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8篇
  免费   1156篇
  国内免费   1051篇
测绘学   409篇
大气科学   761篇
地球物理   1709篇
地质学   1603篇
海洋学   731篇
天文学   76篇
综合类   268篇
自然地理   298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59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238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282篇
  2008年   232篇
  2007年   290篇
  2006年   219篇
  2005年   215篇
  2004年   226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129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109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6篇
  1962年   3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本文推导出σ坐标系斜压大气的准地转位涡方程,该方程形式与P坐标系的准地转位涡方程非常相似,但本质不同,本文还用WKB方法讨论了大地形坡度对斜压大气扰动发展的影响。指出:东西走向山脉的南坡有利于低层大气槽线呈西北-东南向的扰动发展,也有利于高层大气槽线呈东北-西南向的扰动发展  相似文献   
22.
热带海气耦合波动力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简单海气耦合模式研究了热带大气和海洋不同波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耦合波及其稳定性等动力学性质,指出热带耦合系统中分别存在一类稳定的和不稳定的海气相互作用模态,其中不稳定模态的传播依赖于扰动的纬向尺度,即5000~10000km扰动表现为不稳定东传,大于此尺度的扰动发生不稳定西传,理论得出的缓慢不稳定东传波和观测事实甚为一致.最后本文指出热带海气耦合不稳定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一种介质中的Kelvin波和另一种介质中的Rossby波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3.
线性海浪谱理论认为:风浪是由多数频率和振幅不等、位相紊乱的简单波动线性叠加的结果。按照此种理论,风浪波分量的相速度应遵从线性波动弥散关系c=g/n(n为圆频率,g为重力加速度)。这种理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实际风浪的情况?  相似文献   
24.
用自装的BET容量法装置测定了几种粒状钛型吸附剂的比表面及其孔径分布。测定是在常温减压下进行的。结果表明:钛型吸附剂在加铀海水中的吸铀量与样品的比表面及孔径分布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表面性质的研究对吸附剂的筛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5.
26.
夏季南海上层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利用一个分区性的正压-斜压衔接模式来探讨夏季南海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夏季期间,由于风生环流的不稳定性促使在东沙群岛附近的气旋涡的强度及位置发生变化,并间接导致黑潮侵入南海北部的程度变化以及气旋涡南侧的反气旋式环流、西沙群岛西南侧的气旋涡的强度和范围出现波动现象;在南海南部的北向西边界流由于离岸的西南季风所驱动在中南半岛中部沿岸脱离岸线往东北方向的流动,导致沿岸的水体大量流失而在沿岸形成一支南向补偿流并在西沙群岛西南侧诱生一气旋涡,而上述的离岸西边界流则作顺时针方向流动,从而在南海南部形成反气旋式大环流;在南沙海槽附近出现的局地气旋涡和万安滩附近的气旋涡分别受β效应、底形效应的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27.
对喂食不同饵料的锯缘青蟹各期幼体的干重及化学元素(C、H、N)含量进行逐日测定,结果表明:在Ⅱ期,一直喂食轮虫的青蟹幼体,其干重及C、H、N含量与从该期起以卤虫无节幼体替代轮虫喂养的幼体相比较,二者相差不大;但进入Ⅲ后,却明显低于在溞Ⅱ或溞Ⅲ以卤虫无节幼体替代轮虫喂养的幼体;且差距随幼体发育不断地增大,至变态为大眼幼体时,其干重及C、H、N含量仅为在溞Ⅱ或溞Ⅲ起改喂卤虫的60%~70%.虽然不同喂食条件的青蟹幼体其C、H、N绝对含量相差很大,但其各自占干重的百分比却相对稳定,一直喂食轮虫的幼体只稍低。元素比与喂食条件无明显关系。青蟹溞状幼体各发育期间的生长呈指数式,期内生长呈幂函数式。大眼幼体期内的生长亦呈幂函数式。  相似文献   
28.
本文系统地研究具二次约束最小二乘问题的敏度分析。首先给出长期方程唯一正根的上界和下界;然后证明割线法用于计算拉格朗日乘子时全局收敛;最后给出解的扰动界。  相似文献   
29.
本文基于数理统计方法,根据涠洲、北海、白龙尾三站1968年一1979年共12年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选用与海雾相关性较好且物理意义较为清楚的影喻因素,作为海雾的预报因子,对预报因子进行统计假设检验,即X~2检验。在此基础上,建立预报(12月、1月)本海区出雾的24小时的预报方程,并用 1980年—1982年(12月、 1月达三年来未参加统计)的资料进行后报验证。  相似文献   
30.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上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模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多种海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与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要模态及其对应的转换过程。结果表明其第一模态对应El Nino事件成熟位相时的空间分布,即热带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为一冷中心,西南印度洋和赤道东太平洋为暖中心;第二模态对应着El Nino事件过渡期的空间分布,太平洋10°N附近以及赤道带为变化中心,而印度洋的变化中心主要在苏门答腊岛西部的赤道东印度洋海区。这2个模态基本刻画了ENSO循环过程中热带两大洋热含量变化的关键海区。利用合成分析结果与EOF分解结果的相似性,探讨了EOF分解前两个模态之间的转换过程,发现第一模态可能主要是通过海洋波动的传播过程调整到第二模态的,而第二模态还可以作为El Nino或La Nina事件的预报因子。此外,分析结果还表明,El Nino事件与La Nina事件对应的热含量变化并不是反对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