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2篇
  免费   1060篇
  国内免费   900篇
测绘学   1474篇
大气科学   1684篇
地球物理   694篇
地质学   1475篇
海洋学   662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833篇
自然地理   3475篇
  2024年   166篇
  2023年   534篇
  2022年   660篇
  2021年   781篇
  2020年   536篇
  2019年   632篇
  2018年   438篇
  2017年   465篇
  2016年   417篇
  2015年   431篇
  2014年   559篇
  2013年   451篇
  2012年   424篇
  2011年   400篇
  2010年   379篇
  2009年   391篇
  2008年   372篇
  2007年   262篇
  2006年   266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82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区植被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是区域植被恢复和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亟需研究的关键生态环境问题。在建立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潜在植被分类及对Holdridge生命地带模型进行修正和拓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气象模拟数据(1981—2020年),引入植被面积转移矩阵、Kappa系数和平均中心模型等方法,对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气候要素进行分析并实现了潜在植被定量识别和空间分布格局模拟。结果显示:40年间年降水量、年平均生物温度和可能蒸散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研究区存在暖干化现象;研究区共出现6种潜在植被类型,在不同年代际均呈地带性分布;温带荒漠植被、温带草本植被和温带森林植被是主要植被类型,共占总覆盖面积约71%;温带森林植被的面积总体增长最快,平均每10年增加1.1%,温带荒漠植被减少最快,平均每10年减少1.3%;相邻年代际间,各类潜在植被的面积转换关系较为稳定,差别在于转换程度;山地森林植被、温带荒漠植被和温带森林植被的平均中心总体偏移距离大于50 km,除温带荒漠植被,其他植被的平均中心总体均往西移。  相似文献   
812.
景观多样性是度量区域生态系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数量和面积比例的集成指数,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指数。农田作为干旱半干旱区人工绿洲的主要景观组成类型,是近半个世纪绿洲空间结构研究的焦点。本文采用2020年30 m分辨率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的空间分异因子解释力(q统计量)和Moving Window法分析了宁夏沿黄人工绿洲卫宁平原灌区农田格局对景观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宁夏沿黄平原区景观多样性(LDI)变化受到了农田总面积(CA)和最大农田斑块指数(LPI)的显著影响,但是它们与斑块间距离(Enn_mn)和斑块类型周长-面积分维数(Pafrac)的交互作用更显著,大于其单独影响。农田总面积和最大农田斑块指数不同级别对LDI都有显著影响;斑块间距离和斑块类型周长-面积分维数分别为67~801 m(q>0.05)和0.142~1.060时对景观多样性影响差异不显著,不在此阈值范围内则对景观多样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13.
基于长三角数字经济企业股权关联数据,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分析长三角数字经济网络的演化特征,并通过QAP模型挖掘数字经济网络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2010—2020年,长三角各类型数字经济网络呈现等级扩散和节点集聚特征。2)数字经济网络投资格局整体上呈现投资净流入地区不断扩展的态势,且研究单元从以承接省内投资为主转变为以承接省外投资为主。3)认知邻近、数字经济企业数量差、二产比重差异、信息化设施差异以及前期网络基础对数字经济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制度邻近、三产比重差异、数字经济企业成立时间差、创新能力差距则对数字经济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呈现负向作用;地理距离不再成为制约数字经济网络形成的主要因素。这反映数字经济对信息获取、知识创新与资源整合协作的强烈需求,及其对地理空间约束的突破。  相似文献   
814.
基于人类干扰评估和生态网络构建,识别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划定生态源地修复区、生态廊道修复区和踏脚石修复区,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结果表明:1)湾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干扰强度高、影响范围广,高干扰和较高干扰区域占湾区总面积的48.65%,集中分布于湾区中部;2)湾区生态网络整体呈现“两横四纵”的特征,包括北部连绵山体生态屏障、南部近岸海域生态防护带、东部和西部陆域廊道以及中部水域廊道;3)湾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包括生态源地4 687.42 km2,生态廊道1 362.71km,踏脚石833.82 km2,主要分布于肇庆市、惠州市、江门市,从生态网络功能与结构完整的角度,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4)湾区亟待突破区域本位主义理念,凝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同处置的共识,组建跨域协同治理机构,主导跨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815.
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作为中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7—2019年中国旅游经济相关数据,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对中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差异及地区差异来源进行了分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旅游经济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再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中国地区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演进。结果表明:(1)中国旅游经济高质量指数值较低,存在地区差异。(2)地区间差异是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平均贡献率为67.76%。(3)Moran’s I数值为正,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  相似文献   
816.
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遥感数据,对洛阳市景观格局和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与动态特征进行评价、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洛阳市以林地耕地为优势景观,建设用地、林地和耕地的转移幅度较大;整体景观格局特征变化稳定,其中南部和北部的耕地与建设用地破碎度和复杂程度升高,中部林地的聚集度和优势度升高。(2)洛阳市景观生态风险水平整体较高,风险等级分布较为稳定,2000—2020年风险变化呈先增后减趋势,当前恶化区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水源、水库以及自然保护地周边,预测2030年风险恶化区将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及洛河、伊河流域两侧的耕地地区。(3)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存在显著正自相关性且聚集性不断减弱;自然条件为2020年风险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海拔、气温、坡度因子解释力较高。(4)南部林地为风险滞后区,风险降低缓慢;中部耕地为稳定高风险区;北部建成区和黄河下游区域为风险频变区。  相似文献   
817.
运用LISA时间路径、收敛检验等方法考察了二战后全球宗教多样性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格局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收敛性。研究发现:(1)二战后宗教多样性呈先快后慢的上升趋势,1945—2015年间多样性指数增幅达81.07%。宗教分类上则主要表现为基督教信仰者数量的持续下滑以及伊斯兰教信仰者数量的稳步上升。(2)LISA时间路径表明二战后全球宗教多样性具有较强的空间锁定效应,且其空间演化具有较强空间整合性。(3)二战后全球宗教多样性水平存在着显著的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即全球、洲级层面上宗教多样性水平的内部差异都在逐步弥合,宗教多样性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周边较低地区存在溢出效应。(4)二战后全球宗教多样性演化受土地覆盖类型、国力指数、民族数量、人均GDP、人口规模等因素共同作用而收敛于不同的稳态水平;从洲级层面上来看,各洲级单元收敛性对影响因素的敏感程度不同,体现了二战后全球宗教多样性演化显著的地域分异性。  相似文献   
818.
林珍  王武林  龚姣  林彤 《热带地理》2023,(8):1536-1546
基于2021年福州中心城区3 386个商品房住宅小区住房价格等数据,运用空间统计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住房价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尺度。结果表明:1)福州中心城区住房价格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为倒“U”型曲线,东西向对称,南北向差异较大。空间格局呈“一主两副”的多中心模式,住房价格高的小区呈现“倾闽江、倾重点学区、倾商场、倾医院和倾生态资源”的特征。2)住房价格因素对空间异质性的影响明显,拥有专属带宽,楼龄、商场、小学等级是作用尺度趋近街道的局部因素,容积率、医院是作用尺度趋近区级行政区的局部因素,地铁站、长途汽车站、大学是作用尺度趋近福州中心城区的全局因素。3)住房价格显著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小学等级、楼龄、长途汽车站、商场、容积率、大学、医院及地铁站。其中,小学等级、长途汽车站、容积率、医院与住房价格呈正相关,楼龄、商场、大学、地铁站与住房价格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19.
中东是“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的节点地区,深刻分析其地缘环境及驱动机制,对于维护中国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提高中国“大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构建地缘环境评价体系分析中东地缘环境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剖析其演变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以2010年“阿拉伯之春”事件为转折点可将中东地缘环境演进过程划分为温和波动期(2000—2009年)和剧烈波动期(2010—2020年)两个阶段。(2)空间上,地缘结构从伊拉克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核”空间结构演变为伊朗独大的“一核”结构。地缘环境从“西高东低、中突出”的空间格局,演变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东进”趋势明显。2020年地缘环境高值区分布在伊朗、土耳其、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东部和北部地区国家,地缘环境低值区集中在也门、叙利亚、伊拉克、约旦和黎巴嫩等南部和西部地区国家。(3)从驱动机制上来看,中东地缘环境演变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是支撑力,地缘政治军事关系、地缘经济关系和地缘经济结构是驱动力,地理空间结构是摩擦力,美俄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博弈是推动力。  相似文献   
820.
凌旋  马勇  任洁 《世界地理研究》2023,(10):134-146
以三亚市为案例地,通过爬取六类旅游休闲业态POI数据,综合利用最邻近距离指数、核密度估计、多空间聚类、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技术,深入挖掘三亚市旅游休闲业态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业态总体数量及特征空间尺度急剧上升,分布格局呈“极核-轴线-面域”分布形态;主要集聚于三亚湾度假区,散布周边临海区域,且集聚程度随空间尺度的增大呈先增后减态势(;2)各类旅游休闲业态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其中购物、住宿、餐饮业态与总体集聚特征呈现高度一致性,各类业态集聚分布特征显著不同且尺度依赖性明显,其中旅游景点业态集聚程度随时间距离的增加不断减小,其余业态均先增后减(;3)三亚市旅游休闲业态空间格局的形成是由政策引导城市发展决定的,即在旅游休闲需求升级与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的双向推动下,从经济水平、人口特征、交通条件及资源禀赋四个方面影响旅游休闲业态空间演变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