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0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427篇
测绘学   73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817篇
海洋学   68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08篇
自然地理   38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用林木生物量回归方程,求得川西南干热河谷五年生赤桉纯林中乔木层生物量13133.9kg/ha(年平均生长量8079.7kg/ha),草本层生物量552.0kg/ha(枯落物现存量591.6kg/ha);赤桉与山毛豆混交林林分生物量27186.9kg/ha,其中赤桉生物量16494.3kg/ha(年平均生长量6620.2kg/ha),灌木层生物量10363.6kg/ha,草本层生物量329.0kg/ha(枯落物现存量1264.3kg/ha).混交林中赤桉生长好于纯林中赤桉的生长。林分营养元素含量不同植物差别很大,同种植物各器官也有所差别.各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顺序一般为:ca>N>Mg>K>P,P是林地土壤缺乏的元素。  相似文献   
102.
宁夏沙地主要灌木饲料林树种经济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对大量的野外调查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宁夏沙地主要灌木饲料林树种毛条、柠条、沙柳、花棒丛生物量(鲜重)(地上部分)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用半定位观测方法测定了这四个灌木树种丛生物量(鲜重)可食部分与不可食部分之比以及生物量的干鲜比,并给出了它们的营养成分。可为灌木饲料林的经营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3.
微生物方法在东海某区油气勘查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张建培  王飞 《物探与化探》1995,19(6):474-477
微生物方法在东海某区油气勘查中的应用效果张建培,王飞(上海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上海20012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分析测试精度的不断提高,油气化探方法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微生物方法作为油气化探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在国内尚未很好地开展,我们在东...  相似文献   
104.
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利用气象卫生NOA/AVHRR资料监测植被状况的植被指数,阐述了建立这些植被指数的基本思路和它们的基本性能,并对这些指数与前常用的植被指数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5.
106.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有孝  孟仟祥 《沉积学报》1990,8(4):104-114
本文研究了我国塔里木盆地上石炭统海相碳酸盐地层中的晶洞油苗和下奥陶统灰岩裂隙中沥青脉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上石炭统生物灰岩晶洞中的液体油苗成熟度较高,具低姥植比,正构烷烃偶数碳优势,高碳数藿烷丰度较高,αβ-C35藿烷略大于αβ-C34藿烷等特征。这可与围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相类比。下奥陶统灰岩裂隙中的沥青脉,其生物标志化合物主要由25-降藿烷、8,14-断藿烷以及D环芳构化8,14-断藿烷等系列化合物组成。沥青脉芳烃的去甲基化作用也异常强烈。菲系列化合物中,菲含量为72.5%。资料表明,沥青脉可能来源于盆地深部储集层中的原油,曾经历过较高的地热作用,运移至浅层后又遭受到微生物降解和氧化等作用而形成。这为评价盆地深部的含油气性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7.
温度是成油的主要因素,除热作用外,生物作用也是形成天然气的重要因素。微生物活动是在沉积过程中发生最早的活动,它具有体积小、面积大、繁殖速度快的优越体制。微生物的活动范围不限于生物成因气藏分布的1200m的埋藏深度,在深达3000m以内都是非常活跃的。红菌最活跃的温度是4~75℃,一般地温梯度为1.8~3.2℃/100m,至1200m仅为20~30℃。在高于20℃的条件下,甲烷菌的产率随温度上升而提高。一般生油门限的温度为  相似文献   
108.
本文通过笔者实际考察资料及国内外学者研究资料,综合分析了叠层石与沉积矿产关系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叠层石和造叠层石底栖微生物群落对铁、铜、多金属、磷、锰等矿产的成矿作用。叠层石可以溉括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成矿作用:①叠层石为容矿体,其本身就是一种矿石类型;②叠层石不含矿,其岩礁为矿的间隔体。后者是一种金属硫化物避开叠层石岩礁而在礁侧沉积成巨大的富矿模式。  相似文献   
109.
110.
李珍福  李学军 《铀矿地质》1994,10(6):360-366
壤中蜡样芽孢杆菌找矿法是微生物地球化学探矿方法之一。本文叙述了蜡样芽孢杆菌法的找矿原理、野外工作方法、室内测量技术、野外初步试验的地质效果以及测量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在已知隐伏金矿床(点)和铀矿床(点)上测得了明显的蜡样芽孢杆菌计数异常,并在460铀(钼)矿床外围的铀矿化远景地段进行了试验,地质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