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69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伽师强震群区震源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探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穿过伽师强震群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提供了研究区从地表直至莫霍界面的地壳细结构图像.探测结果表明:研究区上、下地壳分界面埋深约20~30 km,莫霍界面埋深约52~58 km.上地壳内部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射图像.上地壳上部为沉积盖层,厚度约8~9 km,盖层内部反射成层分布,显示了稳定而连续的沉积特点;上地壳下部则为“反射透明”背景下存在的叠层状反射带.下地壳内部呈现明显的反射性质,具体体现在上、下地壳分界面和莫霍间断面都表现为具有一定持续时间的多循环反射叠层结构特征.时间剖面上所有反射事件由北东向南西下倾的整体图像直观地反映了塔里木盆地地壳变形而向西昆仑下插入的事实.剖面47km桩号附近,上地壳下部至壳幔过渡带以上地壳范围内存在一条高倾角的深断裂,具有走滑性质,本研究认为该深断裂与1997年伽师强震群的发生密切相关,推断它为伽师强震群的发震构造.而时间剖面上壳幔过渡带反射的连续性则说明该断裂没有向下穿过莫霍面.存在于上地壳上部的两条高倾角的浅部断层可能对应于地质推测的麦盖提—下苏洪断裂带,它们与位于其下方的地壳深断裂构成了伽师强震群可能的深、浅构造关系.  相似文献   
82.
2003年6月青岛震群地震震源机制与震源区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3年6月青岛震群波形资料,由P波、SV波、SH波初动和它们之间的振幅比,联合计算了ML≥2.9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震群发生前期,震源机制较为一致,P轴与北东东(80°)近水平方向的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一致,震群发生后期震源机制变化相对较大。上述现象相对于强震P轴方向与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一致,而余震P轴絮乱的现象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相对于强震在震后引起的主压应力方向变化(约40°~96°)来说,青岛震群地震引起震源区P轴的变化(约45°)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3.
伽师强震群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俊猛  卢芳  嘉世旭  徐强  唐伟 《地震研究》2006,29(4):338-343
根据天山造山带及其两侧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岩石圈二维速度结构、二维密度结构、二维电性结构、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以及大地热流和震源深度的分布,再结合对新疆西北部的蛇绿岩带、高压变质带和岩浆岩分布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天山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层间插入消减”模型。该模型认为,塔里木板块的中上地壳在库尔勒断裂附近向天山造山带的中下地壳层间插入;而下地壳连同岩石圈地幔向天山造山带的上地幔俯冲消减。在天山的西段(哈萨克斯坦境内),费尔干纳地块由北向南插入到南天山之下约180km的深处,在其东段(中国境内),塔里木盆地由南向北插入南天山之下。这两个具有不同方向的下降板片的接触部位为费尔干纳走滑断裂。我国的伽师、喀什、乌恰地震区均落在这两个具有不同俯冲方向板块的结合部位附近,有着特殊的深部构造背景。南、北两大板块的双向挤压必定产生强大的应力,在地震区附近,这种应力的积累与释放具有4个显著的特点:(1)板片的俯冲消减速度约高达每年22mm左右;(2)应力的积累与释放速率加快;(3)应力释放较容易;(4)应力释放较为集中。这4个特点可能是伽师地区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发生数次强震的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84.
85.
2006年4月3日,山西代县发生震群活动。此次地震前,河北易县台钻孔体应变仪观测到潮汐因子异常变化,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分析人员根据此资料对该地震进行了比较准确的预报。本文报告了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6.
依据延怀盆地深部的地温地压条件,用模拟实验方法测定了该区代表性岩石的纵波和横波速度以及石英、角闪石在一定深度相变引起的波速变化,提出在中地壳同时具备低速高导的物质可能不是含石英多的岩石而可能是含水矿物多的岩石;讨论了研究区的地壳组成,认为上地壳的上部可能是由泥质灰岩一类的岩石组成,下部可能是由花岗闪长岩一类的岩石组成,没有低速高导层的地区可能是由花岗闪长岩和石英岩等组成,有低速高导层的地区可能由角闪岩相的岩石组成,下地壳可能由角闪片麻岩、中长麻粒岩、辉石麻粒岩等组成  相似文献   
87.
20世纪70年代以来,山西的地震台网日趋完善,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中小地震记录资料。本文按陆远忠等同志确定震群的原则,共收集1970—1989年发生的震群和非震群序列的资料,逐个估算了它们的震源体积,并针对震源体与震级等可能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8.
89.
90.
闽,赣地区小震群性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地震频度衰减系数h值,震群能量释放均匀度u值、震群归一化熵值K等地震活动参数的统计分析,研究了长汀震群以及闽赣地区其它小震群的殊征,认为长汀震群是一次无前兆性质的正常地震活动,而龙南震群是一次前兆性震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