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170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本文依据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图像(Landsat-MSS),解译了营口地区的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按其线性断裂的展布方向,划分了5个线性断裂构造带。金州断裂为本区的主要活动断裂,为西部中新生代以来接受补偿性堆积的坳陷断块区与东部长期遭受剥蚀的隆起斷块区的界线。两大断块区内,由活动断裂所围限的5个具有不同升降幅度的活动断块,影响了该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营口地区地震活动明显受北北东、北西向活动断裂的控制,前者对破坏性地震的空间分布和迁移起着控制作用,后者常与发震的具体部位密切相关,并主要发生在海城、盖县、熊岳三个地震活动带中。  相似文献   
182.
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地区的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大量事实说明晚新生代以来,喀喇昆仑山-西昆仑山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该区新构造运动的期次、隆起幅度和方式以及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3.
184.
在乌尔逊凹陷中部发育一个三角形断块,因边界断裂的同沉积活动而使断块沉陷深,沉积厚度大.晚期的构造反转使整个三角形断块向上冲断,尤以北界断裂的冲断活动表现强烈.三角形断块为各时期的沉积中心,控制着深湖相和湖底扇沉积的发育;烃源岩的类型也与三角形断块有关,块内为Ⅰ型和Ⅱ型干酪根,边部和外部为Ⅱ型和Ⅲ型十酪根.南屯组的有效烃源岩在乌尔逊断陷分布范围较大,主力烃源岩只局限于三角形断块内.晚期反转时北界断裂有利于构造圈闭的形成,反转断层也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因此,三角形断块在生储盖层的发育和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的空间配置关系上可谓得天独厚,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85.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白垩世古构造活动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白垩世构造活动控制了现今中生代残余层序的分布。在分析中生代地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红山凹陷下白垩统的地层尖灭关系讨论、马海凸起中生代地层的剥蚀厚度变化分析和苏干湖凹陷晚白垩世形成的古断裂带结构研究,提出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白垩世古构造活动形成了北西走向的构造带,古构造以断块差异隆升为特点。现今新生代层序和下伏层序的复杂接触关系主要是由该期构造运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6.
以胜坨油田发育的典型复杂断块油藏为例,利用密闭取芯井资料建立判别关系和测井解释模型,进行沙河街组二段1-3砂组复杂断块油藏水淹层测井解释。首先介绍了该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接着应用多项式趋势面分析方法对测井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选择测井资料齐全、质量可靠、有钻井取芯和录井、试油资料的井为关键井,结合试油试采、岩芯分析资料建立测井解释模型。结果表明:胜坨油田沙河街组二段1-3砂组复杂断块油藏已经进入高含水阶段,水淹层发生明显的自然电位曲线基线偏移、地层电阻率降低、自然伽马降低、声波时差增大等现象;选择沙二段顶部的高阻白云岩段(厚度为8~12 m)作为标准层进行标准化处理;声波时差三次趋势面分析效果较好,拟合度达到22.6%,平均校正量为14μs/m;T4j17、T2-121井取芯井段较长且收获率较高,分析化验资料较丰富,测井资料齐全且质量较好,能够反映沙二段1-3砂组复杂断块油藏储层特征,被选为关键井;建立泥质体积分数、粒度中值、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等解释模型。最后,通过对水淹层的测井资料进行逐井处理、计算机逐点或按层输出主要储层参数等3个方面检验解释模型,定量评价了测井解释模型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测井解释结果与岩芯物性和生产数据吻合较好,获得了较为可靠的地区储层地质分析结果,可为注水开发调整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7.
傅成铭  邱林 《新疆地质》2006,24(2):192-196
在分析了十红滩矿床地质构造背景、主要断裂和褶皱构造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吐哈盆地十红滩矿床具有断块构造活动的特点,并将该区划分为4个不同特点的断块区,论述了各断块构造的地质特征和对地下水及铀矿化的控制作用;将盆地演化与铀矿化划分为盆地基底形成、沉积建造形成、盆地改造及铀矿化3个大的阶段和若干次级阶段,指出了盆后构造对铀矿化的分布和矿体的产出状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8.
青藏高原新生代以来的持续性、阶段性隆升是地球演化过程中重要的地质和环境事件。尤其是晚新生代以来的加速隆升,使青藏高原主体及其周缘地区成为中国大陆地貌的最高一级阶梯。笔者主要从新构造运动条件下青藏高原东南缘玉龙—哈巴雪山断块这样一个典型的第四纪以来断块快速差异隆升的地区出发,通过详细研究该断块的组成以及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来探讨其隆升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该快速隆起的地质灾害效应(如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及其对本区地质灾害发育和发展的控制作用,进而得到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与重大地质灾害(外动力地质作用)之间存在必然的耦合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9.
应用构造运动学理论,以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对汤原断陷基底和各断块体的运动特征进行研究,证实断陷内第Ⅳ块体的基底伸展量最大,第Ⅴ块体的基底伸展量最小;通过对15个块体的实例计算总结出不同构造、不同时期断块体的翘倾运动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汤原断陷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藏类型。伸展运动和压扭性挤压运动形成构造油气藏,伸展运动早、中期在向斜部位形成岩性油气藏,断块体翘倾运动和抬升剥蚀作用形成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190.
温南1-1断块油气藏位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温吉桑构造带温南1-1断块构造上,该断块三面受逆断层控制,北界的马红断层断距最大,垂直断距大于100m.平面上由西向东,断距逐渐减小;控制断块南界的温南1号断层的断距较小,一般为50-80m(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