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34篇
  免费   3716篇
  国内免费   3868篇
测绘学   1385篇
大气科学   1560篇
地球物理   5344篇
地质学   8787篇
海洋学   2562篇
天文学   332篇
综合类   1115篇
自然地理   1833篇
  2024年   134篇
  2023年   548篇
  2022年   627篇
  2021年   718篇
  2020年   601篇
  2019年   761篇
  2018年   575篇
  2017年   560篇
  2016年   544篇
  2015年   647篇
  2014年   1036篇
  2013年   765篇
  2012年   1010篇
  2011年   984篇
  2010年   1011篇
  2009年   915篇
  2008年   951篇
  2007年   861篇
  2006年   898篇
  2005年   855篇
  2004年   758篇
  2003年   814篇
  2002年   795篇
  2001年   768篇
  2000年   596篇
  1999年   476篇
  1998年   528篇
  1997年   461篇
  1996年   449篇
  1995年   395篇
  1994年   359篇
  1993年   338篇
  1992年   306篇
  1991年   234篇
  1990年   209篇
  1989年   155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7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14篇
  192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The main taste components of triploid and diploid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were compared. Free amino acids, inosine monophosphate, succinate, trimethylamine oxide and betaine in fresh and boiled extractives were analyzed. The protein, lipids, glycogen, moisture and ash, which may affect the flavour, were evaluated. In boiled extractives, the amino acids were 394.1 mg(100g)^-1 in diploid and 183.5 mg(100g)^-1 in triploid. However, in fresh oyster extractives, they were 320.0 mg(100g)^-1 and 147.3 mg(100g)^-1 respectively. The inosine monophosphate in triploid was 44% more than that in diploid, and a little difference existed in the content of trimethylamine oxide between them. The contents of these taste components were the basis for taste flavour pattern determination.  相似文献   
32.
本在小粘滞参数,低吸积率的条件下,借助含平流的热吸积流的自相似解,考虑非热正负电子对产生,采用分两个区域分别求妥然后对接的方法,研究了含平流的热单温吸积流的径向结构。证实了热吸积流所具有的一些显特征和基本性质,同时得到一些新的结果:含平流的热吸积流存在一个临界半径rCr;明确指 出含平流的热吸积流的辐射冷却率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成平方反比关系;提出正负电子对过程对含平流的热吸积流的辐射过程有显影  相似文献   
33.
饶长辉  姜文汉  凌宁 《天文学报》2001,42(2):134-139
分析以观测系统焦面上和探测器测到的太阳表面米粒结构的对比度与观测系统口径,大气湍流相干长度以及系统探测灵敏度的关系,给出了不同口径,不同大气湍流相干长度以及不同系统探测灵敏度时的米粒结构对比值计算结果,此外还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34.
试论高校负债发展中的筹资风险及其控制策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高校发展中的适度负债是解决制约高校超常规发展的有效方式,但高校在使用负债资金实现办学目标时,却存在巨大的风险。控制负债筹资风险的策略是:1.把握现实,转变观念,树立风险意识;2.确定适度的负债结构,降低资金成本;3.正确把握负债的数量与规模,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提高偿债能力;4.强化预算管理,建立控制风险和抵御风险的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35.
通过对辜鸿铭所翻译的《中庸》、《论语》进行分析和研究 ,反映出社会背景对中国古典文化经典翻译的不同策略的影响。从而证明辜鸿铭译文的别出心裁出于强势语下的无奈。从翻译理论上揭示归化翻译的历史意义以及译品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6.
1INTRODUCTION Since the first use in human genetic research in1966,allozyme has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genetic marker for population genetics studies for almost all groups of animals and plants(Lewontin and Hubby,1966;Murphy et al.,1996).In the past seve…  相似文献   
3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其中特别强调。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搞好粮食深加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38.
青藏高原及邻近区域的S波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周兵  秦建业 《地球物理学报》1991,34(4):426-441,T001
本文收集了WWSSN台网和我国台网中13个地震台站的长周期地震记录,用140条10-90s瑞利波频散曲线和作者提出的Tarantola-Backus面波频散层析成象方法,作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速度反演,得出该地区岩石层速度结构的三维图象.结果表明,1.在10-110km深度范围内,速度结构出现与大地构造特征相关的分区性,显示出四个构造单元:青藏块体、柴达木-巴颜喀拉-三江块体、塔里木块体和印度块体.2.高原内部,深度为10-70km内速度较低,莫霍界面呈不对称盆形分布,藏北那曲附近地壳厚度超过70km,高原边缘壳厚为45-50km,90-110km为高速异常,表明高原内部存在上地幔盖层.3.高原北部的班公湖断裂和东部的三江断裂系是该区重要的分界线,是岩石层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接触部位,可能是冈瓦纳古陆与欧亚古陆的缝合带.4.柴达木-巴颜喀拉-三江块体内部速度分布不均匀,地壳厚度由北向南从45km加深到60km;在深度90-110km存在一低速层.5.塔里木地块内速度随深度均匀增加,从地壳到上地幔110km内没有发现低速层.地壳厚度约50km.  相似文献   
39.
甘孜-玉树断裂带的新构造特征与地震危险性估计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合野外调查,卫、航影象判读,地震活动及震源机制等资料,初步研究了北西向甘孜-玉树断裂带的新构造特征,探讨了拉分构造的发育与强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断裂带是一自中生代以来形成和发展的大型活动断裂带;第四纪以来以强烈的水平左旋剪切错动为主,水平与垂直位错之比约为10:1。从历史地震活动规律推断了在未来20—30年内,该带将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并具有发生M≥7级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0.
单向固结结构(UST)是浅成侵位的岩浆出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一般由梳状石英与细晶(斑岩)岩交互生长而成,少数产于斑岩与围岩接触部位,其内的原生包裹体被认为是初始流体出溶的可靠记录.作者在西藏驱龙铜矿床中首次发现了具有单向固结结构的石英.研究表明,驱龙UST石英存在于后期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与花岗闪长岩的接触部位,部分为高温β石英;UST石英中原生包裹体的成分主要为高盐度液相,除石盐子矿物外,还含有硬石膏等其他子矿物.阴极发光及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初始流体的出溶发生在高温(t≥573℃)、高压(P≥150~200 MPa)条件下,出溶的流体为高温、高盐度[w(NaCkeq)为44.5%~58%]流体,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因形成压力较高,判断UST石英不可能由较浅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岩枝冷凝出溶而形成,从而推测驱龙铜矿床深部存在着孕育成矿斑岩的大型岩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