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59篇
  免费   1060篇
  国内免费   900篇
测绘学   1473篇
大气科学   1684篇
地球物理   694篇
地质学   1474篇
海洋学   662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833篇
自然地理   3474篇
  2024年   166篇
  2023年   534篇
  2022年   660篇
  2021年   778篇
  2020年   536篇
  2019年   632篇
  2018年   438篇
  2017年   465篇
  2016年   417篇
  2015年   431篇
  2014年   559篇
  2013年   451篇
  2012年   424篇
  2011年   400篇
  2010年   379篇
  2009年   391篇
  2008年   372篇
  2007年   262篇
  2006年   266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82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31.
从“水-能源-粮食”3个维度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价,利用珞珈一号夜光数据修正生态阻力面,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并优化湾区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源地总面积为9 626.1 km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和西部的山地、丘陵地区,对应位于江门市、惠州市中部和肇庆市;2)生态廊道共计38条,总长度为2 023.09 km,其中最短为11.76 km,最长为304.99 km,集中于植被覆盖较好的山地丘陵地区,中部无廊道分布;3)生态源地辐射区面积为28 929.5 km2,达到湾区总面积的51.88%,若要实现60%的覆盖率,则需要至少新增生态源地辐射面积4 524.856 km2;4)为了更好地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格局,提出在惠州市北部和南部新增两处生态源地辐射区,并构建以“一带、一轴、四组团”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932.
933.
越南是中国重要的海陆邻国,开展其人口分布的研究对揭示越南人口发展规律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越南2000—2019年人口统计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越南21世纪以来人口时空分布特征,并依据人口密度和人口增长速度进一步划分其人口演变类型,最后从地形起伏度,人均GDP和外商投资总额3个因素分析了越南人口时空分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越南人口总量即将突破1亿大关,但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近年来逐渐稳定在1.10%左右。②“南北多中间少,东部沿海多,西部内陆少”是越南人口空间分布总体特征,这与其国土形状与地形特征紧密吻合。近20年越南人口高密度地区基本稳定,全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较小。③越南人口分布演变类型以中高密度慢速增长为主(61.91%),而人口快速增长地区可以分为社会经济发达地区的中高密度快速增长与西北部边境和西原地区的低密度快速增长两种类型。④以地形起伏度为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决定了越南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以人均GDP和外商投资总额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口集疏过程的根本动力,但越南边境地区的人口快速增长则明显受到政府宽松的生育政策和对主体民族京族移民实边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4.
<正>1引言积温是影响植物发育的一个重要气象要素,在农业气象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自1735年,法国A.F.de Réaumur首次提出积温的概念以来[1],农学、气象学等众多专家学者对积温,特别是积温对农业影响及应用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已有的研究指出,积温对作物的生长过程有很好的指示作用,特别是在光照、水分等环境因子处于正常范围或非敏感时期时,使用积温指标推算许多植物发育进程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35.
利用云南117个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计算1970年以来云南年、季气象干旱强度和区域动态气象干旱强度。分析结果表明,自1970年代以来云南气象干旱强度呈显著增强趋势,1990年代以来增强趋势最为明显,近4 a是气象干旱最强的时期;增强趋势在季节变化上表现为秋冬季节较显著,而春夏季节不明显;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全省均有增强趋势,以滇中及以东地区增强最为明显,有从传统的干旱区向非传统干旱区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36.
正1引言2013年汛期,绥化市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汛期全市平均降水量483.9 mm,比历年同期多130.3 mm,是历史上第二极值。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造成严重洪涝和发生严峻汛情,10条江河泛滥成灾,其中4条河流洪水居历史第一位,2条河流洪水居历史前四位。全市有13座大中型水库和近60座小型水库超过汛限水位,其中4座小型水库发生了险情。  相似文献   
937.
横断山脉地区霜冻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于等于0℃的地面气温作为霜冻的指标,利用1961~2007年横断山脉27个气象监测站逐日温度资料分析了横断山脉初、终霜期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平均初霜期以1.09d/10a气候倾向率推迟,终霜期以4.02d/10a的气候倾向率提早,无霜期以4.08d/10a的气候倾向率延长,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差异.从年代际变化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初霜冻日期20世纪90年代明显推迟,终霜冻日期明显提早,无霜冻期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938.
利用1980—2011年西藏高原汛期5—9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此期间高原大到暴雨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包括大到暴雨次数的空间分布、季节差异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到暴雨日数最多的地区是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和怒江流域;大到暴雨日数年变化呈单峰分布,7月大到暴雨最多;近32 a来,大到暴雨日数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1998年前以2.6站次/(10 a)趋势增加,之后以12站次/(10 a)减少。通过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用合成分析法分析32 a来88个高原区域性大到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其环流形势主要可分为4种类型:副热带高压型、印度低压型、南北支槽型和高原低涡/切变型,分别占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的36%、17%、21%和26%,其中副热带高压型又可以根据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分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型、伊朗高压东伸型和两高夹一低型。  相似文献   
939.
1960~2010年湖南雨日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湖南省的88个地面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分解(EOF)、线性回归、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湖南雨日的空间变化特征和气候变化趋势,以及湖南雨日与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南雨日空间分布大致是南多北少,平原少于山区丘陵区,呈现出2条少雨日带、4个多雨日区;过去51 a湖南大部分地区雨日呈减少趋势,对比雨日的空间分布发现,未来湖南雨日的空间分布差异可能减小;湖南雨日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70年代和2000年代分别为近51 a来雨日最多和最少的10 a。湖南雨日的空间分型既有全区一致性,也存在着东南部—西北部、湘中地区与周围地区及东部—西部相反变化的差异。全区一致型雨日呈下降趋势,存在3 a、8 a和21 a周期变化。东南—西北反向型雨日东南(西北)呈下降(上升)趋势,存在3 a、6 a和18 a周期变化。湖南雨日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且雨日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940.
河北省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84~2011年河北省气象灾害统计数据和河北省气候影响评价资料,分析了河北省气象灾害灾次和灾情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河北省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旱灾、雹灾、风灾和雷灾等5类,5类气象灾害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河北省暴雨洪涝主要集中在河北省西北部,灾次比最大值0.038;冰雹灾情主要集中在张家口、承德以及位于太行山东麓的保定西部地区,灾次比最大值为0.027;干旱灾情主要集中在邯郸以及沧州南部,灾次比最大值为0.036;大风灾情主要集中在河北中部,高值中心在唐山北部,灾次比最大值为0.030;雷电灾情主要集中在秦皇岛、张家口以及石家庄,灾次比最大值为0.034。河北省暴雨日数分布与暴雨洪涝灾情分布的不一致表明气象灾害灾情除与致灾因子有关外,还与承灾体脆弱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