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70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77篇
海洋学   3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造山带混杂岩地层构成的主要特色是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各阶段的不同来源、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变形变质程度、不同大小的各种构造岩片 (块 )或重叠、或位移、或缺失 ,形成现今统一的混杂物质场 .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方法则通过混杂堆积中的构造岩片四维裂拼复原分析 ,着重了解各构造岩片的原生生成时代、相环境、古大地构造背景和变形变质历程 .根据在东昆仑阿尼玛卿混杂岩带中新发现的放射虫、孢粉、遗迹化石等资料 ,对该混杂岩带的构造岩片 (块 )时态、相态进行了研究 ,为阿尼玛卿造山带的演化历程提供了精细解剖新资料 .  相似文献   
232.
黑龙江省东部裴德组砾石中放射虫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裴德组原指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龙爪沟群下部、中生代海相化石层之下的一套含煤的陆相火山碎屑岩地层,所含植物化石一般认为属于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的中侏罗世组合。裴德组下部的砾石中发现了放射虫化石,鉴定和对比的结果表明这些砾石来自东部的那丹哈达地体。对佳木斯地体和那丹哈达地体拼贴时限和拼贴地点的进一步分析则建议将“龙爪沟群”解体、裴德组形成的时代修正到白垩纪。  相似文献   
233.
肖文申  王汝建  叶瑛 《地球科学》2006,31(2):143-150
热带东太平洋8001柱状样晚第四纪以来放射虫标志种Buccinospharea invaginata和Collosphaera tuberosa的研究发现, 它们的初现面(FAD) 出现于柱深22cm和45cm处, 年龄分别为0.21Ma和0.42Ma.它们的初现面年龄与SPECMAP氧同位素记录结合为该柱建立了地层框架.该柱放射虫丰度、生源蛋白石和有机碳含量、粒度的分析显示, 大约在氧同位素11、9~8.4、5~3和1期, 高的放射虫总丰度、第四纪常见种丰度和始新世-渐新世种丰度大致对应于高的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 以及大约氧同位素5期以来增加的有机碳含量, 表明此期间贸易风增强, 搬运的陆源颗粒增大, 北赤道洋流加强, 导致上升流增强, 表层水生产力提高, 同时, 南极底层流的活动也加强.大约在氧同位素10、8.3~6和2期, 低的放射虫总丰度、第四纪常见种丰度和始新世-渐新世种丰度大致对应于减小的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 反映此期间贸易风减弱, 搬运的陆源颗粒减小, 北赤道洋流减弱, 导致上升流消失, 表层水生产力降低, 同时, 南极底层流的活动也减弱.   相似文献   
234.
煤山D剖面的放射虫动物群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卫红 《地球科学》2006,31(2):159-164
煤山D剖面长兴组的放射虫动物群的研究成果很少.对煤山D剖面的放射虫动物群进行了详细的鉴定、个体数量和种的数量的统计.结果表明: 煤山D剖面长兴组的放射虫动物群的相对丰度、简单分异度与长兴期海平面变化具有耦合性: 放射虫丰度、分异度较大的层位基本对应于长兴早期和长兴晚期2次最大海侵事件发生的层位.长兴早期放射虫的丰度和分异度较大(相对长兴晚期而言), 这与长兴早期水体相对较深有关.煤山剖面放射虫动物群与海平面变化之间的这种耦合性为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35.
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多孔放射虫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对2002年5月采自南海南部11个站位的28个浮游分层拖网样品的定量研究,初步分析了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多孔放射虫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共鉴定出116属221种多孔放射虫,其中泡沫虫目123种,占总种数的55.7%;罩笼虫目98种,占总种数的44.3%。罩笼虫目在个体数量上占优势,罩笼虫目与泡沫虫目个体数量之比平均达1.73。多孔放射虫的属种组成呈现明显的热带暖水动物群的组合面貌,优势种相当突出,其组成与南海中北部海区及其它低纬度大洋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反映了南海南部海区独特的多孔放射虫属种组成特征。多孔放射虫丰度在不同水层中因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平面分布趋势,惟一相似之处是高值多出现于西南或东北部海区;在垂直方向上基本呈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分布趋势,丰度和属种数最高值均出现于0—50m水层,在50m以深丰度和属种数均明显减少。各站位间简单分异度S变化幅度较大,在75—140种之间;而复合分异度H(s)变化幅度较小.在3.5-4.0之间。总体来说分异度值均比较高,表明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多孔放射虫种类多样性程度比较高,种群比较繁盛。  相似文献   
236.
皖南上溪群出露于“江南古陆”东北部,自下而上分为樟前组、板桥组、木坑组/环沙组和牛屋组,前人根据其中岩体的同位素年龄推定其时代为中元古代。在 20世纪 80年代后期开展的江南古陆是古陆还是造山带的大讨论中,上溪群的时代问题成了一个关键问题,而且也是了解造山带形成时代的关键问题。作者新近在皖南歙县附近的上溪群中发现了早古生代的放射虫化石和古蛋类化石。这是一个新的重要发现,它证明宿主地层上溪群,或至少其中的牛屋组,应是早寒武世沉积,其古地理环境应是古海洋,而不是古陆。其隆起和变质作用则更晚。该发现对于在研究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古地理学研究和能源矿产(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预测和勘探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37.
本文利用虎红染色和传统形态分析方法,首次揭示了孟加拉湾中部0~2600m水深放射虫类群(多囊虫、等辐骨虫、列足虫和稀孔虫)的垂向变化特征。多囊虫可生活于全水深,丰度最高值在叶绿素最大值层,表明大部分多囊虫偏好光线充足和营养丰富的水体环境;在阿拉伯海高盐水入侵影响的中深层水体(200~1000m)中,多囊虫活体群和残骸群的丰度变化平稳,反映出其偏好高盐环境(>34.5‰); 1000~2000m水层中活体群未增加,但其残骸群的丰度明显升高,推测取样期间1000~2000m水深处可能存在横向搬运现象。等辐骨虫活体丰度最高值出现在50~100m, 100~200m深度急剧下降,在200~2600m水深则几乎缺失; 0~200m残骸体数量极低,表明等辐骨虫偏好光线充足、营养丰富的环境,其在约100m深发生大量溶解。印度棒矛虫(新种)(Sticholonche indicum sp. nov.)被描记,其形态不同于其他棒矛虫种,具有明显更长的船桨状轴足,其活体峰值位于200~300m,偏好中等温度、高盐的环境,且不受低含氧量的限制。稀孔虫主要生活于50m以深,高峰值出现在200~300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