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31.
针对全息地图是全息技术应用于地图学领域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概念、模型和产品,目前全息地图在概念、表现形式、产品模式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的、一致认可的结论和体系,其解决方案尚有待研究的状况,该文提出了全息地图及其多重表达的方法和模式。首先建立全息地图三维嵌套(即1个大三维嵌套3个小三维)语义模型,进而研究在数学模型和自适应机制驱动下的LOD对比和对象滑动/切换等系列化展示的全息地图多重表达方法,以及自然语言、图形、图像与场景相结合的全息地图多重表达技术手段,实现先分解和降维、后聚合和升维的全息地图多重表达实现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期盼广泛开展全息地图方向的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32.
8.19华北暴雨模拟中微物理方案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尺度模式多种物理过程中,微物理过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其不仅直接影响降水预报,而且也影响模式的动力过程.微物理方案有明确的物理基础,但是在实际暴雨模拟中,究竟采取哪一种方案的结果更理想,需要深入比较,因为不同的微物理方案对降水模拟结果有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WRF (V3.2.1版本),采用36 km、12 km和4 km的格点分辨率,选用七种微物理方案,对2010年8月18~19 日华北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敏感性试验.从降水落区和强度方面对总降水的预报性能进行了对比,模拟结果表明:选用不同的微物理方案,可以不同程度地模拟这场暴雨的范围和强度,且选择合理的微物理方案对细网格(4 km)嵌套的模拟也可以相应的提高,从而提高了暴雨模拟的分辨率,为暴雨中小尺度成因分析提供了参考.其中,水平分辨率为36 km时,Lin方案模拟的雨带范围和降水强度与实况拟合的最好;水平分辨率为12 km时,Thompson方案模拟的强降水位置、强度与实况最为接近;而水平分辨率为4 km时,WSM6方案模拟的强降水位置、强度与实况拟合得较好.再结合垂直速度、涡度、散度和雨水混合比等基本物理量的诊断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各微物理方案对降雨预报的影响,所得的结论对我国华北暴雨强降水预报和中尺度模式微物理过程在业务和研究方面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3.
鞠丽霞  郎咸梅 《气象学报》2012,70(2):244-252
将区域气候模式RegCM3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大气环流模式IAP9L-AGCM进行单向嵌套,建立嵌套区域气候模式RegCM3_IAP9L-AGCM,并利用该嵌套模式对1982—2001年中国夏季短期气候进行了跨季度集合回报试验。结果表明,RegCM3_IAP9L-AGCM对高空气候变量(500hPa位势高度场、200和850hPa纬向风场)的回报结果与实况距平相关系数(ACC)基本为正,其回报效果好于单独使用IAP9L-AGCM的结果。除850hPa纬向风场外,其他两个变量场回报与实况正相关的区域基本呈纬向带状分布且通过90%信度检验。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除长江下游、东北北部和西北北部外),嵌套区域气候模式回报的降水距平百分率与实况基本为正相关。RegCM3_IAP9L-AGCM和IAP9L-AGCM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夏季降水回报效果不同,前者对华南降水的回报效果明显好于后者。  相似文献   
134.
WRF模式对澳洲一次热带深对流系统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和1 °×1 °NCEP全球分析资料对2005年11月16日澳大利亚北部Tiwi岛上的一次热带深对流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模式网格分辨率和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并与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模式较好地再现了这次热带对流云的日变化特征,即早期降水由沿岸的海风锋初始对流形成,之后出现单体合并现象并最终形成成熟的深对流系统。但是,模式在模拟深对流系统出现的时间及位置方面仍然需要改进。敏感性试验显示,就本次个例而言,二重嵌套方案在降水分布以及降水强度方面的模拟结果比非嵌套方案更接近实际探测。另外,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降水量的模拟也有一定影响,采用Purdue Lin方案的模拟结果更接近于实测情况。  相似文献   
135.
纳木错湖夏季典型大气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为了进一步检验分析纳木错湖对当地地方性环流、湖气能量交换及大气边界层的影响,在本文中使用美国NCAR新版MM5V3.7非静力中尺度模式,设计了有湖面、3/4湖面、1/2湖面及无湖四组试验,以NCEP再分析资料做初、边值条件,做了48 h三重嵌套模拟试验,对比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站实测资料,说明该模式模拟性能良好。白天在纳木错湖风与念青唐古拉山北坡谷风共同作用下,在念青唐古拉山脊处汇合,形成一强水平切变及辐合上升运动,造成了该地夏季白天复杂多变的天气;夜间由于南岸湖风与山风叠加,使得整个区域为强大南风气流控制,这也补给了水汽和热量,也为白天不稳定运动提供了能量。对大气边界层特征的模拟结果表明:由于白天(夜晚)纳木错湖的存在有很好的降温(保温)作用,该湖表现出了明显的冷(暖)湖效应;纳木错湖对感热和潜热的影响有很强的日变化,白天湖面感热、潜热均小于周围陆地,夜间湖面有强潜热通量;纳木错湖使得白天湖区边界层顶低,陆区边界层顶高,夜间相反。这样的地方性环流和大气边界层特征的配合,是该地中小尺度天气剧烈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6.
五层原始方程单向嵌套模式侧边界条件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37.
利用一个全球谱模式和一个有限区域细网格模式,作了异模式嵌套的初步试验。对异模式嵌套的方案流程,细网格模式边界值晚新的时间间隔及细网格模式的起步时间作了初步研究,发现无论采用物理量本身还是其倾向值作衔接,效果均不错,边界值更值的时间间隔既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粗细网格同时起步或用粗网格模式12小时的预报场作为细网格模式匠初始场,两者预报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8.
赵俊英  颜宏 《高原气象》1996,15(1):48-57
该文简要地分析了水平界嵌套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维嵌套”的设想,并就不同对水平侧边界嵌套及三维嵌套方案进行了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39.
四叉树是一种递归嵌套的数学模型。针对同质区域表达问题,四叉树可通过采用大的单元代替许多小单元的方法,达到压缩栅格数据的目的。但是,四叉树的缺陷它时时处处使用单一的正方形单元和固定的分解比率,这些均使得四叉树成为一种灵活性差的数据模型,因为一旦研究区域范围确定,四叉树的每个分解级上的单元大小都是固定的。  相似文献   
140.
淮河中游洪水演进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淮河流域的特点,建立了以水动力学方法为主的河道一维、行洪区二维及对无实测资料地区采用水文学方法为辅的流域洪水演进数学模型.并提出了河道一维、行洪区二维耦合的求解方法.对占相当大比重的无资料地区径流流入干流作了技术处理,这对模型的成功建立起着重要作用.通过9次洪水的验算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较强的通用性、灵活性和实用性.为淮河流域的防洪规划提供了工具.模型的主要思路同样适用于其它流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