加既扩大了风区长度也为风沙搬运提供了充足的物源,且不受潮汐过程影响,提供了持续的风沙物源供给,增加了风沙作用时间;(3)养护海滩剖面形态的变化使得海滩滩面沉积物含水率减小,降低风沙起动风速,增强了滩面风沙搬运。  相似文献   
953.
利用气象观测、高分辨率城市地理信息和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将气象类指标与城市类指标相结合,开展了北京地区风环境容量指标和区划的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水平风速和大气混合层厚度两个指标在空间上均呈北部和东部地区高、中心城区和西南地区低的特征;中心城核心区和卫星城的地表粗糙度长度较高,二环内老城区建筑多为平房,地表粗糙度长度小于二环外其他中心城区,形成较明显的空心环状结构;在中心城区外的植被地区,北部和西部山区粗糙度长度明显高于平原区;加权综合水平风速、大气混合层厚度和地表粗糙度长度3个指标,计算不同等级风环境容量指数阈值,在空间上西南地区的房山、门头沟、海淀、石景山、丰台以及中心城区的东城和西城等地风环境容量指数较低,其中二环至四环范围是风环境容量指数最低区域,这与北京经济、金融和商业中心空间分布一致;延庆、怀柔、密云的北部以及通州的绝大部分地区为风环境容量指数高值区,其他平原区多为中等风环境容量指数区。  相似文献   
954.
东海冷涡对东亚季风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鹏  蔡榕硕 《海洋与湖沼》2013,44(6):1427-1435
利用CORA、COADS和SODA 等高分辨率的海洋和大气再分析资料及区域海洋模式(ROMS), 研究了东海冷涡对1976/1977 年前后东亚季风年代际跃变(减弱)的响应。结果表明: (1)1976/1977年前后东亚季风跃变后, 夏季东海冷涡明显增强, 主要表现为冷涡的温度显著降低, 而冬季东海冷涡有所变弱但其温度上升不明显; (2)东亚冬季风跃变后, 济州岛西南侧的黄海暖流减弱, 冷涡区出现一个反气旋式环流异常, 这有利于冬季东海冷涡的减弱; (3)东亚夏季风跃变后, 台湾暖流外海侧分支及济州岛西南侧的黄海暖流分支增强, 使得冷涡区的气旋性环流变强, 这有利于夏季东海冷涡的加强。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 东亚冬、夏季风的跃变在东中国海引起了不同的中尺度海洋环流异常, 从而导致东海冷涡对东亚冬、夏季风的跃变产生不同的响应。  相似文献   
955.
李珊 《地图》2012,(5):50-61
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末的欧洲,一股强劲的"中国风"瞬间刮了起来。这股潮流最早在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中兴起,很快便风靡了欧洲社会。这一时期,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玫瑰色的理想国度,这个令人向往的东方乌托邦曾为欧洲文明挣脱中世纪的黑暗提供了养分。  相似文献   
95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资料、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产品、雷达单测风资料以及FY-2C红外云图,综合分析了2011年5月9日豫西山区的一次短时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500hPa河套地区的西风槽、对流层中低层的低涡切变线、地面冷锋是天气尺度的主要影响系统。入侵冷空气与对流层低层暖湿气流的交汇,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条件和触发机制。高空风资料中,600hPa以下西南风或偏南风场的建立,对强降水的出现有警示作用;而600hPa风速突增到10m/s以上,可以作为暴雨出现的信号。云顶亮温tbb迅速下降可作为豫西山区强降水出现的指标。  相似文献   
957.
本文利用成都市新津的风廓线雷达产品结合其它气象资料,对2011年7月3日08时~4日08时成都市区域暴雨个例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初步探讨了强偏南风脉动、小尺度影响系统和强降水的关系,强对流云团的移动与强环境风的关系,垂直风速度与降水的关系;揭示了风廓线雷达水平风羽图和垂直风速度产品在强降水过程中的监测和短临预报的重要作用,为强降水开始时间、落区和强度的短临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58.
扎陵湖和鄂陵湖大气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显玉  文军 《高原气象》2012,31(4):927-934
利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MRC/ASTER发展的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设计了有、无湖对比模拟试验,以NCEP再分析资料作为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进行了120h的三重嵌套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模式的模拟性能良好。模拟的大气边界层特征显示,由于扎陵湖、鄂陵湖的存在,白天(夜晚)具有很好的降温(保温)作用,并表现出明显的冷(暖)湖效应;在白天(夜晚)扎陵湖、鄂陵湖有明显的湖(陆)风效应;在两湖之间的陆地低层有辐合和风切变,且鄂陵湖西岸的湖风比扎陵湖东岸的强,削弱了扎陵湖东岸的湖风;扎陵湖、鄂陵湖使得白天湖区的边界层顶低,周边陆地区域的边界层顶高,夜间则相反;扎陵湖、鄂陵湖对感热和潜热的影响有很强的日变化,白天湖面的感热小于周围陆地,夜间湖面的潜热则大于周围陆地。  相似文献   
959.
大规模风电场建成后对风能资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磊  高晓清  陈伯龙  汪宁渤 《高原气象》2012,31(4):1139-1144
考虑了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成后风电机群对近地面层风速的影响,采用Frandsen研究了大规模风电场内部风速损失时所使用的方法,在内边界层已经充分发展成新边界层的区域内,对轮毂高度65m处风速Uh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风电场建成后研究区内,风速Uh与未建场时的65m风速U0相比变小,存在风速损失,该风速损失随着U0的增大而减小,与风电机的推力系数CT性质有关;大规模风电场建成后,Uh在3~20m.s-1范围内的平均风功率密度与未建场时U0在此范围内的平均风功率密度相比损失约为58.45%,这与建场地区建场前65m处风速值大小以及各风速值出现的概率有关。  相似文献   
960.
2009年晚秋河北特大暴雪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石家庄新乐CINRAD/SA雷达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和四维变分同化风场反演资料,分析了2009年11月10-12日河北地区发生的有历史记录以来的特大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特大暴雪过程可分为切变线回流降雪和西风槽降雪两个阶段。切变回流降雪回波为对流性层云和积云的混合云,西风槽降雪回波为层状云且无零度层亮带,对流性降雪回波的垂直结构与盛夏暴雨回波结构类似,是产生这次极端降雪的重要原因;径向速度场分布存在"牛眼"特征、零等速度线出现"S"形、反"S"形和不连续线。当同时出现暖平流、风向辐合及风速辐合时,降雪维持;当同时出现暖平流、风向辐散及风速辐散时,降雪减弱;从地面到1.2km的边界层内存在边界层辐合线,垂直风切变的辐合抬升使垂直运动增强、降雪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