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2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142篇
测绘学   165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709篇
地质学   351篇
海洋学   136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128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涌浪问题在单道地震中普遍存在,它使地震同相轴发生抖动,导致剖面错乱、模糊,从而干扰或误导地质解释。由于现有的涌浪校正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该问题仍然没有被解决。本文基于单波束测深数据提出了一种新的涌浪静校正方法,首先阐述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步骤,然后通过野外实际资料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与滤波方法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最后讨论了单道地震中另外一种“似涌浪干扰”的海底抖动现象,并展示了新方法在该问题上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单道地震中涌浪造成的同相轴时移问题,特别对于复杂海底资料中的涌浪干扰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92.
高压直流输电故障、地电暴、地电阻率观测人工供电、地铁等通常会对地电场观测带来较大干扰,对观测资料的应用、地震异常信息的提取识别等带来了很大困扰。选取陵阳、瓜州等13个观测系统较好的地电场台站,基于大地电场岩体裂隙水(电荷)渗流(移动)模型,计算实际观测中这些典型干扰下各场地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α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常的地电暴、高压直流输电、地电阻率观测人工供电、城市轨道交通等干扰,计算的α值受影响不明显,但持续多日的大幅度、剧烈干扰可能导致部分场地出现影响。通过对2018年9月陕西宁强MS5.3震例分析,其结果表明复杂环境中周边场地强震前的α值异常可能也显著。研究结果对地电场数据应用可能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3.
简要介绍地电阻率交流观测的原理及方法,并在江宁台开展井下地电阻率交流观测实验。初步观测结果表明,井下地电阻率交流观测的抗地铁干扰效能优于井下直流观测,且5 Hz的观测要优于1 Hz;井下地电阻率1 Hz、5 Hz交流观测与直流观测反映的相对变化一致性较好,其数值差异不影响地震观测;连续降雨使得交流地电阻率出现下降变化,交流5 Hz比1 Hz更明显,最大下降幅度约0.92%,且连续降雨可能会对地铁干扰起到一定的放大作用;地电阻率交流观测使用趋肤深度来探讨探测深度,由于趋肤深度仅与频率有关,尚需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4.
解滔  卢军 《中国地震》2023,39(1):128-142
地电阻率连续观测中常见的变化形态有长趋势变化、年变、日变化、阶跃、高频扰动、快速下降/上升、年尺度持续性下降/上升变化等形态,且多种形态通常相互叠加在一起,构成观测曲线复杂的变化形态。本文结合地电阻率观测基本原理、地电学科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异常核实工作,尝试对地电阻率观测中常见变化形态可能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异常分析和震情跟踪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5.
采用平板探测器的X射线锥束成像系统中,由于散射会带来图像伪影从而劣化图像质量,通常采用在平板探测器前安装滤线栅来去除散射,但滤线栅会在获取的图像上形成周期性的条状伪影,如何去除条状伪影是X射线锥束成像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本文对已有的滤线栅条纹去除方法进行概述,创新性地提出基于频谱拼接的小波变换方法,既能在损失物体细节信息少的前提下很好地去除滤线栅条纹,又不会引入小波变换谐波。通过实际实验,检验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6.
基于青海门源Ms6.9地震,对比了该地震台三种地电阻率观测方式(地面常规、深井水平向、分层方案)的映震指标。结果表明,分层方案的映震指标更高。分层方案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与深井地电阻率水平向观测相比能够提高映震指标;(2)在指标的前提下解决了干扰问题(包括电磁干扰和季节性年变干扰);(3)获取的前兆异常形态更清晰、参数更明确(包括异常初始、异常时段、异常变幅、常态变幅和映震指标P1等5项参数)。尤其是它能够提高映震指标的事实,对地震前兆的监测有着实质性的帮助,解决了深井地电阻率观测中环境干扰的倾向性问题。  相似文献   
997.
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期间菏泽地电场观测数据出现异常变化,台站工作人员通过对观测系统、外装置系统、电极、观测室用电线路巡检、测试和主备机对比观测等方式,查找干扰源,在排除地球物理场异常变化后,认为此次数据异常变化是由电极老化和电极引线与外线路接线处接触不良造成的。  相似文献   
998.
在集水区尺度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和管理是现代生态学与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下,集水区的格局和过程己受到人类活动越来越强烈地干扰.赛勒支盆地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太平洋西北部沿海地区的集水区,本文以此为例,研宄了美国俄勒冈州中部集水区尺度的景观格局和过程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时空动态.通过卫星遥感影像的应用,我们对1977年到2000年间赛勒支盆地土地覆盖的变化进行了检测.我们用陆地资源卫星1977年的多光谱影像(MSS), 1988年的专题影像(TM)' 2000年的增强专题影像(ETM+)高精度地定量分析了森林演替系列(如,演替后期的老针叶林和成熟针叶林,演替前期的年轻针叶林,以及更新的幼林)和其它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景观的空间格局通过多种格局指数,例如,缀块指数、缀块形状复杂性指数、以及连接指数等进行了分析.同时,基于美国太平洋西北部主要森林类型和其它土地覆盖类型碳通量和碳贮量的空间数据库和文献资料,我们对 1977-2000年赛勒支盆地中的碳库及其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变化作了测定.研宄结果揭示出,因为森林皆伐,老针叶林和成熟针叶林在1977-2000年间显著地减少,分别由占整个盆地土地覆盖面积的23%和12%, 减少为12%和7%;与此相反,年轻针叶林和无林地则分别从24%和5%增加为43%和14%.同时,因为采伐等干扰,留存的老针叶林和成熟针叶林空间分布格局的破碎度也迅速增加.集水区的碳收支在 1977-2000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收获干扰的压力下,在1977-2000年间,整个集水区的生态系统碳贮量从 17640797t 减少到 13405720t;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NEP)由每年 100462tC 减少为每年76800tC.  相似文献   
999.
使用德令哈地震台钻孔水位和黑石山水库水位记录数据,与德令哈钻孔应变观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采用集中载荷模型计算水库负载作用对钻孔应变观测的理论干扰值,与实际观测值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水库蓄水对钻孔应变观测造成严重干扰;水库负载作用与渗透作用对钻孔应变观测影响较小,水库水位变化导致周围岩体所受水压作用出现变化,可能是影响钻孔应变观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00.
包头地震台形变干扰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整理包头地震台伸缩仪、水管倾斜仪和水平摆倾斜仪观测资料,依据干扰类型分析发现,风扰、雷电降雨、温度与气压、标定与地震,仪器故障与停电是影响3台仪器观测的主要因素,干扰特征主要表现为缺记断记、数据突跳、尖脉冲、高频干扰、台阶、毛刺,大幅度变化、曲线加粗和趋势性变化等。不同类型观测仪器对干扰的响应不同,识别并剔除干扰,有利于地震观测数据应用,对地震异常判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