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4篇
  免费   745篇
  国内免费   349篇
测绘学   168篇
大气科学   834篇
地球物理   2009篇
地质学   695篇
海洋学   253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89篇
自然地理   420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228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152.
近20年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趋势季度预报的检验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群 《大气科学》1990,14(1):93-101
本文就作者近20年(1968—1987)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趋势季度预报作了检验,预报评分显著超过了气候期望。通过对预报因子的分析,作者认为季度长期预报能达到基本可行的程度,关键是预报方法应建立在对长期天气过程形成和发展的物理分析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3.
本文论述了广东省强震台网建设的目的和原则,介绍了台网中使用的强震仪,收取的强震记录和处理情况、台网管理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154.
昌马断裂带的水平断错与强震重复率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32年昌马地震(7.6级)震中区(昌马盆地—西水峡断陷谷地内)的大比例尺活断层填图(1:5万),获得了沿地震断层带分布的时代、规模不同的山脊及冲沟的水平断错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水平断错量具明显的分级特点,全新世以来,最大一级水平位错量平均为39米,平均年滑动速率为4.1毫米/年。 依据古陡坎侵蚀斜面的主坡角与其年龄的相关统计公式,求得最近一次历史未记载的强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约1968年,它与1932年昌马地震的间隔时间为1911年,由这些资料粗略的求得昌马断裂的蠕滑速率为1.37毫米/年,占整个走滑量的31.8%。本文由上述资料求得昌马断裂带的强震(M≈7.6)重复周期约为2051年。  相似文献   
155.
156.
利用地面遥感O3垂直分布的逆转方法〈C〉测量出的北京上空O3剖面资料,对雨云7号卫星的SBUV系统测量的同地区的O3垂直分布数据进行了订正.对订正后的长达8年(1979-1986年)的完整的SBUV资料进行了较为仔细的分析,得出了这一时期内的O3垂直分布长期演变呈下降趋势.并在上层O3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和周期振荡等方面,有新的发现,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7.
渤海沿岸广泛分布有沼泽化、盐渍化和沙漠化现象。本区在20000—12000aB.P.为干旱期,沙漠化呈正向过程;12000—2500aB.P.为暖湿期,沼泽化呈正向过程;2500aB.P.至今为向干冷转化期,湖沼迅速消失,盐渍化由发展转向减轻—脱盐,沙漠化则日趋严重。特别是近100年来其趋势更为明显和严重,成为本区环境恶化的主要方面。这种变化主要受气候和地质环境变化所控制。作者根据地质历史时期三化现象的演替规律,预测演化趋势,并研究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8.
159.
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时间过程的不均匀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自十四世纪以来,我国大陆东部三个主要地震区(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震区)的浅源强震(Ms≥6.0)活动的时间过程是随机的还是不均匀的,这一点是受研究时间尺度大小的制约。根据对事件时间过程均匀性的泊松检验发现,对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震区而言,如果取时间尺度ΔT=5年和10年时,其强震序列表现为随机平稳的泊松过程;当取ΔT=20年时,则显示出非平稳的性质;对于东南沿海地震区,ΔT=10年时已表现出显著的非平稳过程的特征。说明中国大陆东部地震区显示出10—20年尺度的强震群集的非均匀过程。 中国大陆东部三个主要地震区中,几百年尺度的强震活动过程可以划分为活动速率有显著差异的五个阶段:平静期—活跃警告期—过渡期—高潮期—剩余释放期。它们可以按蠕变过程去定性理解。  相似文献   
160.
根据“比较科学学”的对比研究方法,对1975—1976年全球地震和中国地震活动,与最近两年全球地震活动作了对比,并分析了1900—1990年全球范围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特点。 据资料分析,全球性地震活动随时间分布具有高潮期和低潮期。最强烈活动期为1940—1950年左右,Ms≥7级地震年频次为25—40次;相对活动最低潮期为1980—1988年,Ms≥7级地震年颁次只有5—12次。我国境内地震活动也有高潮和低潮活动期,目前,我国大陆处于一个新的地震活动高潮期。 1980—1988年是全球性8级地震较少时段,可能是地震能量积累过程。1990年全球地震活动的突然增强,仅半年时间内发生12次Ms≥7级地震,其中菲律宾发生8级地震,震情与1975—1976年情况相类似。 本文在对比活动图象基础上,估计了全球和中国大陆今后几年中的强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