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35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260篇
海洋学   5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曹荣根  王音  林正喆  明辰  庄军  宁西京 《海洋学报》2010,32(9):6438-6442
考虑到迄今为止实验上尚不能制备含有上百个原子的自由单原子链,本文提出利用探针从graphene中拉伸较长单原子碳链的设想,并通过分子动力学计算发现,室温下可以利用C60探针以1 m/s的速度从graphene的zigzag边缘拉出较长的一维单原子碳链,为实验提供了一种制备单原子碳链的可能方案.  相似文献   
142.
贵州都匀撒朗重晶石矿床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都匀陆缘盆地区之都匀南北向构造变形区,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脉状或囊状产于层间破碎带及构造交汇部位,受构造控制明显.本文在野外矿床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和群体包裹体成分及H-O-C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撒朗重晶石矿床的成矿流体为具有中低温(95~2...  相似文献   
143.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in plasma aslrophusics is to explain how the outer atmosphere of the sun, the sorona, is heated to temperature of millions of degrees Kelvin. A new anomalous dissipation mechanism of magnetic energyy, transit-time dissipation across magnetically modified Langmuir solitons is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mechanism predicts that the thinner and hotter a plasma, the more difficient the magnetic energy-dissipation, which naturally explain why the outer atmosphere is hotter and why there exists the chromosphere-transition layer.  相似文献   
144.
刘家齐  曾贻善 《矿床地质》1998,17(Z6):985-988
作者详细地研究了香花石中流体包裹体温压地球化学特征,其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为280~290℃,盐庋主要为34%~36%NaCl ,压力为30~60 MPa,密度1.03~1.10 g/cm3,单个包裹体拉曼探针分析气相成分中CO 2为55.4%~57.6%mol、有机质(C1—C4)为28.6%~36.2% mo1,H2S为8.4%~13.8% mol;液相成分中有机质(C1—C4)为27.1%~37.9% mo1、H2O为18.8%~25.1% mol,CO2为18%~29.9% mol, SO2为11.4%~15.3% mol, H2S为7.6% ~8.9% mol, Cl-为2.5mo1/L,HCO3-为0.32 mol/L,CO32- 0.26 mol/L。  相似文献   
145.
关鸿  徐平 《岩石学报》1998,14(4):460-470
利用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方法研究了阜平杂岩中几种不同类型片麻岩中的锆石样品。实验结果显示,对于较简单的锆石群,其207Pb-206Pb数据分布的峰值年龄给出与常规锆石铅的TIMS方法一致的结果;通过分析大量的锆石颗粒,可以弥补TIMS方法分析数据较少的缺陷,从而给出更全面的年龄分布特征。对于具有多期混合的锆石,以及具有继承铅、多期增生历史的锆石,通过对一个样品中多个颗粒的分析以及对单个颗粒的不同位置的分析,可区分出不同期次地质事件的信息,从而为阜平杂岩的形成、变质演化历史提供了年代学依据。研究结果为阜平杂岩中大量发育的灰片麻岩给出约2.5Ga的岩浆活动年龄信息,出露面积较小的角闪斜长片麻岩给出了约2.7Ga的年龄信息,同时还给出了约2.2Ga和约1.9Ga的两期变质事件年龄信息  相似文献   
146.
多功能扫描探针显微镜的研制与应用施倪承马吉吉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纳米科技的兴起使介于宏观与微观世界之间的介观领域的探索成为各学科研究的热点。纳米探测学的研究热潮是由1982年CerdBinning和HeinrichRohrer研制成...  相似文献   
147.
148.
硫化物熔融包裹体研究是认识硫化物矿床成矿元素来源和演化的重要手段,由于硫化物熔融包裹体的体积较小(粒径仅为10~20 μm),其详细化学元素组分的难以获得一直是制约进一步研究的瓶颈.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扫描电镜、电镜能谱和二次飞行时间离子探针(Tof-SIMS)对产于铜陵地区角闪石巨晶中的硫化物熔融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首次获得了一套精确的矿物化学资料和元素分布图.矿物学研究表明,角闪石巨晶在上地幔和下地壳均有结晶,温压区间分别为T:850~900℃(温度),P:0.70×109~0.82×109 Pa(压力),对应深度D:23.10~27.06 km;和T:900~950℃,P:1.09×109~1.17×109 Pa,D:35.97~38.61 km.元素分布图显示,硫化物熔融包裹体主要有两种元素组成体系:S-Fe-Mn-Ni-Rb-Sr-Ba和S-Fe-Cu-Sr,幔源硫化物体系中Mn、Ni、Rb、Ba等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特征可共溶,与Cu则表现出不混溶.在铜陵地区,上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了一套碱性玄武岩浆,后受岩浆底侵作用和壳幔相互作用影响,底侵进入下地壳深位岩浆房,发生结晶分异和同化混染作用,形成一套轻度演化的玄武岩浆,可能为辉长质.上地幔和下地壳的角闪石巨晶分别是由上地幔碱性玄武岩浆和下地壳轻度演化的玄武岩浆(辉长质)高压下结晶的产物.当上地幔碱性玄武岩浆上侵到下地壳深位岩浆房以后,发生结晶分异作用,又由于地壳硅镁层的混染作用,使得玄武岩浆中硫溶解度降低,促其熔离,从而释放大量的硫(S,以及Ni、Cu、Cr).角闪石巨晶中的硫化物熔融包裹体正是在下地壳深位岩浆房中,由正在结晶的角闪石巨晶在结晶分异和轻度演化的玄武质岩浆中捕获的不混溶硫化物熔融液滴形成的.铜陵地区在中生代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大规模的岩浆底侵作用和壳幔相互作用过程,由于下地壳硅镁层混染作用使得轻度演化的玄武岩浆释放大量硫,必然会在莫霍面附近形成大规模高浓度的硫富集区,这些组分在岩浆上侵作用、地壳减薄作用或者裂谷作用的影响下很容易再活化,进入区域岩浆-热液流体系统,最终参与形成区域大规模的硫化物矿床.  相似文献   
149.
刘敦一  王晨 《岩矿测试》2012,31(4):753-756
1发展历程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成立于2001年12月18日,当时是由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出资,以共建共享方式建立的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依托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2011年11月,中心通过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组织的联合认定,成为首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中心自成立以来,在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坚定  相似文献   
150.
This paper reports sensitive high resolution ion micro-probe U-Pb zircon ages for the "Huoqiu Group" and granitoids of the Early Precambrian basement in the Huoqiu area,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e "Huoqiu Group" is similar in rock association and metamorphism to the khondalite series, apart from it containing considerable amounts of banded iron formation. All detrital zircons from the "Huoqiu Group" meta-sedimentary rocks are 3.0 Ga and 2.75 Ga, without any 2.5 Ga and younger ones, as is commonly found in Paleoproterozoic khondalite series in other areas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n the Huoqiu area, 2.75 Ga and 2.56 Ga granitoids have also been identified. This basement assemblage underwent strong metamorphism during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1.84 Ga) tectonothermal event that is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us the formation time of the "Huoqiu Group" can be constrained between 2.75 and 1.84 Ga in terms of detrital and metamorphic zircon ages. It is considered, combined with regional data, that there may be a Paleoproterozoic collision orogen extending in a NWW–SEE direction to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