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95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按地下实验室或处置库的不同主岩,简述了以花岗岩,岩盐,粘土岩和凝灰岩等作处置库主岩的核素迁移示踪试验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以花岗岩作高效废物处置库主岩的示踪试验方法和进展。  相似文献   
92.
Pollu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in particular oil spills,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past and recent decades. Oil spills influence natural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affected sites. The biodegradation of hydrocarbons by microorganisms is one of the primary ways by which oil spill is eliminated from contaminated sites. One such spill was that of the Russian tanker the Nakhodka that spilled heavy oil into the Sea of Japan on January 2, 1997. The impact of the Nakhodka oil spill resulted in a viscous sticky fluid fouling the shores and affected natural ecosystem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weathering of hydrocarbon-degrading bacteria (genus Pseudomonas) and crystallized organic compounds from the Nakhodka oil spill-polluted seashores after nine years. The Nakhodka oil has hardened and formed crust of crystalline paraffin wax as shown by XRD analysis (0.422, 0.377, and 0.250 nm d-spacing) in association with graphite and calcite after 9 years of bioremediation. Anaerobic reverse side of the oil crust contained numerous coccus typed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halite. The finding of hydrocarbon-degrading bacteria and paraffin wax in the oil crust may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weathering processes of the Nakhodka oil spill during the 9- year bioremediation.  相似文献   
93.
山东省岩盐资源丰富,岩盐开采形成的溶腔空间巨大,因岩盐地层具有较好的密封性等特点,溶腔可以用来储气缩能。国内岩盐溶腔储气研究始于2000年前后,而山东省岩盐溶腔储气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在碳中和战略背景下,总结了国内层状盐层溶腔建库存在的问题,提出山东省岩盐溶腔建设储库所面临的难题和研究的方向,对山东省内岩盐储气库规模化建设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
东营凹陷是一个中、新生代断落凹陷区,发育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凹陷内岩盐主要发育在沙河街组四段中下部,通过对沉积盆地演化阶段、岩盐赋存层位及蒸发岩系序列结构的分析,指出岩盐是在陆相环境中沉积的,属海源陆相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95.
盐矿业简史     
《西部资源》2011,(3):44-44
中国是世界产盐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相传炎帝时(约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风沙氏煮海为盐。最早起源于山东半岛胶州湾一带,是用火熬海水制盐之鼻祖;此法一直延续到明清之际,逐渐过渡到用滩晒法制海盐。湖盐的生产至少从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开  相似文献   
96.
深部岩盐取心钻探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靳红兵 《探矿工程》2011,38(10):10-12
利用水井钻机钻探,开展岩盐深孔取心,采用合理钻孔结构和优化钻具组合,并配以适宜的饱和盐水钻井液和取心钻探工艺,成功地实施了连续岩盐取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结合濮阳岩盐普查项目,介绍了深部岩盐取心钻探技术。  相似文献   
97.
98.
淮安含盐盆地是一套陆相蒸发岩原生矿床。含盐系位于上白垩统浦口组第二段,分上盐、淡化和下盐三个亚段。从现阶段开发及技术政策来看,上盐亚段第三岩性组合宜作为勘探开发的目的层,含盐群率67%,NaCl品位约50%,倾角10°左右,埋深630~900m。含盐系中21个盐群分别被5~8m的含盐钙芒硝岩、含盐泥岩、钙芒硝质泥岩、粉砂岩所隔开。盐群一般厚14m左右,最大厚度64m。盐群由含盐钙芒硝岩及石盐岩薄层  相似文献   
99.
孔隙性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性及成岩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多偏重于其非均质性及低孔渗的储集条件,而对于大一中容量,中、高孔渗性的孔隙性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则涉及较少。近年来我国海域油气勘探表明,生物礁、滩相的碳酸盐岩天然气储层具有优越储集条件,已日益成为重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该文借鉴碎屑岩储层的一些研究方法,对孔隙性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孔隙性碳酸盐岩储层的两种成岩模式。  相似文献   
100.
大汶口盆地矿产资源丰富,构造发育,构造对矿床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在以往的地质勘查工作中,仅在东向洼地内发现了岩盐矿床,推测大汶口盆地岩盐相区呈NW-SE向椭球状分布于东向洼地内。杨家坡矿段位于东向洼地北东侧毗邻的满庄-大西牛洼地,在该矿段地质勘查中,首次发现了多层岩盐工业矿层,单层真厚度0.84~5.09 m,品位NaCl含量81.70%~97.14%,厚度较稳定,品位较均匀。该矿段岩盐矿床的发现,使得盆地内岩盐相区向北东延伸了约4 km,赋盐面积扩大了约5 km^2,并推测岩盐相区呈“冰壶”状分布,壶体分布于东向洼地,壶柄分布于满庄-大西牛洼地。同时,对断层F 3的活动性质及其对岩盐相区的控制作用等有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