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91篇
  免费   2996篇
  国内免费   5089篇
测绘学   1290篇
大气科学   1126篇
地球物理   2555篇
地质学   10410篇
海洋学   1606篇
天文学   182篇
综合类   940篇
自然地理   1467篇
  2024年   161篇
  2023年   661篇
  2022年   735篇
  2021年   738篇
  2020年   643篇
  2019年   832篇
  2018年   587篇
  2017年   638篇
  2016年   664篇
  2015年   755篇
  2014年   961篇
  2013年   838篇
  2012年   910篇
  2011年   953篇
  2010年   892篇
  2009年   898篇
  2008年   975篇
  2007年   1019篇
  2006年   931篇
  2005年   809篇
  2004年   759篇
  2003年   479篇
  2002年   309篇
  2001年   313篇
  2000年   282篇
  1999年   298篇
  1998年   286篇
  1997年   161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138篇
  1992年   154篇
  1991年   120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5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集中黄土高原有古地磁, 古生物资料的红黏土-黄土风尘土状地层剖面, 对比并归并到一个相对完好的红黏土-黄土基础剖面上, 得到一个含有大约从8.0 Ma B.P. 晚中新世中期到第四纪晚期各时段含哺乳动物化石序列的综合地质剖面. 根据有关资料, 将该综合剖面划分为12个地层段, 除两个段缺化石外, 其余的皆含其特有的化石组合, 从下向上依次为含第一化石组合的第一地层段到含第十二化石组合的第十二地层段. 逐个分析所含哺乳类化石的特征, 恢复其生活时的气候环境. 黄土高原红黏土-黄土沉积时的气候环境从老到新大致是: 由晚中新世中期起的热-半干半湿、较暖半湿、暖较湿→上新世的微暖湿、凉干、较暖湿→第四纪冷干与温半湿频繁交替; 有从晚中新世中期起的稀树灌丛草原、多树灌丛草原、亚热带森林草原→上新世的稀树草原、干草原及第四纪的灌丛草原、干草原、荒漠的变化. 新近纪期间的气候环境是在暖湿背景上的变化, 波动幅度不很大, 高原各地的情况基本一致; 第四纪期间的则是在冷干背景上的变化, 波动幅度较大. 由新近纪进入第四纪气候是一个较显著的突变. 从更新世初期起黄土高原的气候环境就明显地显示了东南较西北暖湿的地域差别.  相似文献   
992.
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粒度特征及其对成因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甘肃秦安QA-I中新世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 并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及代表性河湖相沉积样品的粒度特征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中新世和第四纪黄土、古土壤样品具有相似的粒度分布特征, 而与河湖相沉积有较大区别. 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一样, 黄土层粒度较粗, 而古土壤层粒度较细, 反映了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 从长尺度上看, 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中值粒径与沉积速率的变化大致同步, 与北太平洋深海风尘沉积通量变化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上述结果不仅进一步证实研究序列的风成成因, 而且说明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粒度变化与源区的干旱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3.
我国在井-含水层系统对地震波同震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井-含水层系统对地震波同震响应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对我国最近几年发表的关于此类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分类总结,得到了目前国内关于井-含水层系统对地震波同震响应研究的六个方向的研究进展,在文章的最后列举了目前井-含水层系统对地震波同震响应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4.
对2004年鲁西南两次台风影响造成的大~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作用下的降水,若有台风低压参与,系统均得以发展,雨势进一步加强。台风低压与西风槽结合及结合点位置,对鲁西南暴雨的形成均很重要。如副高强盛西进时,一般台风低压偏西,与西风槽结合点偏西;副高东退时,结合点一般偏东。  相似文献   
995.
大同市地下水开采的有关资料表明,自1981年以来大同市地下水开始超采,致使大同市地下水各降落漏斗已逐渐靠拢或合并,已经形成了一占据大同大半市区的降落漏斗。通过对大同市各地下水取水点超采量的变化、地面沉降的发生时间与相应位置、地裂缝产生的规律、地质构造的区域背景资料的详细对比与分析,说明了地下水严重超采是导致大同市地面沉降与地裂缝产生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996.
布卡拉曼加拉贝氏牙形石动物群首次在西藏阿里日土县多玛区脱塔拉剖面的吞龙共巴组底部发现,主要由Rabeignathus bucaramangus,Sweetognathus whitei,Sweetognathus ironatus和Mesogondolella cf.bissilli组成,指示的地层时代为Artinskian中晚期-Kungurian早期.此前,该动物群仅发现于美国犹他州、堪萨斯州、哥伦比亚的布卡拉曼加、帕米尔东南部和中国滇西保山地区.该牙形石动物群的产出地点位于班公湖以北、龙木错以南的喀喇昆仑地层分区,跨越了班公湖-怒江断裂带北界,而这一动物群被认为是冈瓦纳北缘浅海区特有的浅水相类型,因此推测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可能不是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相似文献   
997.
青海南部治多县扎河地区发现中二叠世放射虫化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青海南部扎河地区通天河蛇绿混杂岩带(东段)中新发现一套泥质-硅质岩地层,为甘孜-理塘结合带西段的组成部分.首次在硅质岩中发现放射虫化石Pseudoalbaillella longtanensis Sheng et Wang,Cauletellidae gen.et sp.indet.,Entactiniidaegen.et sp.indet.,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表明甘孜-理塘结合带西段中二叠世深水沉积盆地的存在.  相似文献   
998.
藏北羌塘丁固—加措地区康托组的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西藏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创建康托组以来,康托组岩石地层单位广泛应用于羌塘地区,普遍认为其时代为新近纪.笔者于丁固-加措地区的康托组地层中采获古近纪轮藻化石Obtusocharat sp.,O.lanpingenis,Gyrogona qinajiangica和部分孢粉化石,并在康托组底部安山岩中获K-Ar年龄65.1~66.5Ma.上述轮藻组合与同位素年龄指示的地层时代为古新世-始新世,据此将测区康托组的时代确定为古近纪.由于测区康托组之上被唢纳湖组或鱼鳞山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因此康托组时代的确定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测区新生代地层系统,还指示测区在康托组与唢纳湖组或鱼鳞山组之间发生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999.
藏北赤布张错南部帮麦锑金矿点的地质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卜建军  段其发 《地质通报》2006,25(1):273-276
在1:25万赤布张错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了帮麦锑金矿点,本矿点属于美多-尕尔巴阔尔锑、汞、砷成矿带.介绍了帮麦锑金矿点的地质概况和矿化特征,并与该矿带中规模最大、最典型的美多矿床作了比较,认为帮麦锑金矿点在矿种类型和时空分布上有别于美多-尕尔巴阔尔锑、汞、砷成矿带上其他已知的矿床或矿点,说明该矿带向北西延伸部分表现出了新的特点:矿体主要赋存于北西向断裂带内,金的含量增加,矿体与硅质岩关系不大,在成矿时间上可能早于美多等赋存于北东向断裂中的矿床.  相似文献   
1000.
稻谷安全种植土壤重金属限值的基于置信区间评价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生  李瑞敏 《地质通报》2006,25(5):616-620
由于现有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在应用于浙江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过程中过于严格,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过程中Ⅰ类土壤过少并与实际情况不符.本文以Cd元素为例提出基于土壤-籽实生态安全响应关系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性置信区间评价法,并应用于浙江省上虞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值的确定.通过描述具体的计算过程得出Cd的安全界限值、基本安全界限值和危险界限值分别为324μg/kg、563μg/kg和802μg/kg.得出的3个界限值比较符合浙江省上虞市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