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336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3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任永利 《地下水》2020,(1):78-79
大中型灌区是国家粮食保障的压仓石,更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据地。水量调配是灌区管理的重要工作,宝鸡峡灌区作为陕西省最大灌区,做好水量调配、发挥工程效益、确保关中粮仓安全是一项头等大事。本文通过分析宝鸡峡灌区水量调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灌区水量调配的对策,为灌区管理单位探索新的水量调配方式提出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02.
博斯腾湖水盐动态变化(1951-2011年)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了1951-2011年博斯腾湖历史水位和湖水矿化度的动态变化特征,解析了博斯腾湖水量与水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博斯腾湖水位在60年内经历了两个突变时期,突变时间分别为1974年和1994年,湖水矿化度也相应地呈现了三个动态变化阶段,水量与水位呈极显著负相关,但水质变化滞后于水位变化1年;流域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气温升高的突变时间为1993年,与开都河出山口径流突变时间一致,但降水变化不显著;1993年前,博斯腾湖水量主要受气温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1993年后博斯腾湖水量主要受气温的显著影响,气温主要通过改变入湖水量及湖区蒸发损耗来调控湖泊水位和水质;未来气温持续升高情景下,博斯腾湖水位将面临降低趋势,水质也将有恶化趋势.因此,为合理开发利用博斯腾湖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无效损耗,抑制水质恶化趋势,确保流域可持续发展,建议将博斯腾湖调水时间集中在5-9月,并严格控制孔雀河流域工农业用水量及工农业、生活污染源,减少污水排放量,减少周边地下水开发量.  相似文献   
603.
江苏新沂河河漫滩表面流人工湿地对污染河水的净化试验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通过对环太湖水文巡测资料水量统计方法比较入手,计算分析2000-2002年环太湖河流进出湖水量、水质、污染负荷量变化.结合太湖水质变化分析,得出自2000年后环太湖进出湖河流的水质污染恶化趋势总体得到初步遏制,湖州、苏州地区环太湖河流水质保持稳定并呈一定改善趋势,但无锡、常州地区的环太湖河流水质浓度仍呈升高趋势,尤其是常州地区入湖河流的TP、CODMn浓度升高较快.与此相对应,太湖水质在总体保持基本稳定中有所好转,水质总体恶化趋势已经得到初步控制,但位于西北部的竺山湖各项水质指标进一步恶化,明显劣于梅梁湖水质,应当引起当地有关部门重视,加大治理力度.环太湖河流的入湖和出湖污染负荷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但从净入湖污染负荷量分析,CODMn呈波动性减少趋势,TP和TN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04.
湖泊是地球表层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气候变化和高强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导致湖泊物理、化学特性在时空格局上发生显著的变化,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环境、气候等响应.湖泊水文学研究湖泊水文要素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平衡关系与变化规律,在水文过程演变与归因解析、湖泊洪旱发生机理与调控、湖泊资源评估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解决了众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本文评述了近50年来我国湖泊水文学的发展与研究进展,重点阐述湖泊水量平衡与水量变化、湖泊水动力与水文过程调蓄、湖泊极端水文事件成因、湖泊水文遥感反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湖泊水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05.
自2007年太湖无锡水危机事件后,太湖流域内各项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入快车道,近年来浙江省持续开展水环境治理,针对不同污染源进行分类施策、精准治理,整体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本文根据2007-2019年浙江省环太湖水文巡测资料及主要出入太湖河道水质监测成果,全面分析了出入湖河道的水量、水质及污染物通量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7-2019年浙江省年均入湖水量为27.39亿m3,年均出湖水量为26.42亿m3,环湖河道进出水量在2007-2014年以出湖为主,2015-2019年以入湖为主,2015-2019年入湖水量增加受该时段地区降水量较丰的影响.2007-2019年浙江省环湖河道CODMn、NH3-N和TP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TN浓度有所下降,除TN仍处于Ⅴ~劣Ⅴ类水外,其余指标已处于Ⅱ~Ⅲ类水标准,当前环湖河道的CODMn和NH3-N指标已达到《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3年修编)》提出的目标值,但TN和TP浓度仍存在较大差距.浙江省环湖河道年平均CODMn、NH3-N、TP和TN入湖通量分别为1.12万、0.18万、0.03万和0.90万t,出湖通量分别为1.13万、0.10万、0.03万和0.62万t,环湖河道除CODMn以净出湖通量为主外,其余指标均以净入湖通量为主,存在一定入湖滞留,其中水量是影响入湖通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06.
太湖流域浙江片区受工业和城市废水以及农田地表径流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根据2013年的水文巡测以及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太湖流域浙江片区出入境水量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氨氮(NH3-N)、总氮(TN)和总磷(TP)等水质指标的出入境通量及其时空分布.结果表明,2013年太湖流域浙江片区出入境水量以出境为主,出入境断面的首要污染物是TN,其平均浓度在各出入境断面均处于Ⅴ~劣Ⅴ类水平,COD_(Mn)、NH_3-N和TP的平均浓度总体上达到Ⅱ~Ⅲ类标准.4种污染物的出入境通量均以出境为主,研究区域北部是污染物的主要入境断面,东部是污染物的主要出境断面.净出境水量是影响污染物净出境通量的关键因子,出入境断面水质是净出境通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将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是减轻太湖流域浙江片区水体污染的关键,是太湖流域水体污染控制和治理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07.
基于凝固传热模型,对断面尺寸为230 mm×1 330 mm的960高强钢板坯的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射钉试验和表面温度测量试验对凝固传热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分析了比水量、过热度和拉速对板坯温度场和凝固末端位置的影响。二冷区比水量每增加0.05 L/kg,铸坯的凝固终点位置前移0.376 m左右;过热度每增加10 K,铸坯的凝固终点位置后移0.82 m左右;拉速每增加0.1 m/min,凝固终点位置向后移动2.15 m左右。最后,对压下位置和压下量进行了调整,由3个扇形段压下改为2个扇形段压下,压下位置由第9#、第10#、第11#段改为第11#、第12#段,第11、第12#段压下量分别改为2.5、2.0 mm。工艺优化后,铸坯的中心偏析和中心疏松得到明显改善,二者评级结果均由优化前2.0降低为1.5。  相似文献   
608.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地表径流,分析其变化规律与驱动力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本研究以大伙房水库上游苏子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转移矩阵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分析方法,评估了气候因素、人为因素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大伙房水库水量的影响,并主要从土地利用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水库水域面积增加的原因。结果表明:2000—2020年,水库水域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流域内最主要的两种土地利用变化为林地面积增加、农田面积减少,且两者均对流域产水量起到正效应;同时,气候因素的变化也对水库水量的增加起到正效应。  相似文献   
609.
王西琴  刘昌明  张远 《地理学报》2006,61(11):1132-1140
通过考虑水的自然循环与水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循环 (二元水循环),后者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耗水率、污水排放浓度影响,探讨了二元水循环下河流生态需水“质”与“量”的综合评价,以区别以往仅从自然水循环 (一元) 出发评价河流生态需水的缺陷。建立了二元水循环下的河流生态需水的水量与水质计算方法,并确定了河流生态需水的“质”与“量”的评价标准,实现了河流生态需水水量与水质的综合评价。以辽河流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计算了一元水循环下西辽河、东辽河、辽河干流、浑太河、东北沿黄渤海诸河等水资源分区的河流生态需水,分别占径流的39.3%、63.0%、43.9%、43.3%、43.5%,采用Tennant推荐流量及等级进行评价,结果是:除西辽河属于“中”等级外,东辽河、浑太河、辽河干流、东北沿黄诸河等均在“好”等级以上,东辽河达到“极好”等级。与之对应的二元水循环下的河流生态需水比例分别是57.5%、74.1%、60.8%、60.3%、60.4%,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从水量角度评价,西辽河不能达到生态需水“量”的标准,其余能够达标,从水质角度评价,西辽河、浑太河、辽河干流、东北沿黄诸河等均不能够达到“质”的标准,东辽河可以达标。从“量”与“质”相结合的角度评价,仅有东辽河可以达标。因此,水质状况是决定辽河流域河流生态需水是否满足生态系统需求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10.
基于MODIS数据的无定河流域蒸散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水文气象资料、MODIS数据及GIS背景信息,应用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VIP模型),按250m空间分辨率模拟了该流域水量平衡各分量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20002003年无定河流域年蒸散量分别为300 mm、397 mm、460 mm和443 mm;流域蒸散有明显的由南向北,由东到西的梯度递减特征,降水量和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差异是其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蒸腾与蒸发空间分异显著,但两者的变化相互补偿,降低了蒸散的空间变异性。整个流域平均而言,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年蒸散总量差异不明显。白家川等9个子流域年蒸散量的模拟结果与水量平衡法估计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