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4篇
  免费   533篇
  国内免费   783篇
测绘学   93篇
大气科学   438篇
地球物理   366篇
地质学   1806篇
海洋学   524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64篇
自然地理   123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4篇
  1952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61.
生物喀斯特及其微形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物喀斯特是由生物作用和岩石的可溶性共同作用形成的特殊形态及其过程,本文在回顾和讨论了生物喀斯特的产生、定义、概念及其研究内容后,着重讨论了生物喀斯特微形态研究的概念、意义和研究方法、指出了生物喀斯特微形态研究是具有独特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重要理论实践意义的研究体系,提出了生物喀斯特微形态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862.
湖南宁乡钾镁煌斑岩中火山微球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次研究从钾镁煌斑岩中挑选出上万个微球粒进行了系统研究。微球粒有三种:无磁性无色透明—半透明浅黄色、棕褐色至不透明黑色;弱磁性—强磁性黑色;强磁性钢灰色铁质。除微球粒外,还有岩浆溅射碎片和炉渣伏溅射碎片等火山尘。微球粒具有火山喷发条件下可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表面结构和内部结构。其化学成分主要为:(1)贫铁型,富Si、Mg、Ca、P,贫Ti、Mn、K;(2)富铁型,富Si、Ti、Mn、K,贫Ca、Mg、P;(3)高铁型,以Fe为主。单个微球粒中还出现高Si相和高Si、Mg相。据微球粒化学成分的多样性推测,在钾镁煌斑岩浆侵位至地壳深部环境下,经历过液态熔离作用,当火山喷发时,在快速冷凝条件下形成火山微球粒。  相似文献   
863.
采用连续激光直接对岩石光片样品微区熔样,以高灵敏度、高精确度的质谱计测试,对南极乔治王岛玄武岩样品进行(40)Ar-(39)Ar法定年,取得了成功。样品置反应堆中心E-5孔道,以1.8×10(18)n/cm2的快中子总通量照射,时间为50h,放射性冷却后进行测定。样品的加热源为自行设计的Nd:YAG固体激光器,以He-Ne准激光器导光。测定中对4个250μm直径的微区分别在1500℃高温熔融,经Zr-Al泵纯化的气体用MM1200质谱计测量氩同位素各峰值。经计算得到该样品的等时年龄为52.4±1.1Ma,远远低于江个点的视年龄值,而((40)Ar/(36)Ar)>>295.5。这不仅证明该样品含有过剩氩,同时也证明了由K-Ar稀释法得到的偏高年龄值亦是样品中存在过剩氩造成的。激光微区等时年龄的获得进一步厘定了南极乔治王岛北海岸火山岩时代为第三纪,同时证明了我们建立的激光质谱微区、微粒熔样和测定技术是可行的和成功的。  相似文献   
864.
中国大陆微玻璃陨石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65.
周志澄 《地层学杂志》1995,19(4):250-258
云南永德鱼塘寨石炭-二叠界线剖面沉积连续、化石丰富,可作为滇西地区的代表性剖面,自石洞寺组至草坝山头组底部灰岩可划分出16种主要的碳酸盐微相类型,分别形成于外陆架、中陆架和内陆架环境。  相似文献   
866.
源岩层系油气已成为世界油气工业体系中举足轻重的重点领域,未来发展潜力很大。本文通过深入解读含油气源岩层系的地质形成条件,发现储集层属性和烃源岩属性在根本上决定了源岩层系油气成功开发的技术路径。储集层属性是指储集层储存和渗滤油气的物理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地史时期微—纳米级孔- 喉- 缝系统充注和聚集了大面积连续型油气资源,人工压裂形成缝网系统突破了致密储层的连通属性短板,成功开发了规模油气资源,突破流动属性短板可能是另一个发展方向。烃源岩属性是指烃源岩滞留、转化和排出油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已转化的滞留油气和未转化的残留有机质,滞留及潜在烃类资源规模巨大,地下人工加热等方式理论上可突破烃源岩的有机质数量和成熟度属性短板,可能是实现成功开发的有效路径。储集层属性和烃源岩属性是实现源岩层系油气规模发展的内在潜质基础,公共属性参数是外部环境基础。造缝产烃还是改质造烃?前提是准确研判优选何种内在属性参数,基础是系统整合优化所有外在属性参数,推动实现源岩层系油气商业化可持续发展,未来中低熟富有机质页岩及油页岩、中高熟富气态烃页岩层系、低变质程度富油煤岩、深层可气化煤炭等是值得期待的战略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867.
我们用新的时间分辨率短至8ms 的2 .6 ~3 .8GHz 微波动态频谱仪在1998 年4 月15 日爆发和1997 年11 月3 日爆发中发现了微U 型爆发。其顶部频率为3 .2 ~3 .4GHz( 相应的等离子体密度:基波:1 .2 ×1011 - 1 .4 ×1011/cm 3 ,二次谐波:3 .2 ×1010 - 3 .5 ×1010/cm 3) ;根部频率为3 .4 ~3 .6GHz;单个U 型爆发的频率范围为60 ~220 MHz ;上升段频漂率为7 ~28GHz/s;上升段持续时间为8 ~24ms;寿命为16 ~48ms;偏振度大于80 % 。在活动区为偶极子磁场的假设下,估计源区高度约为1 .3 ×104 公里,单一环的高度为250 ~800 公里。由此得出结论:1 .由于高频漂率和高偏振度,似乎发现的微U 型爆发不是Ⅲ型爆发形成,而是尖峰辐射(Spike) 形成。2 .我们发现的是小尺度的微磁环,其尺度与Spike 辐射的寿命相当。我们在1997 年11 月2 日的爆发中发现平均周期为数十ms 的准周期振荡群。在高密度流管的磁声波MHD 振荡条件下,可取得磁环半径约90 公里的结果。由此可以得到微磁环物理尺度的图象  相似文献   
868.
针对2018年3月16—17日四川盆地西北部一次典型层状云降水天气过程,利用云模式、卫星、雷达、探空等资料,分析了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和物理响应。同时,基于雨滴谱观测数据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微物理特征分析,重点研究了粒径速度谱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人工增雨作业后,不同粒径、不同粒速的粒子数变化明显,大滴粒子显著增多,雨滴谱变宽,0.437~1.625mm粒径谱和1.5~5.2m/s速度谱明显变宽;同时,粒径和粒子速度无明显跃变,区间值分布相对集中在粒径0.312~2.125mm、粒速1.1~6.8m/s,人工增雨作业对降水粒子的粒径和粒子速度改变有限。人工增雨作业影响时段,降水强度和雨含水量以及总数浓度和有效粒径,依然保持与自然降水时段各自峰值、谷值、震荡态势的一致性,人工增雨作业不改变各物理量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69.
本文以2020年8月21日在祁连山开展的人工增雨外场试验为例,分析了祁连山北坡雨滴谱特征和增雨作业前后雨滴谱特征参量和谱型的变化。结果表明:虽然此次降水不均匀,但北坡3个试验点微物理参量特征值的演变较接近,平均雨滴谱谱宽均较小,谱型基本一致,均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0.5mm左右。Gamma分布对雨滴谱的拟合效果较好,分布曲线能较准确地反映实际雨滴谱的分布形态,但在峰值段(0.5mm)拟合值有偏差,拟合结果略小于实测谱。Z-I之间满足对数相关,拟合优度R~2值都在0.86以上,有较好的拟合关系。作业后雨滴尺度、总数浓度、雨强等均出现增大趋势,作业后雨滴谱的谱宽逐渐增大,作业后10min,峰型由单峰转变为双峰,作业后30min、60min,谱宽持续增大,说明此时云内小雨滴间的碰并过程开始出现,产生了较大尺度的雨滴。  相似文献   
870.
台风可以改变海面波浪状态并激发出微地动信号,该信号可以传播至陆地并被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到。本研究以201601号台风"尼伯特"为例,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分析了7月3日12时至7月9日0时台风期间中国台湾和日本114个宽频带地震仪垂向分量信号功率谱特征。分析结果发现,在7月5日至7月7日之间,当台风距离台站1500~2000km时,中国台湾、琉球群岛及屋久岛的33个地震台站的地振动信号功率谱密度值显著增强,7月5日前后,在0.4Hz频率左右出现功率谱密度值增强的现象,之后由高频转至低频,7月7日左右功率谱密度值增强频率变化至约0.2Hz。利用全球地震背景噪声能量辐射模型模拟KGM台站所在位置(128.22°E,26.76°N)的双频微地动功率谱,结果表明7月5日至7日0.2~0.4Hz功率谱密度值增强,频率由约0.4Hz变化至0.2Hz的现象为海岸线反射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