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5篇
  免费   470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616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585篇
地质学   227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494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971.
针对如何利用InSAR技术持续性监测合肥市重点区域地表形变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COSMOSkyMed影像数据,基于短基线集技术反演2011—2016年度合肥地区地表形变的方法。结果表明:合肥市重点区域在2011—2016年期间地面形变呈平稳态势,年均形变速率在-5mm/a到5mm/a的地面形变点数量占总地面形变点数量超过95%。技术人员利用研究区内的CORS监测数据与InSAR监测的形变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两者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年形变速率差异的均方差为0.3mm/a。  相似文献   
972.
以海原断裂带为研究区,开展了基于2015年3月~2016年7月的20景哨兵一号(Sentinel-1)数据和SBAS-InSAR技术的时序断裂带形变监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形变累积量集中在-10~+5mm,海原县第一中学附近存在明显沉降漏斗,其沉降累积量达28mm;海原断裂带南北两盘相对形变速率约为6mm/a,运动性质为左旋走滑,与GPS和地质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73.
卡尔曼滤波融合了状态模型和观测模型的信息,具有良好的估计和预报性能,能够较好地描述大坝动态形变的过程.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状态噪声和量测噪声无法精确给出,标准卡尔曼滤波的最优性受到破坏.现利用新息约束不断地调整卡尔曼滤波中的过程噪声和测量噪声,使其动态地自适应于真实情况.通过两组大坝实测数据处理,表明自适应卡尔曼滤波能够很好地改善随机模型不准确和形变突变影响下的预报精度,其预报精度优于标准卡尔曼滤波.  相似文献   
974.
从福建省形变学科数据跟踪分析现状出发,通过事件分析阐述、事件起止时间、事件类型区分及记录、地球物理事件叙述等多个方面对跟踪分析过程中典型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对应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975.
在水准复测数据分析过程中,针对水准点遭到破坏导致数据连续性不佳、利用率降低等情况,利用相邻年份同名水准点数据求解垂直形变量,以距离、待内插点与观测点所处断层信息进行确权,构建多项式内插模型,对研究区范围内的垂直形变量进行内插,丰富研究区范围内的数据量,提高数据的连续性及利用率。以每个内插值的垂直形变量、形变速率、形变加速率组成的状态向量构建卡尔曼滤波模型,对研究区范围进行滤波,利用滤波结果对1984年以来晋冀蒙交界区的垂直形变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实验证明本文方法有效,对地震预测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76.
本研究对地球起源与海陆成因及变迁等问题进行论证,以物质运动基本原理(物质集中、能量释放)提出:“地球中间膨胀(释能)造陆、大陆向两极移动”的新学说(1982年)。认为地球成因与演变同其它天体一样,是在星际物质集中下发生的能量释放过程。由于地球水分子多,能量释放缓慢亦使陆地生成缓慢,陆地是其后产生的。陆地主要生成在地球自转离心力、日月引力、地球张力(内能膨胀)的最强区。这样不仅使地球会演变成椭球体,同时膨胀区大陆在向两极方向移动中,便发生海陆变迁与地表形变。  相似文献   
977.
局部Slepian函数是将局部区域内的地球物理信号转化为空间谱的一种方法,其可以保证在球面上局部范围内获得最优谱平滑解,非常适用于局部范围地球物理信号的研究.本文利用中国陆态网西南地区72个测站的连续GPS观测资料分析川云渝地区陆地水负荷形变特征,并基于Slepian函数方法解算60阶的空间谱基函数,结合弹性质量负荷理论研究了川云渝地区2011年至2015年陆地水储量变化的时空分布模式.针对Slepian函数的边界效应问题,本文使用GLDAS格网数据计算得到站点处垂直负荷位移时间序列,然后利用该位移数据来进行水储量变化恢复实验,结果表明当边界扩充为3°时能较好地恢复GLDAS模型输出的陆地水储量变化.通过对比区域内GPS、GRACE、GLDAS得到的等效水高以及降雨数据,发现季节性降水是陆地水变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子,GPS反演结果与GRACE和GLDAS数据具有较强的空间一致性.云南地区周年变化要强于川渝地区,其中云南西部的山区陆地水变化最大,约为30 cm,最小为川北以及重庆地区仅为7 cm.相较于GPS反演结果,GRACE与GLDAS明显低估了陆地水储量的季节性变化,分别达到24%和47%.比较分析地区内平均等效水高时间序列的相位发现,GPS得到的陆地水变化与降雨数据一致性较好,而GRACE与GLDAS存在一到两个月左右的时延.同时GPS能较好的探测出2015年1月左右南方地区大范围的强降水,而GRACE与GLDAS并没有体现出该现象,说明GPS能更为灵敏地探测到局部地区陆地水的变化.在站点等效水高时间序列上,GPS与GRACE的相关性总体上要优于GPS与GLDAS,陆地水周年变化较大的云南和四川西部地区站点三种数据间相关性较好,而其他季节性信号不明显的地区则相关性较差.本文的研究表明运用GPS-Slepian方法能够独立地监测高时空分辨率的陆地水储量变化,是作为当前补充GRACE观测资料空缺期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978.
979.
邱江涛  季灵运  刘雷  刘传金 《地震地质》2021,43(6):1586-1599
2020年西藏尼玛MW6.3地震发生在羌塘块体中部、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系内的半地堑盆地内,基于震源机制解确定的发震断层存在较大差异.文中采用InSAR技术和Sentinel-1卫星升、降轨SAR数据获取了同震形变场,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确定了发震断层参数,基于非均匀位错模型获得了断层面上的精细滑动分布.结果表明:1)在升、降轨InSAR同震形变场中,尼玛地震引起一椭圆形沉降区(长约12km,宽约8km),最大LOS向沉降值分别为-0.298m、-0.238m.2)同震位错以正断倾滑为主,兼有少许走滑分量,滑动主要集中在3~12km深度,最大滑动量达1.1 m,位于7km深处.3)发震断层为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西侧的分支断层,走向约为30°,倾角约为68°,滑动角约为-73°.4)此次地震的破裂模式显示依布茶卡-日干配错走滑断裂存在张性应力积累,羌塘块体中部处于张性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980.
基于D-InSAR三轨法的北京平原区地表形变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琦  赵文吉 《地理空间信息》2013,11(2):146-148,154
首先阐述了D-InSAR三轨法提取地表形变的基本原理,以北京平原区为实验区域,利用2009年9月到2010年4月间时隔210 d的三景Envisat ASAR数据进行解算,获取了该时间段内北京市城区范围内的整体地表形变,并将其与常规水准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验区监测结果范围与传统测量方法累计沉降量等值线吻合较好,D-InSAR三轨法能很好地反映实验区域的地面沉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