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189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昆仑山垭口热水剖面180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记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昆仑山垭口热水剖面的沉积特征观测、粒度分析、化学分析、孢粉分析和年代测定等表明厚270cm的沉积物记录了自18kaBP以来的环境变化信息。资料显示18-11kaBP期间这里气候严寒而干燥,为末次冰期由全盛到消退阶段。在10-7.8kaBP和4.5-3kaBP出现两次较温暖的时期。在6.7-5.6kaBP和2.3kaBP以后有两次明显的变冷。   相似文献   
272.
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的巴颜喀拉地块是我国西部近年来的主体地震活动区,一系列MW7.0以上强震均发生在该次级块体周边,而其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是一条长达2000 km、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的深大断裂带.2001年在东昆仑断裂带中段发生了MW7.8昆仑山地震,2021年5月在其震中东南部大约450 km处巴颜喀拉块体内部一次级断裂上发生了MW7.3玛多地震.玛多地震对人们以往认为强震更可能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边界断裂上的认识提出挑战,但是也为研究巴颜喀拉块体边界断裂与块体内部次级断裂活动关系、地震触发关系带来机遇.本文利用前期基于2001年昆仑山地震后积累的大量InSAR数据获得的震后大范围形变场时空演化图像和库仑应力变化模型,探讨昆仑山地震与玛多地震的关系.InSAR震后观测结果显示:昆仑山地震后沿东昆仑断裂带出现了长达500 km的大范围南北不对称震后形变场,其中南盘形变宽度和量级均明显大于北盘,南盘形变宽度达到250 km,断层近场相对平均形变速率达到>20 mm·a-1,而且南盘向南衰减梯度小,...  相似文献   
273.
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NECP和EC高时空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6月25日和28日出现在中昆仑山北坡两场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表明:25日过程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强降水,28日为分散、对流性强降水;两场天气过程影响系统有高空急流、中层低值系统、低层辐合线;25日强降水系统移动缓慢、冷空气从东西两侧进入昆仑山北坡,同时西太副高西侧西南风将大量水汽输送至昆仑山北坡,低层存在偏东和偏北、偏西风辐合;28日强降水低值系统移动迅速、对流层有逆温和不稳定,午后升温和低层弱辐合、山前偏北风是对流触发条件。中高层偏西偏南风水汽输送至昆仑山北坡上空,在低层合适的风场将水汽输送汇集到昆仑山北坡是强降水的关键,25日水汽输送强度和厚度明显强于28日。地形对于降水作用表现在热力和动力两方面。  相似文献   
274.
昆仑山前带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目的层。受砂岩储层发育程度差异所控制,昆仑山前带不同地区油气富集程度存在差异。为了明确储层的差异性及形成机制,利用岩心、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昆仑山前带的切6区、乌南斜坡带、东柴山地区及弯西构造带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在时空上的差异性明显。昆仑山前带下干柴沟组下段发育以原生粒间孔为主的碎屑岩孔隙型储层,储层砂体成因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相的平原分流河道、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及滨浅湖相的滩坝。沉积相及成岩作用的双重叠加影响导致昆仑山前带储层发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在同等埋深条件下,受沉积微相控制的储层沉积组构差异与砂体规模差异是储层物性差异的主因,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物性最好,其次为河口坝、平原分流河道,滩坝与席状砂的储层物性较差。在不同埋深条件下,受最大古埋深和古地温梯度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差异压实作用是不同区带储层物性差异的主因,切6区和弯西构造带的储层物性最好,乌南斜坡带的储层次之,东柴山地区的储层物性差。  相似文献   
275.
基于综合调查的西昆仑山典型区多年冻土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昆仑山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势起伏大,气候干旱严寒.为了解其多年冻土分布状况,以219国道大红柳滩到奇台达坂之间的沿线区域作为西昆仑山典型区,以野外冻土钻探、坑探、物探为主要调查手段,综合分析该区域多年冻土分布的下界.对现场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表明,该区域多年冻土阳坡下界在海拔4 800m,阴坡下界在海拔4 650m,东西坡下界在海拔4 700m.依据上述冻土下界的分布规律,以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通过ArcGIS软件建立了西昆仑山典型区的多年冻土分布模型,实现了对研究区域多年冻土分布的模拟.对该区域的研究结果表明:典型区内多年冻土的分布面积为3 136.3km2,占区域总面积的89.4%.结果与青藏高原冻土图在该区域的截图相比,多年冻土的面积略有增加.对比分析模拟图和截图后发现,基于实际调查的多年冻土模拟分布图更准确的描述了河谷的融区,而截图的多年冻土分布界限较为粗糙,缩小了喀喇喀什河支沟融区,人为放大了219国道大红柳滩到奇台达坂之间的宽谷融区.  相似文献   
276.
柯东构造带柯东段中新世以来两期构造变形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仑山前柯东构造带油气勘探潜力大,但其地下复杂构造制约着本区油气勘探。综合最新钻井、地震、非地震及野外露头资料,对柯东构造带柯东段进行构造建模研究,认为柯东段构造变形为两期,早期为圈闭形成期,与断层相关褶皱发育;晚期为调整期,高角度断层发育。两期构造变形作用控制着本区油气成藏、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277.
使用感量校正多测片再生(SMAR)法对新疆昆仑山北坡的12个黄土样品的细颗粒混合矿物和细颗粒石英进行了等效剂量(De)的测量.测试结果显示,该地区黄土的[ post-IR]OSL和OSL信号强度相对于黄土高原的样品偏低,初步认为与物源不同及粉尘堆积和堆积后经受的风化作用微弱有关.细颗粒混合矿物的IRSL等效剂量值基本上小于其细颗粒石英OSL的,反映出长石存在明显的异常衰减现象;[post-IR] OSL信号主要来自于长石,用于测年需谨慎;细颗粒石英OSL更适合用于对该地区黄土的测年.  相似文献   
278.
使用感量校正多测片再生(SMAR)法对新疆昆仑山北坡的12个黄土样品的细颗粒混合矿物和细颗粒石英进行了等效剂量(De)的测量.测试结果显示,该地区黄土的[ post-IR]OSL和OSL信号强度相对于黄土高原的样品偏低,初步认为与物源不同及粉尘堆积和堆积后经受的风化作用微弱有关.细颗粒混合矿物的IRSL等效剂量值基本上...  相似文献   
279.
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前后重力场动态变化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利用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前后的3期流动重车测量资料,研究震中周围地区局部重力场在大震前后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地震前震中周围地区的重力场发生了巨大的负向变化,有些点位的重力值变化达100多10^-8m.s^-2;地震后重力场整体处于恢复状态。  相似文献   
280.
哈萨山蛇绿岩位于东昆中缝合带中部,为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三大核心地质遗迹之一,蛇绿岩出露较为完整,通过对蛇绿岩中堆晶辉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研究,获得年龄值为438.5±2.6 Ma,表明蛇绿岩形成于早志留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蛇纹岩的原岩为橄榄岩类,蛇纹岩的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呈右倾斜的配分曲线;辉长岩显示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具有不同程度的Eu负异常,配分曲线较为平缓,略呈右倾型;玄武岩具有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的特征,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呈平坦型,Nb、P轻微亏损,各样品配分曲线大致平行于E-MORB谱线,显示为同源岩浆,主要表现为E-MORB特征,并具有洋中脊向洋岛过渡的特征,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应属初始小洋盆,可能为原特提斯洋洋壳残迹,形成于洋陆转换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