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1篇
  免费   751篇
  国内免费   1999篇
测绘学   78篇
大气科学   90篇
地球物理   292篇
地质学   5291篇
海洋学   41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58篇
自然地理   193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04篇
  2022年   236篇
  2021年   219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224篇
  2018年   168篇
  2017年   193篇
  2016年   177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294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215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158篇
  1998年   182篇
  1997年   165篇
  1996年   152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46篇
  1993年   125篇
  1992年   131篇
  1991年   108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3篇
  1950年   5篇
  1946年   2篇
  1941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61.
西藏冈底斯矿带成矿作用及远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冈底斯带矿床众多,类型复杂,主要有斑岩型铜(金钼)矿床、矽卡岩型铁铜-铅-锌(银)矿床、层控铅-锌-银矿床、火山岩型金-银矿床及雄村式铜-金矿床。矿床地质特征和同位素年龄表明,冈底斯带南部的矿床与新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陆陆碰撞及碰撞期后的构造岩浆事件有关;冈底斯带北部的矿床与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俯冲-陆陆碰撞及碰撞期后构造岩浆事件有关。冈底斯带与洋壳的俯冲-碰撞有关的岩浆活动强烈,成矿条件优越。西藏高原在碰撞后发生了快速抬升剥蚀,部分矿床顶部出现低温组合矿化,多数矿床保存良好。  相似文献   
62.
岩浆混合作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岩浆混合作用的研究进展,集中在混合作用的验证及地幔物质参与对混合作用的影响。从能量、物质运移的角度认识岩浆混合作用,以揭示上地幔、地壳的信息,并为认识区域构造一岩浆演化提供约束。综合归纳了岩浆混合作用主要的研究方法,系统总结了混合作用发生的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应用已有理论和数据进行简单的数值模拟,合理解释岩脉的不混合特征。作为壳一幔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阐述了岩浆混合与底侵作用的关系,并介绍了常见的岩浆混合作用岩石成因模型。最后说明了岩浆混合作用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63.
通过研究太原盆地大气干湿沉降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年输入通量,讨论其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累积的影响。同时采用富集因子法探讨降尘物质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降尘中重金属元素As、Cd主要来源于人为活动,Pb的来源可能是人为源和自然源。而Hg则主要来源于自然源。  相似文献   
64.
藏东八宿地区泛非期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卡穷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出露于藏东八宿县同卡地区,是藏东地区首次发现的泛非期花岗岩.卡穷微陆块呈岩片状夹持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卡穷岩群构成卡穷微陆块的主体,卡穷岩群是由花岗岩、花岗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黑云斜长变粒岩、退变榴辉岩等组成的构造地质体.卡穷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获得的锆石SHRIMPU-Pb年龄为507Ma±10Ma,为泛非事件的岩浆活动记录,进一步证实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以南是泛非期基底,为解决青藏高原南部的构造演化问题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65.
陕西关中盆地中部地下热水H、O同位素交换 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致远  王心刚  苏艳  余娟 《地质通报》2008,27(6):888-894
对关中盆地地下热水δ&18O和8D数据的研究表明:盆地中部西安、咸阳深部的地压地热流体发生明显的δ^18O同位素交换,并出现^2H同位素交换,表明热储流体发生了强烈的水岩反应,盆地周边及中部的非地压地热流体^18O交换则不明显。根据研究区^18O同位素的交换程度(用^2H过量参数d表征)和水化学资料,可将关中盆地热储流体分为循环型和封闭型热储流体2类。地热水埋深越大、滞留时间越长、TDS和温度越高、地质环境越封闭,18^O交换程度就越大。西安和咸阳地下热水分属于不同的地热系统,具有不同的补给来源。  相似文献   
66.
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 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34  
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分布特点及其年代学,并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重点分析了早期关注程度较低的侏罗纪花岗岩类岩浆作用的性质。目前在冈底斯弧背断隆带未发现侏罗纪火山岩;在冈底斯东部地区,早侏罗世岩浆活动几乎同时发生于南冈底斯(叶巴组火山岩和鸟郁、尼木花岗岩类)、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宁中、金达、布久花岗岩类)和北冈底斯(聂荣花岗岩类),中晚侏罗世接奴群和拉贡塘组火山岩断续分布于北冈底斯,晚侏罗世岩浆活动零星分布于沙莫勒一麦拉一洛巴堆~米拉山断裂以北。将冈底斯侏罗纪岩浆活动置于时空框架内分析发现,南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在侏罗纪时主要受俯冲作用的影响.而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自早侏罗世以来除了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外,还受到自东向西逐步扩展的碰撞作用的影响。结合古地磁重建资料和其他新发现.认为冈底斯带侏罗纪这种岩浆活动的特点可用班公湖一怒江洋壳向南、新特提斯洋壳向北的双向剪刀式(剪刀口向西张开)俯冲模式来解释。  相似文献   
67.
演化中的裂谷带——五大连池火山岩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古里河—科洛—五大连池—二克山新生代火山岩带是一条富钾火山岩带。文中重点论述了以下4点内容:(1)火山岩及其包体中存在典型的地幔交代作用;(2)根据火山岩K2O/Na2O比值勾画出富钾火山岩带范围;(3)地幔气体的绝热膨胀导致"冷泉和冻土现象";(4)地震活动的现状。论证了NNW走向的五大连池火山岩带是新生代初始的大陆裂谷,它们切穿了大兴安岭北北东向构造带。进一步从岩浆演化的趋势认为五大连池裂谷带将持续演化而不会夭折。  相似文献   
68.
幔源CO_2释出机理、脱气模式及成藏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幔源CO2如何从地幔岩浆中脱出并进入沉积地层中形成CO2气藏聚集这一关键问题,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前缘方向。研究表明,地幔深部的碱性玄武岩浆和碱性岩浆才是深部流体和CO2等挥发份大量赋存、渗滤和释出的场所。浅成侵入岩、次火山岩和火山通道等是CO2释放和聚集的有利位置,岩浆期后和岩浆衰弱期的热液活动阶段是CO2大量释放和聚集的有利时期。幔源CO2进入沉积盆地中具有3种脱气模式,即沿岩石圈断裂直接脱气模式、热流底辟体脱气模式和壳内岩浆房-基底断裂组合脱气模式。CO2的固有物化性质决定其运移相态多样,具有运移和聚集过程同步的特征。只有在满足大量的化学消耗及地层水或原油的溶解和耗散之后才能形成CO2有效聚集。幔源CO2成藏和分布主要受岩浆气源体和气源断裂体系的控制。今后,在超临界CO2及其对油气运移聚集的作用、CO2与深大断裂及火山岩的关系、CO2脱气运移机制、CO与常规烃类油气的耦合差异成藏机制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69.
符文侠  刘国贤 《沉积学报》1996,14(3):149-156
锦州湾泥沙主要来源于沿岸入海河流的输送,外海水体的携带与沿岸、岛屿蚀余物质的补给。每年进入湾内的泥沙总量约为33—35万吨,假如这些泥沙不再向湾外流出,在湾内作均匀分配沉积,则相当于在湾底铺上5mm厚的土。水准和水深重复测量表明,潮滩以稳定的弱堆积为主,水下浅滩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该湾在非正常情况下产生骤淤的可能性不大。综合建港条件良好。  相似文献   
70.
热液脉动与岩浆涌动的控制机理,是基础地质理论所涉及的两个重要议题。本文首先对当今流行的构造控制机理提出了质疑,其后借助"间歇喷泉"原理和"吹气球"机制,分别对热浪的脉动和岩浆的涌动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