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178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91.
杭州湾表层沉积物碎屑矿物分布及物质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8年采自杭州湾内的232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碎屑矿物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湾沉积物中重矿物质量分数较低,平均为3.39%,重矿物以普通角闪石、绿帘石为主,富含云母类片状矿物,稳定矿物如钛铁矿、石榴子石、锆石、榍石等质量分数较低。轻矿物以石英、长石为主,绢云母为特征矿物,物源指示意义大。重矿物中优势矿物(普通角闪石,绿帘石)、赤铁矿和褐铁矿以及特征片状矿物可以作为沉积物输送和扩散的指标,碎屑矿物分布特征表明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以长江输入为主,湾内南部沉积物中混有钱塘江及周边河流的输入物质,岛屿侵蚀产物对沉积物碎屑矿物组成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292.
杭州湾大桥南岸工程地质特征与浅层气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杭州湾大桥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之一,全长36 km,其中海域部分长31.5 km.通过桥址南岸浅层气区工程勘探,分析了其工程地质条件与浅层气的分布特征,为大桥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充实的工程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93.
杭州湾地区15000a以来层序地层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林春明 《地质论评》1997,43(3):273-280
本文从杭州湾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地质背景入手,分析了该区晚第四纪地层层序、深切河谷形成和演化等。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河流侵蚀切割老地层,在本区形成40-110m深的河谷,谷底为区域不整合面,自海向陆方向和平行海岸线方向均为一不等时面,是I类层序边界。冰后期地层为一个完整的I类层序,但存在多个小的间断面。初始海泛面也是穿时的,在深切谷地带是滞流沉积物与溯源堆积物之间的界面,在河间地则为古土壤层的顶界面;  相似文献   
294.
2002年5~7月对杭州湾萧山现代农业开发区农发养殖实验场的4口大小不同、放苗量不同、产量不一的淡化对虾养殖虾池水体中的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在养殖过程中,4口虾池的叶绿素a含量均较高,各虾池叶绿素a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变化幅度不一,所测数值中有68%超过富营养化阈值,因而该水体在养殖期间已呈富营养化状态,但此间没有发生赤潮。(2)4口虾池水体中的脱镁叶绿素与叶绿素a含量比值的变化有所不同,1、4号虾池在养殖过程中该比值呈下降趋势,表明1、4号虾池水质相对正常、稳定;2、3号虾池在养殖中期该比值急剧上升,表明2、3号虾池在养殖中期水质曾发生剧烈变化,这直接导致了养殖对虾的减产。因而,养殖水体水质的剧烈变化较其富营养化程度更能直接影响对虾的产量。  相似文献   
295.
根据盐度、底质、潮流等环境生态因子及群落结构的差异,结合相似性比较及聚类分析,杭州湾潮间带生物群落可划分为三个类型:湾底群落、湾中群落和湾口群落。从湾底向湾口。群落多样性指数H'(S),丰度d值皆呈增大趋势,而优势度D值逐步减小,表明群落结构从湾底到湾。由简单趋向复杂。焦河篮蛤为杭州湾湾口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的特征种。  相似文献   
296.
杭州湾潮致余流数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1959年10月-1992年5月在杭州湾250余测次海流周日连续观测资料,运用σ坐标系下的三维潮控制方程,模拟该湾的欧拉余流,进行欧拉余流产生机制的数值试验;并根据欧拉流动的数值计算结果,采用拉格朗日速度在欧拉流场的近似展开,求得水质点运动轨迹和速度。结果表明,杭州湾潮致余流的最大余流速度为46.0CM/S,惯性效应是杭州湾潮致余流产生的主要原因,杭州湾拉格朗月余流场被逆时针的大涡旋控制,表层  相似文献   
297.
杭州湾——舟山渔场秋季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5年 9月在杭州湾和长江口至舟山海区进行了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现场观测研究 .结果表明 ,表层水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2 2 6 8± 6 3 33)× 1 0 4个 /dm3;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 2 80± 3 46 μg/dm3,小于 2 0μm的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细胞对叶绿素a的贡献占 71 % ;平均初级生产力 (C)为6 92 5± 1 1 92 4mg/ (m2 ·d) ,小于 2 0 μm的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细胞对总生产力的贡献占 6 8% .河口区悬浮物质浓度高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受光的限制 ,各项生物参数与真光层深度紧密相关 .生物锋区位于真光层深度 1 0~ 2 0m、盐度 2 6~ 32的长江冲淡水稀释区 .同时探讨了浮游植物细胞活性 (R)与光合作用同化数 (AN)、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叶绿素a与海面光谱反射率的相互关系 ,为海洋水色遥感在初级生产力的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98.
杭州湾北岸高潮滩沉积与沿岸物质输运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对杭州湾北岸高潮滩上采集的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该处沉积物类型以粉砂为主,分选性、偏态和峰态分别属较差、正偏和宽峰,呈现明显的强潮高能潮滩特征。用Gao-Collins模型进行了粒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海盐附近和芦潮港以东附近均向西输运,乍浦和拓林之间向东输运。对比近岸余流方向后发现,沉积物沿岸输运趋势与近岸的余流方向较为一致,这是由于作为高潮滩堆积细颗粒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的近岸水体中,悬浮沉积物的净输运是受余流控制的。  相似文献   
299.
上海市杭州湾北岸滩涂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00.
杭州湾丰水期主要污染因子的分布变化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0年~2001年杭州湾交通通道工程海域环境调查与监测、大小洋山海域跨海大桥和码头建设以及宁波镇海炼化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结合浙江省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的成果,分析了杭州湾丰水期主要污染因子的分布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杭州湾海域水质受陆源影响显著,面源和无组织排放的污染物以及沿岸径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使水体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2)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是丰水期杭州湾海域水体的主要污染因子,其在水体中的含量从湾顶至湾口逐渐降低。无机氮在水体中的含量较高,均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在水体中的含量在湾顶和湾中段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在湾口段超过三类海水水质标准。(3)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物质也是丰水期杭州湾海域水体重要的污染因子,湾顶段的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物质平均含量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石油类污染物质含量呈现湾中段低,湾顶段和湾口段高的分布态势,表明石油类污染物质的含量除了受陆源排污的影响外,还与各类船舶及大型石化企业等长期排污有密切关系。(4)由于钱塘江潮汐的作用,杭州湾海域水体交换剧烈,湾内高含量的悬浮物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体中污染物质的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