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252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29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45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621.
622.
GIS支持的澜沧江下游区泥石流爆发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澜疮江下游区是我国泥石流灾害相对频发的地区之一,在分析泥石流形成发育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澜沧江下游区泥石流的爆发主要受沟道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和降水等环境因素影响,据此,构建了泥石流爆发危险性评价数据库,知识库和危险性评价数字环境模型,在ARC/INFO,GIS的支持下,提取了坡度,植被盖度和降雨量等主要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依据知识库对各类因子进行了分级和赋权,对澜沧江下游区泥石流爆发危险性进行了区划。  相似文献   
623.
黄河是世界闻名的多沙性河流,历史时期就不断淤积、决口改道,且淤积速度不断加快,决口改道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发展和演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历史时期流域内人口的增加、耕作方式的改变及其对植被造成的破坏都对中游地区侵蚀的加剧、来沙的增加,以及下游地区河道的淤积及决口改道的发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4.
李同国 《地下水》1996,18(2):92-93
沁水河下游,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密集,全区45%以上工业集中在该流域,而且历来是牟平区重要的产粮区,也是牟平城区主要水源地。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该区用水量急剧增长,一味地增加地下水开采量,违背了地下水赋存的客观规律,形成了区域地下水漏斗区和海水入侵区。  相似文献   
625.
黄河下游河槽横断面调整规律及治理方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影响河槽挟沙能力诸因素的分析,作者认为目前黄河下游只有河槽形态是一个人为可调节的控制河道淤积的要素。分析黄河下游河道横剖面形态的特征及其调整规律,考虑来沙组成变化、河槽综合阻力变化,计算得到黄河下游典型断面的实际挟沙能力及平均水沙条件下河槽平衡输沙横剖面,经与实际断面形态对比,得出必须以多级河槽方式缩窄7000m3/s流量以下即中、小水期的河槽,方能显着减少黄河下游河槽中的淤积的结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的治黄方略。  相似文献   
626.
澜沧江下游地区水陆交通建设与综合运输网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勇  郭来喜 《地理研究》1997,16(3):55-62
通过对澜沧江下游地区交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国际交通经济运量及运输物资构成的全面分析,认为澜沧江下游作为重要的水电、旅游、森林、热作资源开发基地和大西南走向东南亚的战略通道,在下世纪初,其交通运输发展问题必须从国家地缘战略的高度加以优先考虑。论证了以加强水陆交通对接建设为重点的综合运输网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提出了促进交通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27.
全新世海面变化与长江下游近河口段的沉积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28.
对三重双向嵌套海洋环流三维数值模型系统(CANDIE),用尤卡坦海峡实测横断面流速和海温等值线、1990年代根据卫星跟踪漂移轨迹推求得到的15m水深处的时间平均流场、实测平均海温过程和西加勒比海体积输送流函数等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三重双向嵌套模型系统结构与参数合理,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西加勒比海的环流特征如加勒比流、巴拿马-哥伦比亚漩涡和该地区温盐的季节性变化。模型被用来计算小模型计算域(伯利兹大陆架)珊瑚礁地区不同水深处悬浮颗粒的运动轨迹线、颗粒的保留与耗散。近表层耗散在Lighthouse Reef Atoll和Glovers Reef Atolls以东相对较强,在内大陆架特别在Inner Channel内和South Water Cay附近相对较低。为了测试伯里兹大陆架海表面珊瑚礁之间的水动力连接特性,计算了位于Turneffe Islands Atoll和GloversReef Atolls珊瑚礁的上游颗粒来源区(源)和下游颗粒耗散区(汇),在30天内到达这两处环形珊瑚礁的近表面颗粒的可能来源区包括该两者周围的浅水区域、两者之间的深水区域和洪都拉斯Bay Islands的沿岸水域,Turneffe和Glovers Reef Atolls 30天下游耗散区分别覆盖了伯里兹大陆架的中部和南部水域。  相似文献   
629.
河道水位流量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佰伟  曹升乐 《水文》2007,27(6):46-49
论述了加里宁-米尔加科夫洪水演进方法,通过“虚设下游断面”的概念和变特征河长演进的思路将其改进。结合洪水波的运动波近似值,建立了河道洪水流量和水位预报方法。将该方法用于小清河干流济南城区规划河段,得到了孟家节制闸处的洪水流量和水位变化过程,为河道的规划设计和防洪调度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30.
岷江流域与成都盆地之间是以岷江为联结的剥蚀-沉积体系。根据成都盆地已有的钻孔资料和原始数据,用Sufer软件制作成都盆地晚新生代等厚图,利用等厚线计算了成都盆地残留的沉积通量,并通过成都盆地的地质演化再造恢复了成都盆地潜在的沉积通量,结果表明,成都盆地潜在的沉积通量为1665km3。同时,采用了输沙量、宇宙核素、数字高程模型、河流下切速率和裂变径迹等方法分别计算了岷江上游流域的剥蚀速率、剥蚀厚度和剥蚀量,结果表明,岷江流域的剥蚀速率应介于0.26~0.5mm/a之间,剥蚀厚度介于0.94~1.44km之间,剥蚀量介于21213.50~32636.16km3之间。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成都盆地沉积通量与岷江流域的剥蚀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岷江上游流域与成都盆地之间的剥蚀—沉积体系中,成都盆地沉积通量与岷江流域的剥蚀量之间的比率介于5.11%~7.85%之间,成都盆地沉积通量与岷江流域剥蚀量不相匹配,成都盆地属于半封闭盆地,因此,不能利用成都盆地晚新生代以来沉积物充填体积恢复岷江上游流域的剥蚀速率、剥蚀厚度和剥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