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54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249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51.
地学科技期刊中华北地台、华北克拉通、华北板块、华北古陆、华北地块等词汇比较常见,但使用比较混乱,有必要梳理这几个名词的定义及用法,以便在这些词汇使用上有一个统一性。槽台学说基于地壳活动和稳定性的差别,将地壳的一级构造单元划分为地槽(褶皱系)和地台;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表层是由为数不多的大小不等的岩石圈板块拼合起来的,将六大板块作为全球的一级构造单元,并将分隔它们的边界也  相似文献   
152.
伊宁地块是西天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广泛出露晚古生代火山岩浆岩和沉积建造,对剖析该地块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伊宁地块以中部近EW向展布的乌孙山—塔勒得断裂为界可划分为南、北两大构造带,两者在基底建造、岩浆岩的组成与时代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盆地形成和构造演化等方面均呈现显著不同。其中,南构造带由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期大哈拉—喀勒峻岛弧带和阿腾套弧后伸展盆地构成,推测海沟位于岛弧带之南(那拉提南缘断裂附近);北构造带由早石炭世中晚期阿吾拉勒叠加岛弧带、特克斯—新源弧前盆地和清水河—苏布台弧后盆地-扇三角洲构成。在重新梳理并详细总结伊宁地块的最新划分依据及方案基础上,首次提出伊宁地块形成与演化的南、北构造带两拼接和演化三阶段新认识:①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期,南构造带初始弧-盆构造体系形成;②早石炭世中晚期,北构造带的沟-弧-盆构造体系形成并增生;③早—晚石炭世,初始的南构造带与增生的北构造带拼贴缝合,完成地块拼贴与增生,最终形成统一的伊宁地块。  相似文献   
153.
胶莱盆地第四系分布广泛 ,其构造单元可利用重磁资料进行划分。本文对鲁东地区各岩层的磁性及密度资料进行了汇总 ,按物性特征将其划分为 5种类型。根据胶莱盆地重磁场形态、走向、幅值等特征 ,可将其划分为 6个分区 ,其中七级镇重高磁高低相间区为该盆地的特殊地段。胶莱盆地共划分 1 4个次级构造单元 ,它们的形成与发展受七级镇断裂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4.
本文根据俄罗斯原子能部的数据库资源,对非中央集权经济国家和中央集权经济国家的铀资源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矿产资源可定义为可靠资源(RAR)和估算的附加资源(EAR)两部分。根据地质背景的不同,将铀矿床划分为8种类型。在中央集权经济国家内,尽管存在着寻找与前寒武系相关的铀矿床的潜力,但几乎没有这样的铀矿床;而该类型铀矿床在非中央集权经济国家中所占比例却较大。中央集权经济国家中与古生界有关的铀矿床占世界铀资源量的11%;在这些国家内,铀矿床数量最多的是脉型铀矿床,而资源量最大的是砂岩型和碱交代岩型铀矿床。研究表明,对于寻找大型铀矿床来说,最具潜力的地区当数大型的地向斜盆地、裂谷盆地和古老地台上的构造-岩浆活化区。  相似文献   
155.
华北克拉通中北部麻粒岩带被认为是古元古代造山带,晋冀蒙相邻地区的高压麻粒岩和超高温变质岩吸引了国内外早前寒武纪地质学家的目光.本文以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重新厘定了华北克拉通中北部的构造单元,自北向南依次划分为阴山新太古代岩浆弧(阴山地块)、乌拉山-大青山古元古代再造杂岩带(Pt1)、凉城深熔花岗岩带(Pt1)、天镇...  相似文献   
156.
北淮阳地区中生代火山活动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总结近年来北淮阳地区的1∶5万区调资料及有关专题研究,认为该区中生代火山活动可分为两个旋回,两个岩浆系列。第一旋回和信阳—商城火山喷发带的第二旋回为钙碱性系列;金寨—舒城火山喷发带中的第二旋回为碱性系列。钙碱性系列岩浆起源于30~70km深的陆内聚合带;碱性系列为造山后期恢复阶段张性条件下的产物。其总体特征是由东向西酸性增强,起源深度渐浅。  相似文献   
157.
Based on the CCD images,IIM data and DEM data of China's lunar exploration project (Chang'E-Ⅰ) and related processed and analytic results,an integrated study of regional geology of Sinus Iridum and its adjacent area was conducted,and a series of relevant researches and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including analysis of impact craters and their extrusive and accumulative materials,division of stratigraphic and tectonic units and classification of rock types,integrated analysis of chronology and lunar evolution history.In consideration of crater's shape features,quantity and preserving status of filling materials,the lunar impact craters can be divided into 7 types and 11 subtypes,and the accumulative materials of craters are divided into 6 types and 9 accumulative groups.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iO2 and image characteristics,the basalts are divided into high-TiO2,medium-TiO2 and low-TiO2 basalts.Discussion was made on division of tectonic units and evolution features in the study area.The geological map of the Sinus Iridum Quadrangle (LQ-4) at a scale of 1∶2.5 M was preliminarily compiled with the ArcGIS system,and the spatial database of the map was established.Relate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procedure and method for lunar geological mapping have been worked out,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forthcoming geological mapping of the global Moon in China by using the data of Chang'E-Ⅱ and also for comprehensive study and geological mapping of other celestial bodie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58.
新编亚洲大地构造区划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天丰 《中国地质》2013,40(5):1351-1365
提要:在大量综合亚洲地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笔者新编了亚洲大地构造区划图,确定了划分原则,将亚洲大陆划分为六大构造域,以及67个板块(或地块)、碰撞带或增生碰撞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图件的编制。组成亚洲大陆的板块或地块主要形成于1800 Ma、800 Ma、 500 Ma 和400 Ma前后,上述时期即各地块形成统一结晶基底的时期。碰撞带或增生碰撞带形成时期较多,为800 Ma、397 Ma、345~260 Ma、200 Ma、135 Ma、52 Ma和23 Ma等,还有23 Ma以来形成俯冲带。对于资料比较充实的、古生代以后的板块运移、板内变形与碰撞带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概略的讨论。本文还关注了在地块形成之后的板内变形。正是板内变形阶段,可能对成矿作用及其类型、过程与赋存部位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9.
塔里木盆地地震波速扰动及泊松比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辰  杨文采  于常青 《地学前缘》2013,20(5):196-206
大型克拉通盆地地壳上地幔组构有什么特征?其内部结构有何变化?这是目前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在新世纪体波地震层析成像的研究进入区域地壳上地幔探测的视野,这个问题可通过体波地震层析成像来研究。文中结合塔里木盆地内的宽频地震记录以及新疆地震台网、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对塔里木地区进行了同台同源的P波和S波地震层析成像, 重点研究区域分辨率横向达到0.5°×0.5°,纵向达到10 km间隔。通过体波到时地震层析成像反演,得到了研究区域精细地壳P波和S波速度结构。根据P波和S波速度扰动和泊松比三维图像,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内部岩石圈波速和泊松比内部结构的信息,通过上中地壳的地震层析成像,地壳波速与泊松比结构反映了满加尔的基底、流体活动性和地温结构利于油气的成熟和保存。一般情况下莫霍面上下方波速及泊松比异常分布模式有明显区别,但塔里木盆地中央顺托果勒呈现穿透莫霍面的异常模式,解释为二叠纪岩石圈火山作用留下的“指纹”。这些信息对油气远景区定位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0.
青藏高原北部被认为是原特提斯洋闭合所形成的早古生代造山系,其中原特提斯洋演化的物质记录主要分布在东昆仑北部、西昆仑北部、阿尔金、祁连、柴北缘等,以出露典型的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蛇绿岩、弧岩浆岩、俯冲增生杂岩、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等地质体为特征,并夹有前寒武纪微大陆块体。通过近20余年的研究,青藏高原北部早古生代造山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和基本共识,认为其经历了从原特提斯洋的开启、大洋俯冲增生、闭合到大陆俯冲碰撞造山的过程。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科学问题不断涌现,有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本文通过横穿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柴北缘造山带的两条地质廊带的解剖,对与原特提洋演化有关的岩石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划分;结合一些新发表的研究资料,梳理出青藏高原北部原特提斯造山系的研究新进展,并探讨了几个关键科学问题:(1)青藏高原北部与原特提斯洋演化有关的缝合带有几条?相关的问题是有几个原特提斯分支洋盆?(2)原特提斯洋的俯冲极性如何?单一向北、单一向南还是双向俯冲?(3)原特提斯洋中微陆块的性质和起源如何?虽然多数学者认为这些块体起源于冈瓦纳大陆,但何时从冈瓦纳大陆分离仍有很大争议,起源于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