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4篇
  免费   389篇
  国内免费   402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90篇
地球物理   411篇
地质学   991篇
海洋学   365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2篇
  1959年   2篇
  1947年   1篇
  1944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3年   2篇
  1931年   1篇
  1926年   2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煤层游离气对于煤层气藏高产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尚缺乏识别煤层游离气的有效手段,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如何鉴定煤层气井中存在游离气;一般常用的测井背景值和中子密度重叠法不能有效证明煤层游离气的存在。通过构建井间声波背景值,结合含气饱和度及排采数据对煤层游离气进行定性识别,进而对识别结果进行验证。实验表明,利用井间声波背景值法识别煤层游离气可以排除煤质和煤层含水性等因素影响,对于识别煤层游离气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该方法对Z区块3号煤层进行游离气识别,含游离气井占总分析井的50%,通过井间声波背景值、含气饱和度及排采数据分析相结合进行交互检验,吻合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992.
以四川盆地南部(川南地区)三口页岩气井自然解析数据为基础,对页岩气的解析规律及其赋存方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页岩气以微雨状、串珠状及线状从页岩层理、孔裂缝及岩性变化处持续稳定解析;解析曲线出现了急剧升高后缓慢降低的趋势,即出现了所谓的拐点;页岩气甲烷组分及碳同位素的变化亦表现了类似的规律。分析认为,第一拐点与页岩本身的岩性结构有关,是气体状态变化的界线,在该点之前,页岩气的解析气量大,解析速率曲线波动剧烈,页岩解析以游离气为主,此点之后,解析稳定而持久,吸附气占据主要部分。含气量相关性程度分析、理论推导及页岩气井实际产能曲线均印证了该规律的存在。最后,对海、陆相页岩吸附气所占比重进行了计算,其含量在26.55%~87.47%,平均46.29%,沉积构造及保存条件是决定页岩气赋存状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3.
2013年10月31日,吉林省松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44.60°N,124.18°E)发生震级为5.5级地震,此后的40 d内发生了700多次地震,其中5级以上地震5次。松原地区近年来地震活动频繁,2014年1月以来又发生4级以上地震9次、5级以上地震1次,震中处于松辽盆地油气田开采区,地震活动序列十分特殊。为了揭示松原地震的发震机制与发震模式,研究深部地质过程与地震的关系,根据此次实测的通过震中25 km长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结合地热梯度、He同位素比值(3He/4He)、CO2碳同位素、地震序列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震中地区存在两个位于不同深度的低阻体,地震发生与地幔深部岩浆活动有关;据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发生模式——岩浆泡破裂发震模式,描述了来自地幔的基性岩浆通过向上侵入、在脆-韧性转换带附近聚集形成岩浆泡、岩浆泡破裂及岩浆泡上覆岩层中聚集能量引发岩层破裂产生地震的过程,并使来自地幔的无机成因的CO2气在储层中形成CO2气藏。该模式可以解释许多发生在大陆内部地震和深源地震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994.
亓宪寅  李家卓  王威 《岩土力学》2018,39(2):635-643
煤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沉积岩,它具有显著的各向异性特征。然而目前针对煤体渗透特性研究,多数学者为了简化问题,多假设煤体为各向同性材料,提出了相应的各向同性渗透模型。这类模型并不能完全反映含瓦斯煤气-固耦合真实工程和室内试验的实际情况。假设煤体为横观各向同性,推导出以不同方向模量损失率为关键参数的煤体各向异性渗透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含瓦斯煤的气-固耦合控制方程,并植入Comsol计算平台,系统研究煤体各向异性对气体扩散和渗透的影响。理论和数值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方向的模量损失率 反映出煤体结构各向异性变化程度,若 不同,其煤体各方向渗透特性也不相同;煤体渗透率的改变主要受解吸附效应和有效应力作用双重影响, 反映了这两种效应对于渗透率的影响程度;单轴应变或位移控制边界条件下,水平方向的模量损失率 对于垂直方向的煤体渗透率改变量 的影响程度大于对水平方向的煤体渗透率改变量 的影响程度,垂直方向模量损失率 对 的影响则弱于对于 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岩石的含水饱和度对其力学参数有着较大的影响,针对目前关于制备不同含水饱和度岩样普遍存在着精度低、时间长、岩样含水分布不均匀等问题,根据化学-热力学原理,提出一种快速有效制备不同含水饱和度岩样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调节放置有岩样的恒湿负压环境的湿度,从而精确控制岩样最终稳定时组分水的逸度,以致控制岩样最终的含水饱和度。由于恒湿环境中水蒸气的逸度是恒定的,当环境中水蒸气的逸度与岩样中组分水的逸度不同时,外界恒湿环境中的水蒸气与岩样中组分水形成逸度差,当环境中水蒸气逸度小于岩样中组分水的逸度时,岩样中组分水渗出;反之,则水渗入岩样,最终岩样中组分水的逸度达到与外界恒湿环境相同的状态,制得相应含水饱和度的岩样。岩样是放置在负压环境中制备的,在负压环境中岩样孔隙中的空气减少,水蒸气在岩样中的渗透加快,从而缩短了岩样达到稳定的时间。根据气液平衡原理,岩样稳定时,岩样各个部分组分水的逸度相同,因此,制得的岩样含水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996.
腾冲热海地区NW向断裂活动性的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腾冲热海是中国最著名的火山地热区 ,近期区内水热流体活动异常强烈。研究区内几乎所有 95℃以上的沸泉、喷沸泉以及 1993年以来发生的 2 0余次水热爆炸点均沿NW向断裂分布 ,显示该断裂目前处于强烈活动之中。钍、氡射气测量结果确定了NW向断裂的存在和具体位置。研究认为 ,NW向断裂的形成和异常活动可能与火山区壳内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97.
998.
为贯彻落实中央、浙江省委和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党组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党总支精心组织,严密部署,在元旦、春节等重要节假日来临前,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切实落实"两个责任",坚定不移地筑牢廉政建设防线,认真做好廉政风险防控,确保该单位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为自然资源数字化改革提供坚强...  相似文献   
999.
包气带中裂隙岩体含水量无法用仪器或者实验的方法获取,也无法用理论方法计算,而这部分水对生态复绿和文物保护等的影响不容忽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确定岩体内气液态水的质量比(α)是关键。在岩体、气态水和液态水组成的开放系统中,当系统内相对湿度达到100%,系统达到局域平衡态。根据热动力学平衡理论,此时系统内气液态水的密度和质量都相等,即液态水和气态水的质量之比为一常数。因此,为了求取α值,文章设计了室内试验,通过对有效试验数据的分析,获取计算α经验公式。试验研究表明:质量比α跟温度t呈指数函数关系;当气态水达到饱和时,液态水的质量远大于气态水的质量。此研究不仅为定量评价包气带中岩体内水汽含量提供一种计算方法,同时对探讨包气带中岩体内气液态水转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黑富地1井作为一口小口径油气地质调查井,文章以该井施工为背景,简要介绍气测录井施工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对气测录井施工过程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阐述,指出本井气测异常的评价原则和按照该原则对黑富地1井钻遇气层的判定情况,并参照气测录井结果和施工过程中的经验,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影响气测录井数据准确性和录井曲线连续性的主要因素,探索小口径油气地质调查井气测录井操作规范,说明由于小口径钻井特点对油气储量评价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