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5篇
  免费   468篇
  国内免费   603篇
测绘学   537篇
大气科学   696篇
地球物理   197篇
地质学   988篇
海洋学   34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23篇
自然地理   1444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58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207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91.
温度操作对褐牙鲆幼鱼的生长和能量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在温度胁迫及温度调整后的生长与能量分配进行了研究。驯养于17.5℃的褐牙鲆幼鱼分别在8.5℃(T8.5),13.0℃(T13.0),17.5℃(T17.5),22.0℃(T22.0)和26.5℃(T26.5)养殖10 d后,除T22.0处理的褐牙鲆幼鱼除以干重表示时与T17.5和T26.5处理差异不显著外,以湿重、蛋白质和能量表示的鱼体重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所有处理调整养殖温度至22.0℃继续养殖,由于不同温度造成的生长差异在30 d内可获得完全补偿。在不同温度养殖期间,摄食量少和分配于生长的能量减少是导致低温处理(T8.5和T13.0)生长慢的主要原因,而T17.5和T26.5生长慢的主要原因是分配在生长的能量较少。低温处理分配于生长的能量较少主要是由于其粪便损失和用于呼吸的能量比例较多,而高温处理则主要是由于排泄损失的能量比例较高导致生长能减少。温度调整后的第2个10 d,T8.5,T13.0,T17.5和T26.5的摄食量都显著比T22.0多,而温度调整后的30 d内不同处理的总摄食量没有显著差异,个体水平上的摄食能在生长、粪便、排泄、呼吸上的分配也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补偿生长的获得主要依靠阶段性的提高摄食量。在温度调整后的30 d内,T8.5,T13.0,T17.5和T26.5的幼鱼单位体重日摄食能和生长能都比T22.0多,表现出明显的补偿生长现象。对于整个实验期间而言,T8.5的幼鱼摄食比其他处理少,但由于其排泄和呼吸损失的能量比例较少,因此分配于生长的能量比例比其他处理略多。养殖在不同温度的褐牙鲆幼鱼会在身体蛋白质和能量含量上产生差异,在实验结束时T8.5和T26.5的能量含量与对照组仍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褐牙鲆幼鱼对温度变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短期的温度变动不会对其长期生长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92.
土壤微生物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参与成土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其数量反映土壤质量,是判别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程度的重要指标。选取沙坡头固沙植被区土壤中的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进行研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恢复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固沙年限增加而增加,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夏秋季显著大于冬春季。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恢复曲线均呈现S型,在固沙植被建立18~24 a后恢复速率达到峰值,24~36 a后数量能够达到天然植被区的31.6%~83.7%。土壤微生物数量恢复过程主要受土壤细物质含量的影响,土壤pH是限制因子。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状况与覆被变化敏感,能较早且敏感地指示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3.
采用1982-2015年的GLASS-LAI (Global Land Surface Satellite-Leaf Area Index )遥感数据和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气象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法分析了过去34 a全球9种植被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时空变化特征;使用相关分析和逐步线性回归分别探讨了全球9种植被LAI与降水、温度的年际与月关系。结果表明:全球植被总体呈现绿化趋势,其中变化较大的是草原、稀树草原、常绿阔叶林和多树草原;在植被生长的绿化和褐化趋势中,面积占比最大的植被类型均为草原,说明草原生态系统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年际关系看,草原和开放灌丛的LAI与年均降水多呈正相关关系,而温度对不同纬度植被的LAI存在正负2种影响。其原因为温度升高对中低纬度的植被生长有抑制作用,而对高纬度地区植被生长有促进作用。从年内关系看,南半球降水和温度共同作用于植被的生长;而北半球除常绿阔叶林的生长与温度关系更为紧密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长主要受降水影响。逐步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当月温度的升高对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多树草原和草原2种植被的生长受当月降水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94.
考古遗址中的木炭遗存是重建过去局地木本植被群落组成、植物多样性、景观生态格局以及探索人地关系的关键生物指标之一。对于具有特殊性质的烽燧遗址,木炭是一种用以解读可能与烽烟传递军情、戍守人员生活用火密切相关的特定薪材的地质档案。文章对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出土的大量木炭样品进行筛选、鉴定和定量分析,以了解驻防先民对烽燧薪材的选择,重建当地的植被生态和景观。木炭显微结构观察结果及树种数量百分比统计显示,有4种木材被选作薪材,包括数量百分比最高的柽柳属(Tamarix sp.)(83.63%)和数量百分比较低的杨属(Populus sp.)(11.95%)、柳属(Salix sp.)(3.54%),以及驼绒藜属(Krascheninnikovia sp.)(0.88%)。基于"最省力原则"和木炭化石组合中树木种属含量与现今当地林地中的丰度和多度成对应比例关系等理论,推断该军事遗址附近为以柽柳属为优势种,其他木本植物为伴生种的植物群落结构。这与现今在塔里木盆地东北部边缘河流沿岸典型的植被类型分布特征相似,由此进一步指示当时先民生存的地表景观为沿河绿洲。  相似文献   
995.
岩溶地貌主要是由碳酸盐溶解形成的特殊景观,岩溶区植被的生长发育受到基岩的制约,并演化出各种机制来适应岩溶区的独特环境。本文综述了岩溶地区植物对岩溶环境适应机制及植物生长对碳酸盐岩风化的驱动作用。通过总结发现:(1)植物主要通过分泌碳酸酐酶等有机物促进矿物分解、生物钻孔作用改善岩石表面的持水性能、根劈作用加速破碎岩石的崩解等化学生物和物理作用,促进了碳酸盐岩的风化溶解,形成独特的岩溶地球化学背景。(2)岩溶区植物通过调整自身结构和生理功能来适应干旱、高钙和营养元素缺乏等逆境。植物的抗旱性主要通过生理生化过程、形态结构和水分的利用方式来适应干旱或缺水环境,不同的植物进化出不同水分利用方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蒸腾;植物的高钙适应性是通过生理结构和生理过程来实现的,在高钙环境下的优势植物可通过形成钙化根、草酸钙含晶细胞和叶片调节等方式保持植株钙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且植物还可以通过调节体内钙库和控制钙的吸收转运来控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和菌根能帮助植被在土壤中获取营养元素,以应对土壤的营养元素缺乏。(3)岩溶植被在正向演替过程中,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稳定性增加,物种的生...  相似文献   
996.
The different aspects lead to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es of water,heat,and energy balance,which further affect the soil environment and the growth of alpine plants. Based on an experimental study with eight aspects(abbreviated as octagonal platform)of Huashixia frozen soil observation bas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the influence of aspects on soil environments and alpine vegetation growth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After 6 years,the soil temperature of each slope near the surface(10 cm and 30 cm depth)from high to low was as follows:south > southeast > southwest > west > east > northwest > northeast > north,that is,the relatively sunny slope(east,southeast,south and southwest)was higher than the relatively shady slope(west,northwest,north and northeast). Howeve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il water con⁃ tent between the sunny slope and the shady slope at the depth of 0~30 cm. (2)The growth trend of aboveground vegetation(including plant height,coverage and aboveground biomass)on sunny slope was better than that on shady slope. The growth trend of underground vegetation(including root depth and underground biomass)on sunny slope was worse than that on shady slope. (3)In the depth of 0~10 cm,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on sunny slope was higher than that on shady slope. However,the content of total phosphorus on sunny slope was lower than that on shady slop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tal potassium and available nutrients among different slopes(P>0. 05). In general,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vegetation growth and nutrient distribution is significant in alpine regions,and these findings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energy balance research in different aspects. © 2023 The Author(s).  相似文献   
997.
针对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的我国西北部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重构层状土壤水分运移规律不清等问题,通过设置不同层状结构土壤进行水分运移入渗试验,监测土壤剖面水分变化,采用Hydrus-1D模拟降雨入渗过程,从土壤水分、水势和水通量3个方面揭示层状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并基于优化后的模型进行情景模拟,探究夹层特征对浅层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夹层明显改变了土壤水分的分配与运移过程,土壤水势在夹层界面连续分布,而土壤水分在夹层界面发生突变;虽然黄土夹层和风化砂岩夹层都阻滞了土壤水分的下渗,但其阻滞原理不同,前者表现为黏质夹层渗透性能差导致夹层以上土壤水分滞留,后者归因于粗质夹层土壤基质势小造成水分持留在上部黏质土壤中;根据不同夹层属性的情景模拟结果,提出在风积沙40 cm深度处设置20 cm厚的黄土夹层有利于提高夹层以上土壤水分以供植被利用。研究探明了风积沙区充填黄土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并为土壤类型以风积沙和黄土为主的我国西北部矿区在生态修复中的土壤重构方式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8.
强烈的山区地震往往会引发大量同震滑坡,对当地植被覆盖和生长造成直接破坏。作为表现滑坡活动强度的重要指标,同震滑坡体表面的植被恢复情况对评估震后地质灾害的活动情况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观测资料所限,当前对于震区植被恢复进程的研究多为小尺度范围,而对大区域内植被演化机制以及植被与地质灾害活动性的关系认识不足。因此,采用多时相、长时序(2000—2020年)的高精度遥感影像对汶川地震强震区大范围内的植被恢复过程进行研究,计算得到不同时期植被恢复率,以此探究大范围内植被恢复的普适性规律,同时分析植被恢复与滑坡活动强度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截至2020年,71.34%区域的同震滑坡表面植被已处于恢复程度较好阶段;高活动强度、中活动强度、低活动强度和基本稳定的滑坡面积比分别为17.6%、12.4%、17.7%和52.3%。同震滑坡地表恢复趋势表明,汶川震区植被预计在震后约17 a恢复至震前平均水平。然而,植被恢复过程和滑坡活动性的变化往往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虽然滑坡地表植被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震后滑坡活动性的下降,但地震对滑坡活动性的影响将比地表植被恢复到震前水平所持续的时间更长。参考前人研...  相似文献   
999.
非洲东南部晚更新世植被重建及对比研究有助于理解区域气候变化过程和驱动机制。本研究依托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1航次科学任务所获取的U1477B海洋钻孔,对其上部4~37 m的沉积岩芯的79个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重建了30~5 ka B. P.的区域植被和气候变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钻孔岩芯整体以草本植物禾本科(Poac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花粉为主,平均约占75.5%;木本植物花粉较少,以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豆科(Fabaceae)、使君子科(Combretaceae)和红树科(Rhizophoraceae)等为主;孢粉组合记录了钻孔孢粉源区赞比西河流域的植被特征。在时间演化序列上,钻孔沉积物孢粉组合变化反映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全新世)的植被变化特征:末次冰期(30~17 ka B. P.)以禾本科、莎草科等草本花粉为主,平均约占82.2%,以草原/草甸植被占优势,推测在流域低海拔平原开阔草原广泛发育;罗汉松科为代表的山地森林在冰期也相对发育,指示了相对凉爽潮湿的气候环境;冰消期(17.0~10.5 ka B. P.)禾本科花粉保持稳定平均约...  相似文献   
1000.
探究斑块尾流中多尺度紊流结构对理解植被群落影响下的泥沙输移规律和河床演化过程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室内水槽试验,分析不同高径比及植被体积分数影响下的斑块后水流特性,得到时均流速及雷诺应力分布规律;通过谱本征正交分解对其脉动场进行分析,探究不同尺度涡的空间模态及能量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冠层垂向剪切层内剪切强度及其最大量纲一剪切层垂向厚度随着植被体积分数增大而增大,随着高径比增大而减小。(2)斑块尾流中,大尺度涡旋对应频率集中在0.15~0.29 Hz,对应斯特劳哈尔数为0.16~0.32,垂向分布介于0.2~1.3倍植被高度,纵向分布介于2~6倍斑块直径,横向关于植被中心线呈现出非对称分布。(3)纵向出流流速及剪切层内紊动强度是影响稳定尾流区长度的重要因素。剪切层纵向输运速度随着纵向出流流速增大而增大,剪切层垂向扩散速度随着紊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