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7篇
  免费   275篇
  国内免费   710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1101篇
海洋学   59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10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李希  张升  童晨曦  盛岱超  李鹏 《岩土力学》2015,36(Z1):305-309
在荷载等因素作用下发生颗粒破碎是岩土材料的固有属性,选择合适的颗粒破碎状态表征指标是颗粒破碎问题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基于颗粒破碎导致细颗粒含量增加,级配曲线抬升并趋向于分形的客观事实,提出了利用级配曲线的拟合直线的斜率和相关系数的变化规律描述颗粒破碎状态及其演化的新方法。在该基础上,提出了表征颗粒破碎状态的破碎分形指数及破碎分形相关性指数的概念,阐述了二者随颗粒破碎的发展规律。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提出的状态指标与试验结果能够很好的吻合,颗粒破碎状态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能够表征颗粒破碎难易程度及其发展趋势,为研究颗粒破碎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2.
基于2010年10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东海调查公共航次所获得的数据和悬浮体样品,使用ICP-AES、ICP-MS仪器对悬浮体中的主、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对悬浮体中元素组成、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体中主量元素铝、镁、铁、钙等含量为1%~30%,含量以铝为主;微量元素镉、铬、钴、铜、锰、镍、铅、钒等含量为n×10-6~n×10-9,以锰最高;铝与铁、锰以及大部分的微量元素都有良好的相关性,指示这些主量元素以陆源输入为主和微量元素被细颗粒物质吸附为主的特征。水团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颗粒态地球化学组分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铝、铁及铬、钴、铜、锰、镍、钒等元素受水团的制约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93.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近海岸悬浮泥沙定量化遥感反演的研究进展及悬浮泥沙遥感反演模型的建立方法,通过对国内外近年研究的部分悬浮泥沙遥感反演模型进行简单分类、对比分析得出其优缺点,并针对部分悬浮泥沙遥感反演模型的不足和目前遥感技术在悬浮泥沙定量反演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肤浅见解。  相似文献   
994.
雷电     
《气象知识》2012,(3):50-53
夏天经常可看到延伸至高空中的积雨云,雷电就发生在积雨云中。在积雨云中,水或冰的小颗粒会因强烈摩擦撞击而产生电荷,并分成正、负两种。由于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不导电,电荷就会逐渐累积,等到超过一定限度之后,会一下子全部释放出来(放电)。正负电荷中和时产生很强的光,叫做闪电;放电现象发生时产生的热使得空气膨胀发出声音(雷鸣),就是打雷。一般人们都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其实这两种现象是同时发生的。  相似文献   
995.
中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流是连接海洋和陆地两大碳库的纽带,其碳通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的数据为基础,就中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5-2005年,中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平均为29.57 TgC.yr-1,占河流入海碳通量的42%,其中有机碳占36.02%,无机碳占63.98%,长江、黄河和珠江的颗粒态碳通量占全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的96.25%。从2003年开始,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但颗粒态有机碳通量在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中所占的比重有所提高。2009年,全国通过河流泥沙输送到海洋中的碳仅为6.59 TgC,为1965-2005年平均输碳量的22.3%。由此可见,颗粒态碳通量在河流碳通量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为了准确评估中国河流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应对颗粒态碳通量进行细致研究。  相似文献   
996.
基于颗粒流理论研究土质边坡动力稳定性及其滑动过程是近年来滑坡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标定土体细观参数、模型建立、动力输入、动态监测等过程,利用PFC2D程序模拟了西吉县兴平乡堡湾村下马达子滑坡的失稳破坏运动过程,得到了该滑坡的破坏运动机理。得到如下结论:① 下马达子滑坡的失稳机制是在地震作用下斜坡前缘牵引、后缘推挤,使得坡肩受拉发生破坏,失稳后坡肩位置较大的速度和位移是地震滑坡破坏力强、致灾范围大的主要原因;② 黄土地震滑坡的滑坡后壁相对平缓,这是区别于重力滑坡的重要特征之一;③ 颗粒流模拟得到的滑坡前后相对高差和长度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因此,颗粒流方法可以用于地震滑坡滑距的预测。   相似文献   
997.
沂水南小尧金矿同位素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沂水南小尧金矿产干沂沭断裂带内汞丹山凸起上,赋矿围岩为古元古代花岗岩.对其形成时代及成因,历来争议颇大,主要认为是与前寒武纪变质热液有关的金矿床.本次研究对南小尧金矿矿石中的锆石用LA-ICPMS法进行单颗粒锆石微区U-pb年龄测定,获得锆石上交点年龄为(2 438±13)Ma和下交点年龄(116±20)Ma.从区域成矿条件分析,上交点年龄是赋矿围岩的形成年龄,结合南小尧金矿石中的钾长石矿物K-Ar年龄(94.3±1.4)Ma,其下交点年龄基本代表了金矿的形成时间,本区金矿的形成时代应在早白垩世中一晚期.  相似文献   
998.
颗粒沉降的格子Boltzmann模拟与PIV实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格子Boltzmann方法中引入大涡模拟,对球形颗粒在静水中沉降引起的紊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沉速与理论值以及粒子图像测速系统(PIV)实验结果吻合,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同时分析比较了颗粒沉降过程中尾部紊动流场分布以及尾流流速值,发现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趋势、数值基本一致,进一步说明了利用格子Boltzmann方法与大涡模拟技术相结合可以合理模拟泥沙颗粒在紊流区的沉降。  相似文献   
999.
颗粒是一种分形介质,其尺寸大到若干米,小到若干埃。通过颗粒系统各种密度函数的研究,可以得到微观方面—分形颗粒的粒径分布分维对系统的影响,对表征颗粒流动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分形介质DLK反映模型的一级反映扩散方程,把布朗颗粒的运动及热力学理论推广到风暴流场,得到Γ(t)-D模型,此模型把颗粒径的分布分维和颗粒的空间坐标(或位移)、密度(或浓度)等总体微观统计特征,及经过空间某一位置的速度、粒径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行为和颗粒流动的不均匀空间分布结构特征等丰富的信息为作我们研究颗粒运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地下水的不同类别及其特性,分析了包气带水、潜水以及承压水的影响及其预防措施。分析表明,对于包气带水和潜水其影响主要是引起基坑渗流,通过打隔水桩截断之即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对于承压水其影响主要是引起基坑突涌,分析了传统降水法(明沟排水、深井排水等)的效果及其存在的弊端。在新方法的研究中,基于球形颗粒理想化最松散堆积模型,研究了弹性条件下饱和土的力学特性。研究表明,基坑的破坏主要有两种方式,弯矩破坏和剪力破坏。利用材料力学原理分别计算出其最小隔水厚度hmin^s、hmin^w,理论分析表明,只要通过增设压板改变最大弯矩的值可以使hmin^s、hmin^w降到h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