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7篇
  免费   1235篇
  国内免费   655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3215篇
地质学   2579篇
海洋学   16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44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154篇
  2021年   204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234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180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173篇
  1996年   224篇
  1995年   226篇
  1994年   189篇
  1993年   175篇
  1992年   151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112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5篇
  1954年   3篇
  194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首都圈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GPS观测与构造活动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首都圈地区1992~2004年间280多个GPS点位复测资料,获得了该地区高精度的地壳形变速度场,相对欧亚板块的水平速度场由北向南由4 mm/a逐渐增加到9 mm/a;采用边界元(BEM)理论及位移不连续的多边形元素构建断层的三维模型,并利用均匀介质且各向同性的半无限线弹性空间模型反演计算了断层滑移量,模拟了GPS点位的位移场,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主要活动断层和首都圈地区的地表、地表下15 km和25 km剖面的静态位移场、应力及应变场.结果表明,GPS点位的模拟位移场与观测值在南北向和东西向的误差分别为0.68 mm及0.77 mm,各个主要活动断层在1992~2004年间的构造活动较弱,随着深度的增加,剖面的应变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52.
云南六苴铜矿区分布有六苴、凹地苴等典型砂(页)岩型铜矿床。在矿区大比例尺填图的基础上,运用构造成矿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筛选典型断裂进行断裂面力学性质的鉴定,划分构造期次,总结构造体系,对区内不同期次、不同方向断裂的地质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矿区断裂的发育经历了早期近东西向挤压、晚期北东-南西向挤压和后期近南北向挤压的过程。早期近东西向主应力作用时期是铜富集成矿的重要时期,形成的近南北向压性断裂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和必要的条件;晚期北西向压扭性断裂、北东向扭张性断裂促使矿体进一步富集;后期近东西向压扭性断裂开始破坏矿体。将矿体向全浅色砂岩一侧错动。  相似文献   
53.
应用探地雷达探测活动断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浅覆盖区采用探地雷达探测地震活动断层。通过实验确定出最佳的采集参数和数据处理流程,在雷达剖面上,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断层上部的形态特征、上断点埋深和岩土分层。结合钻孔资料,利用雷达剖面上对第四系覆盖的分层结果和上断点所在的层位可以分析和评价断层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54.
依托“西部煤炭资源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工程,对晋城矿区进行了旨在提高小断层,小陷落柱探测能力的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根据面元选择因素及该区地质任务,采用5m×5m网格进行野外数据采集;考虑炮检距、方位角、覆盖次数、排列片横纵比及煤层埋深(350~500m)等因素,采用中点放炮、60道接收,24次覆盖(横向4次,纵向6次)的8线16炮束状观测系统,基岩中激发。原始资料经同一处理流程后,获得5m×5m×1ms、5m×10m×1ms、10m×10m×1ms及2.5m×2.5m×1ms不同单元的三维数据体多个,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小断层,小陷落柱在其小面元叠加时间剖面、顺层切片及相干切片都有清晰的反映。实例说明,小面元采集技术可以提高对小构造的纵、横向分辨能力,满足山区对三维地震精确勘探的要求。  相似文献   
55.
屯兰矿南五采区地形复杂,最大高差达271m,地表大面积为第四系黄土覆盖,激发困难。为探索研究小面元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效果。在常规三维地震勘区域内划出1km^2,采用5m×5m小面元进行采集。在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采取了加大激发井深、提高覆盖次数、减小CMP面元网格和加大接收排列等技术措施,做到“四小三高、二中一深、两个等高面”。通过插值、抽线及扩大面元处理。获得2.5m×2.5m×1ms、5m×5m×1ms、5m×10m×1ms、10m×10m×1ms以及不同叠加次数的三维数据体。资料解释工作主要是在5m×5m×1ms、2.5m×2.5m×1ms两个数据体上进行,解释落差大于或等于5m的断层6条,落差3~5m的断层8条;查明长轴直径20~30m的陷落柱4个。30~100m的陷落柱1个,大于100m的陷落柱3个。与相邻区常规三维地震比较,小面元三维地震勘探有利于对小陷落柱、小断层的控制和解释。  相似文献   
56.
安徽董岭花岗岩类的构造特征及侵位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徽怀宁董岭花岗岩类底辟滑覆构造体系是长江中下游地域独特的构造形式。花岗岩底辟构造是在中生代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背景下通过气球膨胀机制侵位至盖层内(燕山期),形成了围绕董岭几何中心的环状或半环状接触变质和韧性变形岩块。该花岗岩类其内部变形明显,岩相分带、分期清晰,围岩顶盖保存完好,围岩变质均匀,变形强烈,滑覆断层发育,糜棱岩典型等为特征,是一个罕见的盖层中花岗岩类底辟构造。后期在其北侧和东侧被月山—白子山冲断岩块所超覆。  相似文献   
57.
豫西后造山阶段存在变质核杂岩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高社  赵太平 《地质论评》1997,43(4):365-372
不少学者用变质核杂岩模式解释豫西造山阶段基底隆起和与之相伴的盆岭构造的构造格局。介一本区基底隆起的形态、机制、时限和地壳剥露层次均没有变质核杂岩特征与基底隆起相伴的断陷人舅地也不同于变质核杂岩模式中的半地堑。  相似文献   
58.
华北东部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变化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分析了华北东部地堑构造发育特征、地震断层和震源机制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早第三纪,本区受到了北西—南东向的强烈拉张,其应力场主要受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影响;自晚第三纪以来本区主要受北东—北东东向挤压应力场控制。其应力场主要受印度洋板块活动的影响,而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影响已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59.
沂沭大陆裂谷的生成与演化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沂沭断裂带的大地构造背景、边界断裂、地貌、沉积岩相、火山和地震活动、地壳深部结构、重力、地热等的分析,说明沂沭断裂是一条中生代的裂谷,并给出了裂谷的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60.
论中国郯庐断裂带的活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卫星影像、断层泥的分布和特征、重力资料、地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资料以及其他某些地质资料,讨论了郯庐断裂带前震旦亚代以来的活动情况和现代活动性,并认为沿此断裂带现存达几百公里的左旋走滑位移量,应是地史上历次断裂运动的最终结果。指出了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