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53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61.
冈底斯弧弧后早白垩世裂谷作用的沉积学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冈底斯弧弧后地区早白垩世地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由下而上普遍从陆相 -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变化为海相碳酸盐岩。该地区在早白垩世中期开始了广泛的海侵 ,沉积范围由早期仅局限于班公湖 -怒江缝合带附近而扩展至羌塘地体南缘和拉萨地体 ,沉积了巨厚的台地相灰岩 ;与塔里木南部和思茅地区同期海平面变化非常不同 ,那里在晚白垩世才出现海侵。砂岩组分研究显示 ,早白垩世早期碎屑物源主要来自北侧的造山带 ,向上则逐步受到南侧火山弧的控制。在海侵层系的下部 ,发现了丰富的双峰型火山岩和双峰式火山岩碎屑。因而推断该区在早白垩世发生了强烈的裂谷沉降作用。与此同时的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境内的 L adakh- Kohistan弧后裂谷作用还形成了具有洋壳基底的Shyok边缘海。因此 ,在早中白垩世 ,欧亚大陆南缘为西太平洋型的活动大陆边缘 ,因强烈的弧后裂谷作用产生了一系列边缘海盆地 ;在包括青藏高原南部在内的欧亚大陆南缘 ,既没有构造动力、也没有古地理和古地形证据支持在早白垩世末 ( 99Ma± )即出现强烈的抬升。  相似文献   
162.
分析研究了欧亚大雪盖变化与四川盛夏异常冷暖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盆地盛夏典型热夏年和睡年,欧亚大陆雪盖异常呈反位相变化,尤其是前期、后期非常显著。前期12-5月。热夏年欧亚大雪盖为负距平,冷夏年正距年,后期10-12月,热夏季欧亚大雪盖为负距平,冷夏年的为正距平。反映了欧亚大陆雪盖对盆地异常冷暖的重要影响及其两者间的正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63.
小龙 《天文爱好者》2008,(11):48-49
2008年8月1日这一天,地球上要发生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情。数万人,也可能是数十万人,离开自己舒适的住处,匆匆奔行数百数千,甚至上万公里路,聚集到一条横跨北美洲、北冰洋和欧亚大陆的、宽度不到两三百公里的区域内,并在某个临近的时刻干着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看太阳。他们正要看的是一件全太阳系罕见的现象:一颗卫星“恰好”将太阳系的主宰完全遮蔽,恰好到让人难以形容的叹服。  相似文献   
164.
拉萨地体南缘汤白地区广泛分布新生代的辉绿岩脉。为探讨该辉绿岩脉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地质意义,对其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辉绿岩脉的结晶年龄为(54±1)Ma,表明其形成于早始新世。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如Rb、Sr和Ba),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如Nb、Ta和Ti)。与典型的弧岩浆岩、区域上叶巴组和桑日岩群中的玄武岩相比具有较高的Nb、TiO_2和Zr含量,在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显示出板内玄武岩地球化学属性。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锆石Hf同位素表明岩浆源区除被俯冲板片释放的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富集地幔外,还有软流圈亏损地幔物质加入。汤白辉绿岩脉侵入年龄与区域上林子宗群火山活动峰期接近(52 Ma)。同时结合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作者认为汤白辉绿岩脉是54~52 Ma新特提斯洋壳断离诱发岩浆作用的产物。根据最新大陆碰撞及板片断离的三维数值模型,暗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起始时间为65 Ma或者更早。  相似文献   
165.
根据收集到173个林线数据,采用纬度、经度和基面高度的三元一次方程拟合欧亚大陆东南部林线分布,计算各自的标准回归系数和贡献率,以此来确定山体基面高度(山体效应的简明表达形式)对林线分布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纬度、经度和山体基面高度对林线分布高度的贡献率分别为30.60%、26.53%、42.87%。以北纬32o为界线,对其以北、以南区域也分别进行了分析,基面高度的贡献率达到24.10%和39.11%。分析不同尺度和区域山体基面高度作用于林线的贡献率不难发现:在欧亚大陆东南部以基面高度代表的山体效应对于林线高度的影响显著,明显地超过了纬度和经度。基面高度的作用受气候条件和海陆位置影响较小,不论大陆内部或沿海,基面高度分异对山地垂直带分异的影响都相对独立和稳定。该结果定量地表明了山体效应对林线分布高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6.
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的中生代增生杂岩,主要由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和那丹哈达增生杂岩(或那丹哈达地体)组成。它们将为古亚洲洋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作用,大洋板块地层(OPS)层序重建,特别是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历史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吉林-黑龙江高压带分布在佳木斯-兴凯与松辽地块之间的具有高压变质带性质的缝合带,新的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其形成时代为210~180Ma,表明晚三叠-早侏罗世为南北向古亚洲洋关闭和西向俯冲增生开始的关键时期。那丹哈达增生杂岩则发育在佳木斯-兴凯地块东侧,并具体分为西部的跃进山杂岩和东部的饶河杂岩。新近发表的数据显示,跃进山杂岩就位时代为210~180Ma,这与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的吉黑高压带形成时代相似。而饶河杂岩就位时代为晚侏罗-早白垩世,最晚期就位的时代为早白垩世(137~130Ma)。因此,吉黑东部地区的中生代增生杂岩为古太平洋向欧亚大陆中生代的俯冲过程提供了关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7.
168.
地表植被改变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星  雷鸣  汤剑平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0):1075-1082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全球植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表植被的变化通过地面的能量和水汽交换而改变气候,研究目的是通过数值模拟认识这一过程的有关气候效应。方法上使用AGCM+SSIB模式对由于植被变化而可能导致的气候变化进行了敏感性模拟试验,研究区域为欧亚大陆。模拟主要对1700年、1800年、1900年、1950年所代表的气候特征时期植被改变所造成的气候变化响应进行平衡态试验。欧亚大陆在这些时段内植被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有大片的土地覆盖从森林变为草地或者耕地,或者从自然草地变为耕地。结果表明地表植被的改变对于气候的作用是非常复杂的,但中纬度地区在统计上有着比较明显的作用。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从1700年到1950年由于植被的退化,东亚地区夏季变得更热而冬季变得更冷,欧洲冬夏都变冷了;中国南部的降水在夏季不断减少,亚洲夏季风被削弱。  相似文献   
169.
近50a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北干旱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及内蒙古贺兰山以西的地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73°~106°和北纬35°~50°之间,总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4.5%。气候干燥少雨,荒漠广布,植被稀疏,属于典型的干旱生态脆弱区。近期施雅风等提出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1,2],但近50 a西北干旱区气候演变规律如何,极端气候事件与水旱灾害如何变化,区域气候有何差异等问题一直尚未得到解决。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利用1951~2000年的阿勒泰、敦煌、哈密、酒泉、喀什、库车、且末、若羌、塔城、吐鲁番、乌鲁木齐、民勤、乌…  相似文献   
170.
全球地震台网(GSN)及中国地震台网(CENC)的地震观测数据分析表明:由北大西洋、北冰洋等海域进入北欧的强冷涡气旋(北欧风暴)能引发与其过程相关联的震动,其中由挪威海登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强气旋风暴引发的震动波,几乎可以被整个欧亚大陆的地震仪观测到,该震动主要包含两个信号:一个主频为0.15~0.25 Hz(周期约4~7 s);而另一个是主频为0.08~0.12 Hz(周期8~12 s)的面波信号,它们分别来自不同的产生机理.不同海域和地区的风暴引发的震动信号存在差异,与气旋运动路径经过的地形地貌特征有关,气旋经过的浅海区域、海水深度、登陆地点的地形以及气旋的结构、观测点相对气旋的分布等因素决定了气旋在运动中激发有独特的震动信号.地震观测可以监测气旋在时间和空间的发展变化过程,有助于探索气旋运动过程中与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对气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