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39篇
  免费   1994篇
  国内免费   1497篇
测绘学   1170篇
大气科学   1913篇
地球物理   4304篇
地质学   4030篇
海洋学   617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598篇
自然地理   171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303篇
  2022年   296篇
  2021年   407篇
  2020年   311篇
  2019年   394篇
  2018年   276篇
  2017年   275篇
  2016年   300篇
  2015年   370篇
  2014年   601篇
  2013年   533篇
  2012年   585篇
  2011年   552篇
  2010年   512篇
  2009年   530篇
  2008年   470篇
  2007年   490篇
  2006年   423篇
  2005年   448篇
  2004年   414篇
  2003年   349篇
  2002年   304篇
  2001年   388篇
  2000年   425篇
  1999年   354篇
  1998年   355篇
  1997年   260篇
  1996年   298篇
  1995年   241篇
  1994年   222篇
  1993年   193篇
  1992年   202篇
  1991年   184篇
  1990年   162篇
  1989年   133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发生的某些强震及中强震(MS>5.0)的波速比异常作了一些初步探讨.文中给出并讨论了这些地震的波速比异常的一些共同特征,即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形态、异常特征量(异常持续时间与异常幅度)和异常的统计分布特征.此外还讨论了波速比异常的特性与地震序列类型、震源深度及震源机制的关系,探索了波速比异常与波速异常间的关系.最后还指出了地震活动性与波速比异常的某种对应关系,并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992.
华北地区几次大震前的b值异常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华北地区几次大震周围的较小区域内和较大区域内的b值变化.发现了较小区域内的b值随时间先升高后逐步降低,直至最低值,震前又有所回升才发震;较大区域内的b值随时间的变化,在大震前有个明显的峰值期,其峰值期的长短与大震震级有关. 另外,研究了b值从大震震中向外随区域扩展的变化,发现b值从震中向外有逐步增高的趋势.在大震震中附近有个低b值区域,其外围有个高b值区域.  相似文献   
993.
本文研究甘肃省东部地区的短周期地磁变化的特点,由此推测地下存在东西方向的一条电导率异常带.结合地热和地震活动现象,对高电导率异常的成因提出了初步解释,最后,试图探索电导率异常与地磁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4.
用压缩质面法反演重力资料以估算地壳构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压缩质面来近似二维地质体。先由地面上测得的重力数据用矩阵方法反演此压缩质面各单元的面密度,然后从面密度与体密度差的关系求得各二维质体单元的厚度,进而得到各单元的近似地壳厚度。经正演校验和反复调整结果,使计算的重力异常值与实际测量值之残差小到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准确的地壳底部界面。 由上地幔,玄武岩层和花岗岩层的密度差异及已算出的地壳厚度,从重力异常中分解出莫霍界面和康腊界面起伏所分别引起的重力异常。将后者同样用反演地壳厚度的压缩质面法进行计算,得到康腊界面。 文中以三种假想的地壳模型和一个实测剖面为例来检验本方法,并用其他确定地壳界面方法所得到的结果相比较,表明本文提出的压缩质面法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995.
本文介绍了根据近地震直达波到时资料确定震前波速异常区(简称孕震区)的方法,并给出了我国西部地区某些较大地震前波速异常区(孕震区)的初步测定结果。探索并讨论了孕震区的一些基本特性,即孕震区的形状、大小,孕震区的定向,主震在孕震区内所处的部位,孕震区内部波速异常状态的分布与发展等。最后还导出了孕震区线度与震源区尺度间的关系式,并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996.
引起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大气压、风、大洋环流以及海水密度的变化,都会引起海平面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而海水温度的变化是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原因。该文利用法国Archiving, Valid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Oceanographic data(AVISO)的海表面高度异常数据,计算了1992年10月至2007年1月间,全球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度,同时详细解算海平面上升速度的全球空间分布,分析全球海平面的变化趋势并将海平面变化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署(NOAA)的Optimum Interpol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ISST)海表面温度数据进行了比对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997.
强震孕育与断层形变异常形态及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分析了华北北部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的断层形变资料。结果表明:震前断层活动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短临阶段断层形变异常主要形态有两种:一种是在α、β相后的γ相短临异常,这种异常一般在近源区出现;另一种是较大幅度的突跳型短临异常,这种异常一般在远源区出现,这些都是断层形变前兆由中期过渡到短期的明显标志;断层形变短临异常有从外围向震中迁移的特征;唐山地震前出现γ相短临异常的比例高于大同和张北地震,主要表现为在中期趋势积累背景上的反向;3次强震前α、β、γ相异常场地的分布具构造控制特征;强震前场地断层异常活动存在象限性分布特征,且与震源机制解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98.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onal anomaly and change rule of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eastern China are revealed in this paper with E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d REOF (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methods and results are drawn in the standard relief maps with GIS technology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Data used in the study were obtained from 20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ver the northeastern China from 1961 to 2001. EOF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rst 3 loading vectors could give entire spatial anomaly structure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east Plain including the Songneng Plain and the Liaohe Plain, there is a regional compatibility (whether wet or dry)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change and this precipitation pattern has occurred since the late 1980s to the present. There also exist annual precipitation patterns of wet (or dry) in south and dry (or wet) in north and wet (or dry) in east and dry (or wet) in west. REOF results display 8 principal precipitation anomaly areas by the first 8 rotated loading vectors: the west plain, the Liaodong hills, the Sanjiang Plain, the Liaoxi hills,the Changbai Mountains, the Hulun Buir Plateau, the southwest plateau and the Liaodong Peninsula.  相似文献   
999.
1000.
大姚、民乐-山丹地震前的中短期前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川滇及青藏块体北缘地区上世纪80年代至2003年的跨断层流动形变观测资料,借助应变强度比时序曲线,通过丽江Ms7.0、景泰Ms5.9等震例研究,获取与2003年7月大姚Ms6.2、Ms6.1地震和10月民乐-山丹Ms6.1地震孕育有关的中短期前兆异常。分析表明:①大姚、民乐-山丹地震前1年内异常场地数远超过场地总数的1/3,相对近源区异常在发震地区占一半;②大姚Ms6.2地震前半年内,盐源-丽江地块及其邻近区域以及北东向延伸的川滇交界地区异常明显增多,相对集中。2003年7~9月大幅减弱;而鲜水河断裂、楚雄-通海断裂南段有所增强;③民乐-山丹震前十余天至数月内相对近源区及其邻近构造区域呈现异常相对分散-相对集中且局部增强-一临震前减弱的时空演变特征。震后一个月内青藏块体北缘地区仍有近1/3的场地呈现异常(海原一六盘山断裂带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