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70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77篇
海洋学   3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在西藏阿里地区夏浦沟野外调查发现放射虫硅质岩、熔岩组合.放射虫硅质岩SiO2含量在89.47%~92.94%之间, Si/Al在43~67之间, Al/ (Al+Fe+Mn) 比值在0.68~0.74之间, MnO/TiO2平均比值为0.60, Ce/Ce*平均值为0.89, LaN/CeN平均值1.09, 指示它位于洋盆和大陆边缘过渡的环境, 总体更接近大陆边缘环境.伴生的火山熔岩以安山质为主, 具低TiO2 (0.75%~0.98%)、轻稀土弱富集和源自板片流体的易溶元素如Ba、U、Pb相对轻稀土富集, 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 Nb、Ta、Ti等, 指示形成于岛弧环境, 很可能是中生代新特提斯洋洋内俯冲系统的组分.放射虫动物群主要包括Alievium cf.regulare、Alievium cf.fatuum、Archaeospongoprunum cf.patricki、Archaeodictyimitra mitra Dumitrica等早白垩世分子, 其提供了岛弧活动时间上限的约束.   相似文献   
92.
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和变质岩中的硅质岩时代问题已成为研究华南构造古地理的焦点之一。赣东北地区长期以来被地质学界认为属于江南古陆元古宙“板溪群”的范畴。近年来,关于该构造岩系中存在晚古生代放射虫动物群的报道,导致一些学者怀疑该地区传统的构造古地理格局需要重新解释。对此,许多地学工作者提出异议。为了进一步澄清有关地层的时代归属问题,本课题组织了包括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和区域地质调查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人员进行了野外调查和样品的多次重复系统采集;同时,对已发表的资料进行了再分析。本项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93.
吴俊  冯庆来 《中国科学D辑》2008,38(12):1543-1552
从广西西南部东攀、柳桥和蒎蓖三条剖面中,发现了保存精美、种类丰富的放射虫动物群.其中属于阿尔拜虫属(Albaillella)和新阿尔拜虫属(Neoalbaillella)放射虫共计16个种,包括7个未定种.根据这些放射虫的地层分布,建立了两个放射虫化石带,从下至上为:Albaillella triangularis带和Albaillella yaoi带.基于共生的牙形石化石,将放射虫带与牙形石带作了对比,发现Albaillella triangularis带和Albaillella yaoi带分别可以与牙形石Neogondolella postwangi带和Neogondolella yini带对比.  相似文献   
94.
南海更新世的放射虫生物地层学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根据南海南沙海区 1795 7 2柱的放射虫定量分析 ,发现 6个放射虫事件并据此建立了 5个放射虫带 (NR1~NR5 ) .这 5个放射虫带的绝对年龄和 6个标志种的分布是直接根据古地磁和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而确定的 .南海南沙海区 1795 7 2柱放射虫生物地层资料与赤道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的放射虫生物地层资料的比较显示 ,它们与赤道太平洋的年龄较接近 .  相似文献   
95.
古亚洲洋的南缘跨越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对位于中国境内的古亚洲洋构造格局及其演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总结,并归纳出存在的主要分歧.通过分析古亚洲洋构造域地层出露情况和古生物(放射虫、腕足类和古植物)地理分布,提出了2点认识:(1)早古生代,古亚洲洋西段在中国境内的主洋盆可能位于天山地区,东段的主洋盆可能位于艾力格庙-贺根山-林西-黑河一线;晚古生代,古亚洲洋西段的主洋盆位于南天山,东段的主洋盆位于索伦-温都尔庙-西拉木伦-延吉一线.(2)古亚洲洋西段洋盆关闭的时间大概是早石炭-中二叠世,东段洋盆关闭的时间是晚二叠世;其中,北山北部和南天山西南段的洋盆延续至晚二叠世,洋盆关闭的时间可能在二叠纪末或更晚.此外,针对古亚洲洋构造域上古生界地层出露及其研究现状,提出了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在未来古亚洲洋演化研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及其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6.
昌宁-孟连结合带中三叠世地层记录了古特提斯洋晚期演化信息,为正确认识古特提斯构造古地理格局提供了重要的解剖窗口.云南省沧源县团结地区原划泥盆系曼信组岩性为硅质岩与泥岩互层夹砂岩层(透镜体),对其中长石砂岩和硅质岩分别开展锆石U-Pb测年和地球化学分析,在限定该地层时代的基础上探讨其古特提斯演化意义.长石砂岩夹层和透镜体碎屑锆石定年显示其时代分别不早于237.8±1.3 Ma和237.7±1.4 Ma,赋存地层区域上可与牡音河组对比.本次中三叠世放射虫硅质岩地层的发现,填补了本区残余盆地沉积记录.该地层中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结合其中陆源碎屑岩碎屑组分和副矿物特征,表明古特提斯残余洋盆规模有限.研究区三岔河组磨拉石沉积角度不整合于早期地层之上标志着残余洋盆最终闭合.   相似文献   
97.
李杰  徐钰林 《现代地质》1998,12(3):336-343,T002
研究了菲律宾海盆东北部“大洋钻探工程”125航次782A孔晚始新世以来的放射虫化石。根据Sanfilippo等1985年的分带,将研究区自下而上划分为10个带。讨论了始新世与渐新世、渐新世与中新世、中中新世与晚中新世、中新世与上新世以及上新世与第四纪的界线。研究区存在两个沉积间断,分别位于晚渐新世与早中新世晚期之间和中中新世与晚中新世之间。研究区第四纪放射虫化石仍以暖水分子为主,冷水分子分布较浅。依据放射虫化石分异度曲线得出,晚第三纪以来本区存在5个相对暖水期和5个相对较凉期,渐新世时处于冷水期,这与钙质超微化石复合分异度和碳酸钙含量曲线的变化是一致的。晚渐新世与早中新世晚期之间的沉积间断是由于中新世南极冰盖扩展造成大洋底层洋流活动加剧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8.
报道了采自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蛇绿混杂岩硅质外来岩块中的二叠纪阿尔拜虫目放射虫化石,包括3属7种,可以划分为2个放射虫化石组合,能够与日本、美国的放射虫化石带进行对比,其地质时代分别为早二叠世和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恩格尔乌苏缝合带位于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这些放射虫化石的发现为研究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鉴于其中最新的放射虫组合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认为华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自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曾经存在古海洋,即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拼合时间是晚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99.
报道了采自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蛇绿混杂岩硅质外来岩块中的二叠纪阿尔拜虫目放射虫化石,包括3属7种,可以划分为2个放射虫化石组合,能够与日本、美国的放射虫化石带进行对比,其地质时代分别为早二叠世和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恩格尔乌苏缝合带位于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这些放射虫化石的发现为研究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鉴于其中最新的放射虫组合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认为华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自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曾经存在古海洋,即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拼合时间是晚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100.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laboratory integrated research as indicated that ophiolite mélange in the Nan-Uttaradit zone, northern Thailand, consists of fragments of tectonites such as metamorphic peridotite (extremely silicified serpentinite), cumulates (pyroxenolite, gabbro, and gabbro-diorite), ocean-ridge basalt, oceanic-island ba-salt and radiolarian silicalite, and it was formed during D3-P. The rock series, rock types and pet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tamorphic tholeiites in the Nan area of the Nan-Uttaradit zone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ocean-ridge basalts (C1) in China's Ailaoshan zone. As for the Hawaiites in the Nan area of the Nan-Uttaradit zone, their major elements, REEs and trace element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oceanic-island basalts in China's Jinshanjiang zone (P11). In the Uttaradit area of this zone the metamorphic alkaline basalts show transitional pet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ocean-ridge basalts and oceanic-island basalts, which were still formed in oceanic-island environments. The above-described basalts are all oceanic volcanic rocks and the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Paleo-Tethys oceanic crust in the Nan-Uttaradit z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