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1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734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1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0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中回灌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宏亮 《水文》2012,32(3):60-65
近年,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在我国被广泛应用,并在节能、环保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益。但是,回灌问题仍是困扰我国地下水源热泵发展的瓶颈。以唐山市丰润区乡居假日住宅区A4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应用为例,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方面,对水源热泵系统中地下水回灌能力进行了分析,指出开展地下水源热泵项目时,掌握热源井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重要性。探讨了影响地下水回灌能力的关键因素,其中包括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热源井成井工艺、回灌井阻塞以及地下水回灌方式。  相似文献   
992.
徐社美 《地下水》2012,(3):47-49
以粤西某钨锡多金属矿区为例,探讨因采空塌陷导致矿区水文地质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矿区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的变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大量民采形成的采空区、民窿的出现破坏了岩层的完整性,改变了含水岩组的结构和特征,增加了大气降水的入渗通道和地下水的径流通道,增强了采空以上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改变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同时由于径流途经和排泄方式的改变,地下水水位降低,底层民窿口涌水常见,同时由于民采民窿排水设计方案的不合理加上采空形成的顶壁坍塌的阻隔作用,在民窿部分地段内往往形成积水。接着从开采技术安全的角度阐述了查明采空塌陷、民窿分布和特征的重要性,并探讨了矿区采空塌陷、民窿调查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993.
周浩  马宇  王维志  王淑伟 《地下水》2012,(4):64-64,154
沈阳市地下水源热泵应用已经取得一定规模和成绩,但在实际应用当中还有一些问题,针对地下水源热泵在实践应用过程当中的经验和不足,探讨地下水源热泵应用和推广的一些管理措施,为地下水源热泵应用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94.
本文从庙沟的地形地貌条件、碎屑固体物源条件及水源条件入手,探讨了泥石流成因机理,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价,同时提出了相对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95.
受“5.12”地震影响.汶川境内中高山峡谷地区众多流域内诱发了岩体崩塌及浅表土层滑坡.松散固体物源大量增加,为泥石流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地震灾区泥石流沟暴发频率已较震前有显著提高。通过对新桥沟泥石流的流域、水源和物源特征的分析,认为该泥石流沟地形起伏大、水源充沛、物源发育等条件,暴发泥石流的的可能性较大。通过现场的物源分布情况,为在投资预算范围内取得最大的拦砂经济效益比,分别在流域内中下游、中游、中上游及上游设置4拦挡坝,以及修建排导槽工程,为有效预防泥石流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996.
岱河矿区地下水系统包含三个主要子系统:第四系全新统孔隙含水层、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组及煤系下伏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通过对矿区三个子系统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确定各子系统涌出水来源判别依据的水溶组分并建立各子系统所特有的水质模型,进而提出矿井涌水水源判别模式。实际应用表明,该判别模式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可以为了解矿井涌水来源,预测矿井涌水量,防治矿井突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7.
AK1井是在土耳其Beypazari天然碱矿老矿区选址并钻进形成的新型卤水补给采集井。该井采用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自行研制的SDC-1500型车载钻机钻进施工,并下入带有悬挂器的特殊套管串成井。该井创新性地使用负压抽采模式采取地下卤水。其单井出卤量3倍于生产井,有效缓解了矿加工厂卤水供应量不足的情况,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98.
The present work studies the environmental isotopes assess groundwat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in aquifer in the northeast Missan Province in south of Iraq.Water samples of groundwater and surface water were collected for two dry and wet seasons during the water year of 2011–2012.The study shows that most of the groundwater in the aquifer falls above the global meteoric water line,and all the samples fall below the Mediterranean meteoric water line,indicating that these samples are a mixture of two water types.The tritium content of these samples supports this conclusion.The overall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two sources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the studied area:the ephemeral streams(Teeb and Dewerge) and major precipitation sources.According to the tritium levels at or below one tritium unit(TU) obtained from the water,supply wells are highly confined or "not vulnerable".Overall,the 3H results imply that recent recharge has taken place during the last four to five decades.In the recharge area,the high tritium content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Teeb area suggests that the recharge originates from rapid infiltration of surface runoff.Therefore,the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the study area should be protected from contamination,because it will influence the aquifer in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of time if any contamination enters the recharge areas of the aquifer.  相似文献   
999.
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方法对集安市潜层地热能开发条件进行评价。根据水文地质试验结果及地下水位动态资料,评价区为不适宜区。通过计算可以得到较适宜开发区的地下水换热功率,单位面积地热能容量及地热能储量,为评价区开发利用规划制定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00.
高山 《吉林地质》2014,(1):105-107
地下水源热泵浅层地热能是指地下水在抽水-回灌过程中,利用水源热泵提取水中的热能,或用于空调制冷产生的能量转换。地下水源热泵地热能是浅层地热能的一种主要类型。地下水源热泵浅层地热能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环保的新型能源,逐渐为人们认识,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本文简要介绍吉林市城区地下水源热泵浅层地热能条件,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