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0篇
  免费   272篇
  国内免费   707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1101篇
海洋学   59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10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31.
张家口水泉沟碱性杂岩体单颗粒锆石^207Pb/^206Pb年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用单颗粒锆石铅蒸发-沉积法分析张家口地区赋金水泉沟碱性杂岩体形成时代,保持封闭体系3颗锆石的^207Pb/^206Pb值表面年龄在1607-1667Ma之间,与锆石U-Pb法上交点年龄(1718±65)Ma基本一致,水泉沟碱性杂岩体是16-17亿前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2.
方建勇  陈坚 《台湾海峡》2008,27(2):221-229
本文根据2004年7月25日至8月10日在台湾浅滩及其邻近海域获取的悬浮体样品,采用了"微孔滤膜法"取得数据,利用偏光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结果表明:悬浮体含量在水平分布上为由近岸向外逐渐降低,总体上表层悬浮体含量高于底层;悬浮体的成分包括粗颗粒组份(它生矿物碎屑、自生矿物和生源碎屑)和细颗粒组份(无机矿物颗粒和超微生源颗粒),其中表层矿物碎屑分布特征为由岸向外递减,底层矿物碎屑则为近岸低、浅滩区高和浅滩外侧低;自生矿物和表层生源碎屑都具有自岸向外增加的特点;细颗粒组份中无机矿物颗粒为主,超微生源颗粒含量较少.研究区悬浮体分布受水文因素、物质来源及海底地形的影响,中国大陆陆源输入影响研究区悬浮体成分及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3.
Dissolved and particulate thorium-234,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in the upper 150 m of water columns from five stations in the Prydz Bay, the Southern Ocean were determined during the 22nd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from November 2005 to March 2006 ). The disequilibria between thorium-234 and its parent uranium-238 in upper layer was used to derive the averaged residence time of thorium-234, which decreased along with the latitude to the south and a minimum value, 1 - 8 d for particulate thorium-234 and 29 - 48 d for dissolved thorium-234, appeared at the medium latitude station, and the export fluxes of thorium-234 were calculated too and 'a maximum value, 0. 35 -0. 63 Bq/(m^3 · d) for the particulate thorium-234 and 0. 44 -0. 65 Bq/ (m^3 ·d) for the dissolved thorium-234, appeared at the same station. The export fluxes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at different water columns were derived by two methods with irreversible scavenging model, and the averaged values were 104. 7 mmol/ ( m2 · d ) ( E method) and 120. 6 mmol/( m2·d ) ( B method ),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a relatively high new production would exist in summer in the Prydz Bay where it will play a potential significant role in sequestering the absorption CO2 to deeper ocean.  相似文献   
134.
采用序批式实验,分别以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为吸附材料,考察接触时间、pH等因素对废水中Pb2+生物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对低浓度Pb2+(0~20 mg/L)能在3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当Pb2+浓度在20~100 mg/L时,浓度越低,达到平衡时间越快,以被动吸附为主.在Pb2+低浓度条件下(0~20 mg/L),初始pH为4~5时,Pb2+的去除率达99%以上,且初始pH值是影响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生物吸附Pb2+的重要因素.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对Pb2+的生物吸附符合朗缪尔(Langmuir)方程,在pH为4及25 ℃下,活性污泥饱和吸附量为59.88 mg/g,颗粒污泥饱和吸附量为80.65 mg/g.因此,活性污泥和颗粒污泥可作为有效的生物吸附剂处理低浓度(0~20 mg/L)含铅废水,且颗粒污泥比活性污泥的生物吸附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5.
基于现场光谱数据的珠江口MERIS悬浮泥沙分段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珠江口海域4个航次共59个站位的实测遥感反射比和悬浮泥沙数据(悬浮泥沙浓度范围为4-140g·m-3),建立了利用MERIS遥感数据反演珠江口悬浮泥沙浓度的分段算法.算法以Rrs(620)/Rrs(560)=0.9为阈值,当Rrs(620)/Rrs(560)<0.9时,红绿波段比值可以较好地反演悬浮泥沙浓度.随着悬浮泥沙浓度的增加,Rrs(620)/Rrs(560)>0.9,红绿比值趋于饱和,对悬浮泥沙的变化响应不敏感,此时采用包含红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波段比值提取水体的悬浮泥沙浓度.利用该分段算法从MERIS遥感图像中提取珠江口水体的悬浮泥沙浓度分布,得到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6.
西沙海槽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中新世琼东南盆地快速构造沉降,沉积欠补偿形成了西沙海槽。西沙海槽上部高陡带为悬浮沉积体系,下部低缓带为浊流滑塌沉积体系,槽底平缓带为河流沉积体系。不同于浊流沉积小而散,深海河流沉积为稳定的贯穿整个海槽的大储层。由于深海河流沉积体系稳、远、大的特点,其注定成为世界深水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7.
济阳拗陷坨147井沙三段岩心的颗粒流沉积中.存在一系列特殊的同沉积期变形构造。包括:颗粒流向下侵蚀。并沿纹层面挤入到下伏油页岩层中.形成伸长状的小砂体;砂楔上部的泥页岩薄层在后续流体的冲刷下向后翻卷变形;翻卷片被撕裂、断开混入到颗粒流中。并被流体拖曳变形;变形体被继续拖曳形成脉状分叉的拖曳痕。上述几种现象可以构成一个连续的变化序列,与油页岩的薄互层和颗粒流的流体是形成上述连续变形构造的重要条件。对这种现象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重力流的冲刷、沉积过程。  相似文献   
138.
<正>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类动物疾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以往  相似文献   
139.
《海洋世界》2008,(3):7-7
逆转录病毒HIV侵入宿主细胞后,可在细胞内合成RNA和新的病毒颗粒,最终导致艾滋病。一些灵长类动物对HIV具有免疫力。HIV在物种问的传播过程中,一些辅助基因和蛋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伦敦大学学院(UCL)的科学家们发现,对HIV有免疫力的猴子体内的一个辅助基因发生了改变——它与另一个基因“融合”在一起。“融合效应”使原来的基因获得“捕捉病毒并摧毁之”的功能。正是这个功能使部分灵长类动物具有对HIV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