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付桂琴  陆倩  张亚男 《气象学报》2022,80(3):403-409
评价高温、热浪、闷热不同热感天气暴露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平滑曲线阈值效应方法,在控制了时间序列长期趋势、季节效应、节假日效应的混杂影响后,分析了2010—2016年的6—8月石家庄高温、热浪、闷热不同热感天气暴露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并分析了男女性别的分人群效应。研究期间收集到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计6552人,日均死亡10.2人,日死亡最多为40.0人。对应期间出现高温日98 d,热浪日58 d,闷热日79 d。相对于非高温、热浪、闷热日,高温、热浪、闷热天气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影响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86(95%置信区间(95%CI):1.013—1.164)、1.252(95%CI:1.101—1.442)、1.100(95%CI:1.020—1.185),其最大滞后效应分别为3 d、1 d、0 d,对应死亡人数增加的风险分别为12.2%、31.8%、10.0%,且对女性的影响风险均大于男性。高温、热浪、闷热天气均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增加,归因滞后1 d热浪死亡的风险最大,归因闷热天气死亡的风险未发现滞后效应,建议依据不同热感天气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康风险管理和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92.
2013年2月,美国《地震杂志》(Earthquake Spectra)在线发表题为《全球地震死亡人数和人口数量》(Global Earthquake Fatali-ties and Population)的文章,预测出21世纪内单次死亡人口多的地震数量将会增加,而且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将会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科研人员将现代全球地震死亡人数分为2部分:不依赖于世界人口增长的、每年大致相同的死亡人数基线;单次死亡人口多的大地震所造成的死亡,其死亡率依赖于世界人口。研究中将  相似文献   
93.
以2000-2010年的中国345个地市为研究样本,分析人口老龄化的4个直接影响因素,即人口自然老化、出生、死亡和迁移.利用人口统计方法计算4个直接因素对各地市人口老龄化的改变值、改变率,检验了计算精度,通过人口自然老化、死亡和出生计算出的2010年老龄化率与"六普"真实值仅相差0.01%.结果 显示:人口自然老化和死亡是人口老龄化的主导因素,贡献值为70.7%,这两个因素与寿命水平密切相关,西部地区人口自然老化作用显著提高了老龄化程度,死亡作用又显著降低了老龄化程度,而东部地区则更稳定.出生对短期老龄化的降低作用较低,贡献值为27.6%,对老龄化的降低呈现聚集特征和明显的"四角分布"格局.迁移对老龄化的作用则表现出省会城市的"异常值"现象,发达地区主要依赖人口迁入降低老龄化程度.  相似文献   
94.
讨论晚三叠世卡尼期早期关岭生物群的生存环境和死亡埋葬特点,认为该生物群分布于裂谷地区;生物群的群体死亡并被迅速埋葬的原因是地震;贵州龙生物群与关岭生物群是同期生物群;"S形带"是一构造断陷带,在卡尼期早期是裂谷。  相似文献   
95.
白高波 《地球》2012,(3):41-42
在美国亚加利福尼亚州与内华达州相毗连的群山之间,有一块长208公里、宽8~18公里的神秘峡谷,几乎常年不下雨,更有过连续六个多星期气温超过40℃的纪录。在炎热的日子里,死亡谷的深度能够产生对流烤箱效应,过热气体被限制在谷内循环并进入所有阴暗区域。每逢倾盆大雨,炽热的地方便会冲起滚滚泥流。峡谷两"岸",悬崖绝壁,地势十分险恶。这,就是流传于世的死亡谷。1849年冬,一列怀着淘金梦的  相似文献   
96.
97.
《天文爱好者》2008,(4):30-31
8年前悉尼大学的Tuthill博土在人马座中发现了如旋转风车般优美的恒星系统,称之为WR104。它包含一颗极不稳定的沃尔夫-拉叶型恒星,这是一种濒临超新星爆发前夜的恒星。最近Tuthill等人用凯克望远镜拍摄了WR 104的精细照片,发现它的中心有两颗恒星以8个月的周期互相绕转,它们周围则是由炽热的尘埃和气体组成的螺旋形结构,就好像手枪里的膛线一样,一旦其中的超新星爆发,大量密集的伽玛射线就将沿着螺旋平面的法线直奔地球而来!他们发现WR 104的螺旋结构在与我们视线垂直的方向完美地伸展,意味着我们几乎正好对着它的漩涡中心。  相似文献   
98.
以新加坡丧葬改革为例,探讨死亡和宗教背后的生态政治、情感矛盾和土地使用问题。近年来人文地理学开始关注情感在塑造环境政治中的作用,但宗教与死亡作为一种社会情感力量却没有引起生态政治学的重视。本文认为死亡(包括丧葬和死亡仪式)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与生态政治现象的交织,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反映人类认知自然的精神景观(例如风水);同时,如何定义“合适的”丧葬方式又是一个与自然、土地和情感相互纠结的权力博弈过程。本文首先阐述了新加坡政府是如何利用生态政治话语对华人传统丧葬及其仪式进行世俗化改革,使得“死亡”可以从宗教领域中脱离而被纳入国家环境治理与生命政治的框架内。其次,研究关注新加坡华人如何响应国家的丧葬改革(特别是海葬的推广)以及如何对丧葬背后的情感、宗教和伦理问题进行协商。本研究将死亡议题引入生态政治学研究,思考丧葬背后的生态政治对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
张艳霞 《地球》2014,(3):108-111
恐龙,中生代世界的主宰者,曾经支配地球长达1.6亿年之久,  相似文献   
100.
蓝颖春 《地球》2014,(5):92-95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北京、上海、陕西等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至14日晚9时官方发布的消息称,汶川地震已造成死亡人数达14866人,四川尚有25788人被埋。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