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37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格尔木冲洪积扇地下水含有丰富的锶,地下水的水化学分带异于一般的冲洪积扇地下水水化学分带性规律。通过室内水-岩模拟试验以及野外监测,证明地下水及山区沉积物的物质不是基岩就地风化的产物。通过对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及物质搬运的动力来源分析,指出风力作用是形成本区地下水水化学异常的控制因素,化学组分源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含盐地层及盐湖盐类晶粒。  相似文献   
42.
选取了格尔木地震台2000年9月至12月记录到(Ml≥3.0)的数字地震资料。模拟地震资料选取了青海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测震分析组编辑的《青海省地震目录》提供了地震参数。对2种地震资料在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及震级方面作了初步的分析比较。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数字化地震仪无论是在授时精度,还是在分析处理方面都优于模拟记录。用数字资料替代模拟资料是地震台站的一次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43.
在西北内陆河流域,地下水是维系人类生存、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水源,但这些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地下水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亟待开展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研究。本文在分析格尔木河流域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基础上,采用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和地下水动态监测的方法,界定了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及阈值,即维系植被生态地下水埋深为0.5~10 m、减轻盐渍化程度的地下水埋深应大于3 m、减轻城市内涝的地下库容应大于3.42×108 m3、维系达布逊湖面积的入湖流量应大于2.82×108 m3·a-1。基于格尔木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得到减轻城市内涝及减缓盐渍化程度的环境正效益值分别为8 000×104元·km-2和163×104 元·km-2;地下水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植被退化、河湖面积萎缩的环境负效益值分别为191元·km-2和1 032元·km-2。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流域内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西北其他内陆河流域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借鉴。  相似文献   
44.
为了解格尔木河所反映的环境现状以及格尔木市开发所带来的影响,对格尔木河表层沉积物共计9个采样点的七种重金属元素(As、Cd、Cr、Cu、Ni、Pb、Zn)的浓度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相关性分析)以及不同的污染和生态风险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结论:格尔木河表层沉积物元素Cd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输入,Igeo指示元素Cd、Cr在格尔木河下游污染程度达到轻度污染,其他元素无污染,mCd指示各采样点的污染程度为无-很低,指标PLI指示各采样点的污染程度为低或中等,整个研究区域的PLIzone值为1.06,指示研究区域内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中等。单元素的潜在风险指数(Ei)指示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均很低,各个采样点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也指示为低等级,但仍要注意人类活动引起的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尤其是元素Cd的输入。出格尔木市后元素浓度及Igeo值均逐渐增高,mCd、PLI及RI同样有显著的增长趋势,指示格尔木河受格尔木市人类活动的影响。格尔木河中游(格尔木市区段)相对于格尔木河上游及下游整体均表现为低浓度、低污染及低生态风险,指示格尔木河河道治理对控制重金属污染、改善河流环境及保护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5.
对气氡脱气装置改造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拆除了格尔木井原气氡脱气装置,针对该井冷水、大流量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制造了一套新的脱气装置,在其后的气氡观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对改造前后氡值的分析,充分认识到了合理的脱气装置的重要性,形成了几点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46.
朱萌 《地图》2010,(4):106-115
两年前的夏天,我和老凡到西藏旅行,从山南到拉萨,再西行前往日喀则、定日、樟木,回到拉萨后又向北游历至当雄、那曲,最终沿青藏公路直抵格尔木。行程有些艰苦,因为我们没有像其他背包客一样,结伴包辆丰田4500之类的越野车,而是一路乘坐班车,或是搭顺路车,一段一段地向前行进。从送信的邮政车到拉货的东风大卡车我们都坐过了,甚至连警车我们都没放过——当然,被警察像看怪物一样默默拒绝了。准备时间并不多,只制定了大概的计划就匆匆上路了。不过,依我们这种走法,计划也没太大用,天知道你在某处是不是能按"计划"遇见一辆车经过身边,你一招手它就停下来,并且还同意搭上你......后来想想如此贸然前行实际上是很有些盲目的,如果运气不好,出点什么意外是说不定的。但毕竟一切都过来了,苦的、甜的、计划中的、意料外的、美好的、不开心的——记忆中的浓墨重彩,都化为旅行笔记里的简单记录。  相似文献   
47.
敦煌-格尔木铁路穿越西北干旱荒漠区,地表裸露、沙源丰富、风沙活动强烈。通过野外风沙定位监测和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揭示了铁路沿线灌丛路段风动力环境和地表沉积物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风速和起沙风频率分别为2.13 m·s^(-1)和3.91%,年输沙势19.89 VU,属低风能环境,年际变率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输沙势最高。主导风向相对单一,以南风和西风为主,且随季节变化差异显著。灌丛地表细颗粒占绝对优势,<250μm细颗粒含量超过85%,并以<63μm粉沙为主;无植被覆盖路基边坡<250μm细颗粒含量60%~80%,>500μm粗颗粒含量高达22%。灌丛沉积物平均粒径43.85μm、偏度0.29、峰度1.41、分选系数2.06,边坡处对应值分别为117.18μm、0.16、1.00、2.09,两地沉积物分选较差,灌丛沉积物更细且粒径分布更集中,说明灌丛保护下地表物质较为稳定,细颗粒被较好地保存。  相似文献   
48.
末次冰期以来格尔木河填充-切割及驱动机制初探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格尔木河水系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一个较大的内陆水系,它发源于东昆仑山主脊.由南向北流经于昆仑山商,最终流入柴达木盆地中的达布逊盐湖.格尔木河水系河谷地貌和沉积,尤其是晚第四纪以来发育的阶地系列是本区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信息的良好载体,对研究青藏高原的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格尔木河水系小干沟、纳赤台和三岔河等典型河...  相似文献   
49.
研究了格尔木地震台1996-2006年地磁模拟资料和2008-2011年的数字化资料,通过对台站磁静日低点时间、日变幅度、日变形态的分析,确认地磁z分量磁静日低点时间在地方时12时左右;日变幅月均值呈现明显的波浪式起伏变化,其年均值与太阳黑子数保持一致;地磁日变形态较为规则,有1个低点和2个高点;在前兆异常分析中,认为低点时间异常和日变形态双低点异常与周边强震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0.
利用格尔木基准地震台重力观测资料,检测到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9.0级特大地震激发0S0 ~0S40之间的球型自由振荡,其中有0S0、0S13、0S22、0S26、0S30共5个振型的观测频率值与理论频率值偏差近似为0.同时发现0S2、0S3振型有明显的谱线分裂现象,但是0S32、0S37振型未与周围噪音区分开,观测效果不明显.整体平均偏差约为0.10%,观测频率值与理论频率值有很好的相符,这不但说明了PREM模型理论的正确性,也说明了格尔木基准地震台重力资料质量的优良,研究结果对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